湄公河巨型鯰魚

巨鯰科無齒鷶屬的一種魚類

湄公河巨型鯰魚(學名:Pangasianodon gigas)是𩷶科、𩷶屬的一種魚類,是巨無齒鷶的俗稱。巨無齒鷶是鮎形目大型淡水魚類之一,最大的個體長達2.5-3米,重200-300千克。背隆起,體側扁,尾叉形。頭大而平扁,吻鈍,口裂長,齒與鰓耙在難魚時存在,成魚時消失。稚魚的上頷骨與下顎的觸鬚發展良好,但下顎觸鬚在亞成魚與成魚中變成不發達,僅剩上頜須1對。眼小,其高度比口角低。背鰭1個。背後部1小脂鰭。胸鰭小。臀鰭基底長。尾鰭叉形。背部暗灰色,腹部銀白色,各鰭褐色,身體沒有斑紋。背鰭Ⅱ,7-8;臀鰭35;脊椎骨48。

巨無齒鷶棲息於江河的底層,特別偏愛岩石、砂礫底,有時棲息於水下的洞穴中。主要以水生植物和藻類等為食,雜食性。

外形特徵


狀態:目前記錄中最大的淡水魚是於2005年在泰國北部捕獲的一條湄公河巨型鯰魚,它重293千克,長2.7米。最大尺寸118英寸(300厘米),661.4磅(約合300公斤)背鰭棘2,背鰭條7-8,臀鰭條35,椎骨48,體無紋,前後鼻孔接近,背鰭分支鰭條7,鰓耙弱或無,鰭灰,無黑色,幼體口亞下位,亞成體與成體口下位,幼體鬚髮達,隨生長頜須減弱,幼體有鰓耙和擴大的犬齒,30-50厘米時消失,背鰭腹鰭和胸鰭無延長鰭條,區別於湄公河其他鯰魚在於無齒和幾乎無須和相似種低眼巨鯰的簡易區分方法,身體粗壯。幼體無條紋,眼較大。
巨無齒𩷶是鮎形目大型淡水魚類之一,最大的個體長達2.5-3米,重200-300千克。背隆起,體側扁,尾叉形,身體粗壯,頭長占體長的14.3-21%。頭大而平扁。吻鈍,圓形。口端位,口裂長,齒與鰓耙在稚魚時存在,成魚時消失。在稚魚中,眼睛中心點在嘴角水平上方,有發達的上頜觸鬚和下頜觸鬚;在幼魚和成魚中,眼睛中心點低於嘴角水平面,下頜觸鬚退化,僅剩上頜須1對,下頜突出且較低。眼小,其高度比口角低。在幼魚中,雙頜骨、犁骨和犁骨延伸上的牙齒有一條很窄的齒帶,牙齒隨著魚的成長而退化,最終消失。頭部和嘴比其近緣物種寬。該物種的許多特徵受到年齡變化的影響,未成熟魚的特徵在個體發育中保留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是𩷶科的共同特徵。背鰭1個。背後部1小脂鰭,沿腹腔有一個單室鰾。胸鰭小。臀鰭基底長。尾鰭叉形。背部暗灰色,腹部銀白色,各鰭褐色,身體沒有斑紋。成魚體色背部銀灰、腹部白色。幼魚背部略黑,腹部2側銀白色並伴2條橫向的黑條紋。背鰭Ⅱ,7-8;腹鰭8-9;臀鰭35;脊椎骨48。

生活習性


巨無齒𩷶棲息於江河的底層,特別偏愛岩石、砂礫底,有時棲息於水下的洞穴中。主要以水生植物和藻類等為食,雜食性。人工飼養可投喂配合餌料。在卵黃囊被吸收之後的2周時間裡,魚苗主要攝食浮遊動物(水蚤、劍水蚤、裸腹蚤類)。但在魚苗階段也會發生殘食現象。當魚達到1齡的時候,食性發生轉化,變為草食性。成魚主要吞食絲狀藻類,也會攝食昆蟲的幼蟲及附生生物。研究發現,成魚缺乏下頜骨和犁骨,為成魚攝食藻類提供了依據。此外,在成魚胃中有時還會發現拳頭大小的石頭,研究者認為這是其在大量吞食藻類時不小心吞下的。成魚每年都會游到河流上游產卵,生長迅速。
巨無齒𩷶生長速度較快。通過測量野生魚背鰭棘的年輪和該魚的第5椎體表明,第1年生長緩慢,第2年快一些,第3年生長速度最快,此後,它的生長速度逐漸變慢。在自然棲息地,野生魚5年增長到150-200千克。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平均為13厘米、17克的魚苗增長到平均為40厘米、620克的魚苗需要4個月。

分佈範圍


原產于越南、柬埔寨、寮國和泰國的湄公河幹流,在緬甸和中國西南部的瀾滄江流域也有出現。在泰國,已被引入到水庫和河流,但都未能建立起種群。中國於1986年泰國引進在南方試養。

瀕臨程度


世界自然保護紅名單
瀕危程度排名:極度瀕危,是瀕臨滅絕的動物。
瀕臨原因鑒析:過度捕撈、水體污染、人造大壩的修建和野生棲息地的破壞已經嚴重地威脅了它們的生存。具有洄遊行為的大型魚類最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而滅絕,而湄公河巨型鯰魚恰恰屬於這種。國際動物保護組織正在努力拯救物種,但是,因為這些魚一般生活在偏僻地區黑暗的深水中,所以人們對它們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強制執行捕魚限制在湄公河沿岸的許多偏僻村莊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湄公河巨型鯰魚的生存狀況仍將進一步惡化。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種群現狀
儘管巨無齒𩷶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TES)的目錄名單里,但是關於它瀕危的程度還是有爭議。 由於不可持續的漁業,水壩建設和棲息地破壞,自然界中的種群數量在迅速下降。自1990年以來,野生種群減少了80%以上。從1990年的60多個標本的年捕獲量來看,在21世紀初期,每年僅捕獲8-11個標本。
保護措施
在其分佈國家中有專門的育種計劃,旨在恢復野生種群。2000-2003年間,在泰國漁業部的協調下,泰國將約10,000條巨無齒𩷶重新引入自然水域。
由於巨無齒𩷶已瀕臨滅絕,1983年泰國內陸漁業部發展了一個飼養巨無齒𩷶的繁殖項目。每當捉到雌魚,要等到再捕到一條雄魚才會被殺掉。魚卵(通過按摩雌魚的卵巢)被取出,放到一個水盆里,然後從雄魚身上取精,之後魚卵在盆里受精孵育。這個項目一直不太成功,直到2001年人工孵化了7萬條魚苗。這些魚苗被分配到全泰國各個養殖中心,一些地方已經在飼養方面取得了成功,大多數都集中在泰國中部的素攀武里(Suphanburi)府。正因為如此,巨無齒𩷶又一次出現在全國各地的菜單上。 

新聞


2006年7月在泰國北部地區的湄公河被發現體長2.7米、體形就像一隻灰熊般巨大的鯰魚,這是目前有記錄的世界上最大的一條魚淡水鯰。儘管當地村民為維持巨鯰的生命做了努力,但它最終還是死掉,隨後這條巨鯰就成為當地村民的美餐。湄公巨鯰已被列入到嚴重瀕臨絕滅物種名單中。湄公河流經的泰國與寮國村民都承諾,今後不會再捕殺巨鯰,這被稱為近10年來保護湄公巨鯰的最大進展。為了挽救湄公巨鯰,泰國漁業部門早在20年前就在大城府附近修建了6個巨鯰養殖基地,已有大約6萬隻人工養殖的巨鯰被陸續放回湄公河。泰國的科學家們開始在湄公巨鯰身上安裝晶元,追蹤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以挽救泰國這個特有的珍貴物種。
湄公河巨型鯰魚一生都在淡水或略帶鹹味的水中生活,魚類之中最大的是稀少的巴布克或普拉布克魚,這是一種生活在寮國和泰國的湄公河深水之中的巨型鯰魚。成年雄魚平均長2.43米,重 163.44 公斤。這個記錄可能被從前的歐洲鯰魚或者魏爾斯魚超過,但如今如長度超過1.83 米,重量超過90.8公斤的就算是大魚了。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巨骨舌魚常常被認為是最大的淡水魚,它平均長1.98米,重 68.1公斤。這種魚之中,可靠的記錄是1836年在巴西的里約尼格羅捕獲的一條大 魚,長 2.48米,重 147.55公斤。1978年9月在非洲肯亞的維多利亞湖動部網捕到一條重188.86公斤的尼羅河鱸。

主要價值


巨無齒𩷶不僅可以食用,而且其身體內的油也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