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重點大學二級學院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起源可追溯到1921年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的電機科。1926年湖南大學定名時,電機科改為電機系。1953年電機系被調整到華中工學院,1958年恢復。1980年電機系與電子工程系合併為電氣工程系,1999年成立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該院有電氣工程系、自動化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儀器科學系、電工電子技術系和1個實驗中心。全院教職工160多人,學院擁有全職院士1人(羅安),雙聘院士1人,長江學者2人(曹一家、李樹濤),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人(王耀南,李樹濤),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曹一家、李樹濤),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8人。在籍研究生、本科生近3000人。

歷史沿革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起源於1921年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電機科。1926年湖南大學定名時,電機科改為電機系。1953年電機系被調整到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1958年恢復。1980年電機系與電子工程系合併為電氣工程系,1999年成立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辦學條件


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學院始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突出改革創新,注重內涵發展,提高綜合實力。

院系概況

院系專業
儀器科學與技術系
本科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
碩士研究生專業: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精密儀器及機械(按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招生)
博士研究生專業: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招生)
工程碩士專業:儀器儀錶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電子信息工程
工程碩士專業:電子與通信工程
博士研究生專業:電路與系統
控制科學與工程系自動化系設有自動化(省級重點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
電氣工程系
本科專業:湖南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湖南省重點本科專業,設有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等主要專業方向。
碩士研究生專業: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高電壓與絕緣技術,按電氣工程一級學科招生。

學科體系

學院學科設置跨越電力、信息兩大工業領域,現設有一級博士點3個,二級博士點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碩士點13個,專業碩士點15個。擁有國家重點學科2個,湖南省重點學科3個。設立5個教學研究單位:電氣工程系、控制科學與工程系、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儀器科學與技術系和1個實驗中心,在校本、碩、博學生3000餘人,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
學科名稱批准設立時間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2001.03
電氣工程2003.08
國家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2007.06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培育)2007.06
湖南省重點學科電工理論與新技術2001.11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2003.01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2007.07
電子科學與技術2007.07
博士點電氣工程(一級學科授權點)電機與電器2003.08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1998.06
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授權點)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1990.06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2003.08
系統工程2005.06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導航、制導與控制
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授權點)
物理電子學
電路與系統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2018.03
2003.08
2018.03
2018.03
碩士點電氣工程電機與電器1981.11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1986.11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2003.06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1996.04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1981.11
控制科學與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1981.11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2003.06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2003.06
系統工程2003.06
導航、制導與控制2005.06
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電子學2003.06
電路與系統1993.06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2005.06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2005.06
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2003.06
儀器科學與技術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1990.06
精密儀器及機械2005.06
工程碩士控制工程1999.04
電氣工程2003.04
電子與通信工程2003.04
儀器儀錶工程2006.07
集成電路工程2007.07
高校教師專業碩士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2003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2003
電機與電器2003
電力系統及自動化2003
電力電子及電力傳動2003
電路與系統2003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2003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2003
國家級科研基地國家電能變換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3.04
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2015.05
電力驅動與伺服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2008.05
省部級科研基地教育部輸變電新技術工程研究中心2001.10
湖南省先進電力電子與電機技術及應用國防技術重點實驗室2006.12
機械工業配電網電氣節能重點實驗室2007.11
機械工業先進位造視覺檢測與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2008.10
教育部視覺控制技術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2009.10
教育部電力推進與伺服傳動重點實驗室2011.03
智能電網優化與控制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科技部)2016.09
智能電網優化與控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教育部)2016.12
電子製造業智能機器人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017.09
能源網際網路智能信息分析與綜合優化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017.09
智能電氣量測與應用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017.09
視覺感知與人工智慧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018.08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由羅安院士、王耀南院士領銜的高水平人才隊伍。現有教職工200餘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77人。建有國家電能變換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電力驅動與伺服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教育部輸變電新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機器視覺控制及應用技術工程中心等十餘個國家、省部級科研平台。現有實驗室面積16000平米,固定資產總值約6000餘萬元,大型精密儀器80多台套。
近年來,經過全院教職工的努力,學院綜合實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績,學院連續五年被學校評為目標管理優秀單位。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本科專業全部通過專業認證,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篇;科學研究水平持續加強,承擔了一批國家863計劃、國家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重點項目,年科研經費突破7000萬元。“十二五”期間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3項,SCI收錄論文數達到200餘篇,獲專利授權180餘項;新增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獎1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8項;
“十三五”期間,學院將繼續秉承“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的理念,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以高水平隊伍建設為核心大力促進“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努力把學院建成“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電氣信息類強院。
朱志傑徐勇劉波峰
滕召勝孟志強楊唐勝
唐求郭斯羽

人才培養

形成了高電能質量輸配電技術與裝備、新型電氣裝備與輸變電新技術、電力市場理論及其技術支持系統、電力系統運行分析及其模擬建模、電力系統優化運營與控制、電力系統安全與經濟分析及安全穩定控制新方法、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及綜合自動化技術等特色鮮明、富有成果的穩定的研究方向。開創了電氣化鐵路三相變兩相多功能平衡變壓器、三相變四相電力變壓器、超特高壓直流輸電濾波換流變壓器等新型電氣裝備理論與應用、四相輸電方式理論及應用等研究領域,所取得的理論與應用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在適合中國國情的電力系統有源濾波技術與裝備、電力市場改革模式及電力市場技術支持系統、電力系統綜合負荷建模、面向對象的圖示化供配電系統智能輔助設計技術研究、輸電費用分配理論及應用、輸電網路阻塞管理、電力市場電能成本分析與電價理論等方面所取得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成果居於國內領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些研究成果涉及電力系統及電工製造業的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和關鍵理論與技術問題,分別在華中電網華東電網等大區電網或省級電網應用,在電力系統工程與學術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具有巨大的發展活力和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儀器科學與技術系長期致力於培養品學兼優、理論聯繫實際的創新人才,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務實、上進的優良學風。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是湖南大學招生人數較少,但優秀學子和傑出校友較多的特色學科。
在創優與學科競賽中,儀器科學與技術系學生獲全國三好學生標兵、全國十佳大學生、首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等榮譽與獎勵。

科學研究


科研成就

電氣工程系教師始終緊密圍繞電氣工程領域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並緊跟學科學術前沿開展科學研究,取得了豐富的創造性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成果。“十五”、“十一五”期間承擔科研項目150餘項,其中國家及國務院各部門重大科研項目及基金項目15項,科研經費4000餘萬元;共發表學術論文700餘篇,其中在IEEE、IEE、《中國電機工程學報》、《電工技術學報》、《電力系統自動化》、《電網技術》等國內外專業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三大檢索刊物收錄近200篇;出版學術專著12部,教材8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科研成果獎20餘項,優秀教學成果獎9項,獲專利近20項。

學術交流

國際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先後與美國普渡大學、德國不萊梅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英國帝國理工、英國諾丁漢大學等國際知名學校建立起了多領域、深層次、全方位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每年承辦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會議1-2次,邀請海外學術大師講學20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