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王子復仇記的結果 展開
- 1948年勞倫斯·奧利弗執導電影
- 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戲劇
- 義大利奧·科拉迪創作動畫片
- 1964年格雷戈里·道蘭執導的電影
- AVG 冒險遊戲
王子復仇記
1948年勞倫斯·奧利弗執導電影
《哈姆雷特》是莎翁四大悲劇之首,也是搬上銀幕最多次的莎翁名劇,它包含了一出好劇應有的要素,包括了:結構對稱的劇情、錯綜複雜的角色、對生命意義的隱喻、加上份量足夠的性(包括了亂倫)與暴力,每一個條件平衡發展,使得此片嚴肅的主題,不至於讓觀眾喘不過氣來。而導演勞倫斯·奧立佛的電影版本《王子復仇記》,則成功的將所有要素融合在一起。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勞倫斯·奧利弗飾)的父王在花園中打盹時突然神秘死去,皇叔克勞狄斯(巴茲爾·西尼飾)繼位並娶母後為妻,令哈姆雷特深覺羞愧與憤怒。他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鬱過度,終日愁容滿面。某夜他遇見父王鬼魂訴冤,終於知道原來是皇叔為篡位娶嫂而毒害親兄。為報父仇他假裝發瘋以避開皇叔監視,並請戲班進宮表演一出與父王被殺經過十分相似的戲劇,逼使叔父原形畢露,結果他卻誤殺戀人奧菲莉亞(簡·西蒙斯飾)的父親,導致她因此發瘋墜河而死。他的母親後來也誤飲毒酒身亡。優柔寡斷的王子終於在怒不可遏之下殺死萬惡的叔叔。而哈姆雷特在報仇雪恨之後,也中毒而死。
王子復仇記劇照
王子復仇記(Hamlet/1948)
勞倫斯·奧立佛在此劇中自製、自導、自演,身為演員的他,以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角色,成為全劇的靈魂人物;而身為導演的他,則讓人印象更為深刻,全片畫面黑白層次有致、攝影機靈活調度,將艾爾西諾城堡的內部完整呈現,並透過哈姆雷特的雙眼來看整個世界。
哈姆雷特與情人奧菲莉亞的旁白,表現出兩角色微妙而鮮明的心理變化,並且讓觀眾接近角色內心最深處的思想。
雖說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歷經千年而雋永依舊,但是為了讓劇本適合電影媒體,大多數的導演會調整劇本的內容。在這出《王子復仇記》中,奧立佛刪掉了哈姆雷特好朋友羅森·克瑞茲與蓋登·史登的戲(他們兩人在劇中奉國王與皇后之命,找出哈姆雷特抑鬱寡歡的原因),對此劇多少有一點影響。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勞倫斯·奧立佛減少了相當多的冗詞,稟持了莎劇名言“言貴簡潔”的原則。
很多演員都曾經嘗試將《哈姆雷特》搬上舞台或大銀幕(像是肯尼斯·布拉納與梅爾·吉布森),但是沒有一個人的成就能與勞倫斯·奧立佛相匹敵,歷經半世紀,他仍然是《哈姆雷特》之王!
角色介紹
哈姆雷特
演員勞倫斯·奧利佛
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因為老國王被弟弟毒死,哈姆雷特非常憂鬱。他表面上裝瘋賣傻,其實是伺機報仇。最後手刃仇人但自己也中毒身亡。
克勞狄斯
演員巴茲爾·西尼
克勞狄斯是丹麥國王,毒死了自己的哥哥后登上王位並娶了哈姆雷特的母親為新王后。最後被哈姆雷特的毒劍刺死。
奧菲莉亞
演員 簡·西蒙斯
奧菲莉亞是波洛紐斯的女兒,心儀於哈姆雷特對其“發瘋”的行為感到憂慮。在得知父親被哈姆雷特殺死後發瘋,最後溺水身亡。
波洛紐斯
演員費利克斯·艾爾默
波洛紐斯是丹麥大臣,克勞狄斯的心腹,在偷聽哈姆雷特與其母親的談話時,被哈姆雷特刺死。
● ● 該片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同名戲劇,但是勞倫斯為了突出該片主題,對原作進行了刪減。
● ● 勞倫斯·奧利弗演出該片時,他已四十歲,比扮演他母親的演員還要大十多歲。
● ● 《哈姆雷特》是英國第一部獲得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項的電影。
發行公司
Rank Film Distributors Ltd.(英國) | Jacon Film Distributors Inc.(美國) |
標準收藏(美國) | Continental Home Vídeo(巴西) |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Pictures(UI or U-I)(美國) |
上映日期
國家 | 日期 | 國家 | 日期 |
---|---|---|---|
英國 | 1948年5月4日 | 芬蘭 | 1948年10月29日 |
義大利 | 1948年9月 | 丹麥 | 1948年11月8日 |
瑞典 | 1948年9月28日 | 奧地利 | 1948年12月 |
美國 | 1948年9月29日 | 冰島 | 1997年11月1日 |
法國 | 1948年10月14日 |
王子復仇記劇照
年份 | 獎項名稱 | 單項獎名稱 | 獲獎情況 | 獲獎方 |
---|---|---|---|---|
1949年 | 第2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獲獎 | 影片全體 |
最佳男主角 | 獲獎 | 勞倫斯·奧利弗 | ||
最佳藝術指導(黑白) | 獲獎 | Roger K.Furse、Carmen Dillon | ||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 | 獲獎 | Roger K.Furse |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簡·西蒙斯 | ||
最佳導演 | 提名 | 勞倫斯·奧利弗 | ||
最佳配樂(劇情、喜劇類) | 提名 | William Walton | ||
1948年 | 第13屆威尼斯電影節 | 金獅獎 | 獲獎 | 勞倫斯·奧利弗 |
最佳攝影獎 | 獲獎 | Desmond Dickinson | ||
沃爾皮杯-最佳女演員 | 獲獎 | 簡·西蒙斯 | ||
1950年 | 第15屆威尼斯電影節 | 義大利影評人獎 | 獲獎 | 勞倫斯·奧利弗 |
1949年 | 第6屆美國金球獎 | 最佳男主角 | 獲獎 | 勞倫斯·奧利弗 |
最佳外語片 | 獲獎 | 影片全體 | ||
1949年 | 第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最佳影片 | 獲獎 | 影片全體 |
最佳英國電影 | 提名 | 影片全體 |
王子復仇記劇照
勞倫斯·奧列弗在這部影片中非常準確地把握住了角色的內心世界和形體動作,極其出色地演繹了莎翁的這部悲劇。(倪祥保,楊秋,王福來評)最好的哈姆雷特。(羅納德·里根評)
該片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從人物關係的構成,情節結構的安排,到環境氛圍的營造,乃至略帶誇張的動作和詩化的語言等,都直接繼承了古典戲劇的傳統。如在情節安排上,該片特別加重了“戲中戲”的分量,在典型環境中進一步突出人物性格。該片又成功地突破舞台劇的局限,在場景設計和鏡頭運用上都充分發揮了電影的影像魅力。片中幾次長鏡頭的運用,對環境和人物性格刻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揭穿克勞狄斯真面目的那場戲里,攝影機一直對著那些演員移動,鏡頭圍繞著宮廷半圓形來回往返,每次在近景中就突出刻畫不同角色的精神狀態:國王恐懼心理的增長,霍拉旭的如夢初醒,哈姆雷特發狂似的勝利情緒,最後是在場者全部都發現了國王克勞狄斯神色失常,終於若有所悟,真相大白。片中奧立弗的念白和表情將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劇詮釋得絲絲入扣,簡·西蒙絲飾演的奧菲莉亞則純美至極。(徐阿李評)
《哈姆雷特》是一部二戰後、冷戰初啟之時,關於“人”或“個人”的幽暗童話。(戴錦華評)
王子復仇記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