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李德仁的結果 展開
李德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出生於江蘇泰縣,籍貫江蘇鎮江,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
李德仁1963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航測系,獲得學士學位;1981年獲得武漢測繪學院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碩士學位;1985年獲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回武漢測繪學院任教;1986年被破格晉陞為教授;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1999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0年擔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2年獲得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榮譽會員”稱號;2013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2017年獲得第八屆“中國地理科學成就獎”。
李德仁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
李德仁院士是國際著名地球空間信息專家。在地球空間信息學的理論創新、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為我國成為世界本領域三強之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1939年12月31日,李德仁出生於江蘇省泰縣(今姜堰區)溱潼鎮,原籍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
1963年,李德仁本科畢業,王之卓鼓勵他報考自己的研究生。當年選拔的考試科目共3門,李德仁兩門滿分、一門99分。但因為檔案里一份“莫須有”的材料,他被取消了錄取資格。
1963年8月至1964年12月,被分配到國家測繪局第二地形測量大隊任實習生。
1964年12月至1970年12月,被調往國家測繪局測繪科學研究所任技術員。
1971年1月至1975年10月,被分配到石家莊水泥製品廠任技術員、實驗室主任。
1975年10月至1978年9月,被調往河北省測繪局任工程師。
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和研究生招生,李德仁在王之卓的鼓勵下再次報考武漢測繪學院,並考上研究生。
1981年,以全優成績獲得武漢測繪學院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
1982年,獲准赴聯邦德國波恩大學進修。
1983年,進入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在歐洲攝影測量試驗組織主席阿克曼教授門下攻讀博士。
1985年,獲得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其255頁的博士論文《攝影測量平差中控制點粗差和像片系統誤差區分可能性理論和試驗》以“1分加5星”的得分創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答辯的最高紀錄;同年返回母校武漢測繪學院任教。
1986年10月,被破格晉陞為教授。
1997年2月至2000年7月,擔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
2000年8月,擔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2年2月,被聘為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院長。
2013年4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
李德仁院士
李德仁的父親李月如和母親華淑蕙從小告誡子女“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良好的讀書氛圍培育他成為尖子生,一步一步邁向科學的殿堂。
李德仁的親弟弟李德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少將軍銜,堂弟李德群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出版時間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2010年 | 面向任務的遙感信息聚焦服務 | 李德仁、朱慶、朱欣焰、眭海剛 | 科學出版社 |
2006年 | 空間數據挖掘理論與應用 | 李德仁、王樹良、李德毅 | 科學出版社 |
2002年 | 誤差處理和可靠性理論 | 李德仁、袁修孝 | 武漢大學出版社 |
2001年 | 攝影測量與遙感概論 | 李德仁、周月琴、金為銑 | 測繪出版社 |
2000年 | 空間信息系統的集成與實現 | 李德仁、關澤群 |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
2000年 | 信息新視角——悄然崛起的地球空間信息學 | 李德仁、李清泉、陳曉玲、賀華中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96年 | GPS用於攝影測量與遙感 | 李德仁 | 測繪出版社 |
1995年 | 基礎攝影測量學 | 李德仁、金為銑、尤兼善、朱宜萱 | 測繪出版社 |
1993年 | 地理信息系統導論 | 李德仁、龔健雅、邊馥苓 | 測繪出版社 |
1992年 | 解析攝影測量學 | 李德仁、鄭肇葆 | 測繪出版社 |
1988年 | 誤差處理和可靠性理論 | 李德仁 | 測繪出版社 |
-- | 測繪學概論 | 李德仁 | -- |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1990年 | 專業改造系統工程——由航空攝影測量到攝影測量與遙感 | 國家教委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 |
1991年 | 誤差處理和可靠性理論 | 全國優秀教材獎 |
2002年 |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時間 | 榮譽表彰 |
1988年 |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
1988年 | 德國“漢莎航空測量獎” |
1991年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地學部) |
1994年 | 加拿大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獎(NSERC) |
1994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1999年 |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1999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 |
2002年 | 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
2008年 |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名譽博士 |
2008年 |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協會Samuel Gamble獎 |
2010年 |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會士 |
2012年 |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 |
2017年 | 第八屆“中國地理科學成就獎” |
2018年 |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1987年 | 攝影測量平差系統的可靠性研究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1990年 | 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改造 | 國家教委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優秀獎 |
1991年 | 聯合平差和高精度地籍加密 |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1992年 | 數學形態學在測量資料庫中的應用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1993年 | 1:5萬地形圖更新方案研究 |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94年 | 顧及精度與可靠性的控制網優化設計 |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1997年 | GPS航空攝影測量技術 |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
1998年 | 新型衛星感測器圖像在我國困難地區測圖中的應用 |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
1999年 | 現代測繪科技叢書 |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99年 | 圖像分析、圖像理解與空間數據自動組織 |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1999年 | GPS航空攝影測量技術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1999年 | 建立省級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示範工程研究 | 國家測繪局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1年 | 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軟體——吉奧之星 | 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獎(第一完成人) |
2001年 | 國產GIS基礎軟體吉奧之星的研製與工程應用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2004年 | 衛星遙感信息處理系統 | 總裝備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5年 | 基於3S集成技術的LD2000系列移動道路測量系統 |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7年 | 基於3S集成技術的LD2000系列移動道路測量系統及其應用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2012年 | 天地一體化對地觀測數據處理技術創新及在國家應急響應中的應用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歷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湖北省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高分辨對地觀測系統”專家組副組長,教育部第六屆科技委委員兼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國家973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博士后管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國家航天專家組成員,國家遙感中心專家組成員,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武漢歐美同學會會長,中國圖形圖象學會副理事長,中國GIS協會專家顧問,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協會高級顧問,亞洲GIS協會創會會長,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第三、六屆專業委員會主席(1988-1996),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工大學、加拿大卡加里大學等50多所大學顧問或名譽教授。
• 科研綜述
20世紀80年代,李德仁首創從驗後方差估計導出粗差定位的選權迭代法,被命名為“李德仁方法”。1985年,提出包括誤差可發現性和可區分性在內的基於兩個多維備選假設的擴展的可靠性理論,解決了測量學的一個百年難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提出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概念和理論體系,推進遙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3S)的集成與應用。進入21世紀,倡導和推進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運營,提出廣義和狹義空間信息網格的概念與理論,推進數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建設。
● 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3月,李德仁共發表論文800餘篇,出版專著11部,譯著1部,主編著作8部。
● 承擔項目
完成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型 |
1987年5月 | 攝影測量微機應用軟體研究 |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 |
1990年5月 | 用攝影測量方法進行高精度地籍加密 | 測繪科技發展基金項目 |
1990年12月 | JB-1A攝影定位衛星目標定位和綜合利用研究 | 國家航空航天工業部項目 |
1991年12月 | 顧及精度和可靠性的最優化設計理論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1991年 | 1:5萬地形圖更新方案研究 | 國家測繪局“七五”攻關項目 |
1993年12月 | 數學形態學在測量資料庫中的應用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1994年11月 | GPS用於空中三角測量的試驗研究 | 測繪科技發展基金項目 |
1994年12月 | 星載GPS接收機測定衛星感測器位置與姿態可行性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1995年12月 | 小波理論及其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方法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1996年9月 | GIS面向對象一體化數據模型研究 | 測繪科技發展基金項目 |
1997年6月 | 新型衛星感測器圖象在我國困難地區測圖中的應用方法研究 |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項目 |
1998年10月 | 航空對地觀測應用軟體集成 | 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863項目 |
1999年8月 | 廣東省級國土基礎信息系統的建立 | 國家測繪局九五科技攻關項目 |
1999年12月 | 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與全球定位系統集成理論與關鍵技術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
2000年2月 | 三S集成的理論與關鍵技術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
2000年9月 | GIS基礎軟體研究與開發 | 國家測繪局九五攻關項目 |
2001年12月 | 從GIS資料庫發現知識及其遙感圖象理解中 |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 |
2002年12月 | 3S集成在國土資源調查中的應用研究 | 國土資源部科技項目 |
2002年12月 | 多元空間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技術 | “十五”國家科技部863A類項目 |
2002年12月 | 建設我國平戰結合軍民兩用對地觀測系統 | 中國工程院項目 |
2003年12月 | 利用空間數據挖掘進行新型遙感影像目標識別和自動分類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基金項目 |
● 教育理念
李德仁認為,作為老師、學生,首要任務就是埋頭做好學問,不說空話,不抄文章,不偷軟體。一個人只有在具備廣博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在科研中具有戰略眼光,提煉出新的思想。他一再強調,要創造一流學科、攻克技術難題,必須自主地去思考問題,必須有自己創新的思路,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打好基礎,這個基礎就是要學會做人,要掌握專業知識。
李德仁提出,處在一個學科大交叉、大融合的時代,埋頭做學問是必要的,但還是不充分的,還要看準方向。要創新,就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不要迷信洋人。
● 教授課程
1985年從德國留學回國后,李德仁為本科生開設3門課,為研究生開設1門課,還編寫了3本教材。
無論工作多忙,李德仁都堅持親自上講台授課。由李德仁等6位院士和4位教授聯合主講的大一專業基礎課《測繪學概論》,是武漢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2007年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2012年被列入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 指導學生
自1989年至2012年,李德仁已培養120位博士研究生畢業,其中包括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龔健雅)、3名長江學者等。20多年間,他平均每年指導6個博士生。
截至2018年3月,李德仁已獨立與合作培養博士后10多名,培養碩士生80多名,博士生164名。
李德仁培養的5名博士生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999年關澤群、2001年袁修孝、2002年吳華意、2005年王樹良、2011年潘俊)。
● 教學榮譽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1990年 | 專業改造系統工程——由航空攝影測量到攝影測量與遙感 | 國家教委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 |
1991年 | 誤差處理和可靠性理論 | 全國優秀教材獎 |
2002年 |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
李德仁歷任湖北省科協副主席,武漢市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總參謀部科技顧問,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高分辨對地觀測系統”專家組副組長,教育部第六屆科技委委員兼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國家973專家顧問組成員,中國博士后管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國家航天專家組成員,國家遙感中心專家組成員,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武漢歐美同學會會長,中國圖形圖象學會副理事長,中國GIS協會專家顧問,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協會高級顧問,亞洲GIS協會創會會長,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第Ⅲ、Ⅵ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等50多所大學顧問或名譽教授。
1997年01月至-湖北省土地學會名譽會長 | 1997年01月至-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副理事長 | 1997年01月至-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 | 1997年01月至-中國圖像圖形學會副理事長 |
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政協全國全國政協委員 | 2000年01月至-湖北省測繪學會名譽理事長 | 2003年01月至-亞洲G2S協會創會會長 | 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曾任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第Ⅲ、Ⅳ屆委員會主席 | 現任湖北省科協副主席 |
國務院第三屆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中國博士后管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 | 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 |
中國圖形圖象學會副理事長 | 中國GIS協會常務理事國家遙感中心專家組成員 | 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副理事長 | 湖北省武漢市關愛協會理事長 |
武漢歐美同學會會長 | 武漢留學回國博士聯誼會會長 | 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 | 中國礦業大學雙聘院士、兼任環境與測繪學院院長 |
山東科技大學雙聘院士 | 瑞士蘇藜士理工大學(ETH)的客座教授 | 澳大利亞昆士南工大(QUT)的客座教授 |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客座研究員 |
抗災救災
1998年,長江中下游遭遇特大洪水,李德仁團隊利用世界一流對地觀測技術,對洪水進行觀測。在災情最為嚴重的那個月里,李德仁每天都要向洪水監控指揮部送去更新的數據。
“5·12”汶川大地震,李德仁領銜的測繪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了“5.12地震遙感信息收集與災情評估項目組”,開展“5.12地震”遙感信息收集與災情評估,為抗震救災提供決策參考。也為到哪裡救災,和科學救災提供了支持。
2008年5月24日,李德仁接到國務院抗震救災專家組急電,諮詢如何利用遙感手段幫助四川災區處置堰塞湖問題。26日一大早,李德仁派出團隊成員馬洪超等人緊急入川。5月31日,馬洪超等人將設備安裝在飛機上,在3300米飛行高度,對唐家山堰塞湖進行三維地形掃描。6月1日,他們獲得該湖最精細三維實景圖像,如實反映了堰塞湖上游至綿陽市整個流域的三維地形,完整再現了2.4億立方米的“懸湖”之險。為解除堰塞湖危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贏取了時間。
奧運安全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帶領的專家團隊,利用該校世界先進的測繪遙感技術,從北京奧運會申辦、場館建設到奧運會舉辦,全方位提供“貼身服務”。
為防止奧運會申辦成功後有人在已圈定的奧運用地上違法“種房”索要拆遷補償,武漢大學和解放軍的測繪遙感專家一起建立了北京市違章建築衛星監控系統,每1至3個月獲取一次北京現勢衛星圖像,用武大研製的軟體自動查找違章建築。
武漢大學的移動測量汽車在奧運場館建設中起到了“監理”作用。移動測量汽車裝有10個高清數碼攝像頭、羅盤及GPS全球定位系統,可對房屋、街道等進行隨時拍攝,細小到3厘米的東西都能夠在數碼照片上反映得清清楚楚,監測車每天工作12個小時左右,但拍攝的所有照片只用兩小時就能夠全部量測完畢。
武漢大學 的測繪遙感專家們把奧運會場館所有的交通、遙感電子地圖都已做好,這些電子地圖可以幫助觀眾順利地找到運動場、體育館,以至於找到應從哪個門進去。
基於遙感技術和GPS全球定位系統的安全保衛電子信息系統在奧運期間會起到“天眼”的作用,運用該系統,屆時各個場館的動態,“天眼”都能一目了然,這個系統為奧運會樹立了一道安全屏障。
直升機搜索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在抗震救災中(5月31日)成都軍區某陸航團一架米—171運輸直升機,在執行任務返航途中,突遇氣候變化在映秀失事。因當地山高、林密、坡陡、谷深,塌方不斷,搜救非常困難。救災部隊出動1.7萬人全力搜尋。但3天之後依然無果,後來武漢大學派出2000多萬元的設備,在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等專家協助下,鎖定了米—171失事直升機的高度懷疑區,大約在汶川縣漩口鎮東北方向峽谷區4.5—5平方公里區域內,由原來的80平方公里縮至如今的5平方公里,為直升機的搜尋提高了極大的幫助。6月24日,武漢大學昨收到成都軍區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發來的感謝信。信中說,武大專家為搜救米—171失事運輸直升機所作努力,“對於準確判斷失事地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物保護
“數字敦煌”工程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交互現實3個部分。以武漢大學兩院院士李德仁為首的課題組負責虛擬現實的設計策劃、組織管理和具體實施,運用測繪遙感新技術,致力於將莫高窟外形、洞內雕塑等全部文化遺跡,以毫米級精度虛擬在電腦里。
李德仁表示,敦煌文化藝術是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在時刻威脅著它的安全,“數字敦煌”完成後,將集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教育、文化旅遊於一體。他說,如果哪天它們不幸被徹底損壞了,數字模型還可為文物考古、歷史研究提供重要參考,並使遊客不進入洞窟現場就能欣賞精美的壁畫、彩塑。(2)山西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家、鑒定專家。
李德仁院士受聘中國礦大環測學院院長
在泰州市姜堰區溱潼古鎮院士舊居景點,你會聽到導遊講這樣一句話,“古有三科兩狀元,今有弟兄四院士”。“弟兄四院士”指的是擁有三個院士頭銜的李德仁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他們是一對親兄弟,都出生在溱潼古鎮。從12月7日開始,這句話要改寫為“弟兄五院士”,因為李德仁和李德毅的堂弟李德群,出現在中國工程院公布的2015年院士增選名單中。
李德仁,是世界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
李德毅,1983年獲得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任職總參,少將軍銜。中國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李德群,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學院學位審議委員會主任、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此次增選為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
李德仁院士的傑出成就,使武漢大學成為世界上地球空間信息領域最著名的研究機構;他還對培養國家和國際學術人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名譽博士學位頒獎詞)
李德仁先生是一位傑出的攝影測量學家,他的水平完全是現代國際水平。 (歐洲攝影測量試驗組織主席阿克曼教授評)
李德仁是一個堅持“讀書、思維、創新、實踐”而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在神奇的測繪遙感領域,用數字繪天地之大美。正是在以李德仁為首的科學家團體的努力下,中國測繪科學與美德並駕齊驅,穩立世界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