閾限

心理學名詞

閾限(Liminality)一詞源自拉丁文“limen”(英語threshold,意思是極限),指“有間隙性的或者模稜兩可的狀態”。

閾限(yù xiàn),心理學名詞,指外界引起有機體感覺的最小刺激量。這個定義揭示了人感覺系統的一種特性,那就是只有刺激達到一定量的時候才會引起感覺。

來源


閾限最早廣泛應用於心理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閾限首先是一個心理學術語,在心理學中有絕對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等概念,特指人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臨界值。閾限,更是一個重要的人類學概念,著名的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在總結范·蓋納普原創的“通過儀式”概念基礎上提出了人類學的“閾限”概念,此後“閾限”一詞被廣泛的應用於人類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研究中。
閥限性是文化人類學中的一個概念,指一種社會文化結構向待建立的社會文化結構過渡間的模稜兩可的狀態或過程,是文化雜合的空間。綜合特納等人的理論,閾限的時空具有模糊性、開放性、非決定性和暫時性的特徵,並且具有在不同結構性狀態之間轉換的功能。

分類


絕對閾限(絕對感覺閾限):指的是剛剛引起有機體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剛剛感覺到”意味著這種感覺量正處在“感覺不到”與“感覺到”的過渡地帶,而且在從“感覺不到”到“感覺到”的轉折點上。
差別閾限(差別感覺閾限):指的能引起有機體對兩種刺激量差異所能感覺出來的最小刺激量。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之間的最小強度差叫作差別閾限又稱為最小可覺差(J.N.D)。

人物


范·蓋納普

蓋納普的“通過儀式”是指“個體的生活不斷地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他把“通過儀式”進一步劃分為三個階段,分離儀式(就是和以前的身份分離),閾限階段(即中間的、過渡的階段)和結合儀式(和新的身份結合)。閾限階段就是處於分離儀式和結合儀式之間的一個過渡的、中間的階段。

特納

對於儀式過程的研究,特納將范·蓋內普的分離、過渡和組合的人生禮儀三階段改稱為閾限前、閾限和閾限后三階段,並將研究重點放在儀式過程的核心:閾限,也就是過渡階段。特納認為閾限並不是一種“狀態”,而是處於結構的交界處,是一種在兩個穩定“狀態”之間的轉換。在特納看來,閾限階段是一種模糊不定的時空,沒有閾限前或閾限后的社會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那些特徵以及世俗社會的種類和分類,閾限階段的所有成員是平等的,沒有身份地位的差異,代表了平等,是反結構的,而閾限前後的階段則代表著不平等。
生命禮儀以及閾限理論對分析人在社會中的階段性“通過”具有模式意義。

伊瑟爾

人類學的“閾限”概念給了伊瑟爾很大啟發,既然閾限現象是人類社會的常態,無所不在,那麼在闡釋——這個人類的基本活動中是否同樣存在呢?伊瑟爾把人類學的“閾限”概念引入到了對闡釋的討論中,稱之為“閾限空間”(theliminal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