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丘林學說

米丘林學說

米丘林學說繼承並發展了拉馬克和達爾文等生物學家的理論,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人工雜交的理論和方法;2.有機體定向培育的理論和方法;3.人工選擇的理論和方法。

生平


米丘林(俄文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ичурин,英文Ivan Vladimirovich Michurin,生於1855年10月27日~卒於1935年6月7日)是前蘇聯植物育種學家和農學家,蘇聯科學院榮譽會員,米丘林學說的奠基人。
米丘林於1875年開始自己的園藝學研究。他在坦波夫(Tambov)租賃了一塊500平方米的土地,進行園藝學和自然選擇學說的研究。
1920年俄國內戰后,列寧派人組織研究米丘林的工作。1922年9月,米哈伊爾·加里寧(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訪問米丘林。1923年,蘇聯人民委員議會認定米丘林的果園作為國家研究機構,並於1934年建立了基於米丘林果園的“米丘林中央基因研究所”。

實踐


米丘林學說
米丘林學說
米丘林是首先在北方種植他的葡萄、杏和其他南方水果的雜家作物的。米丘林的實踐方法被廣泛使用。蘇聯後來開始培育米丘林的蘋果、梨、漿果等雜家產品。到了李森科時期,米丘林(其時已逝世)成為了蘇聯進化理論的頭號理論家,蘇聯文宣機構將“碩果累累”的“蘇聯米丘林生物學”與“毫無生氣”的“資本主義”的孟德爾基因學說進行了對比。事實上,米丘林的理論作為“拉馬克主義”的變種。米丘林曾說過“我們不能等待自然的青睞。從自然那裡拿過來,這是我們的要求。”而在蘇聯米丘林在認為是一個達爾文主義者。
終其一生,米丘林不停培育新品種水果植物。由於培養了超過300種新品種,他獲得了列寧勳章。

影響


米丘林經過60年的連續研究,育成了300多個果樹和漿果植物新品種。他從有機體與其生活條件相統一的原理出發,提出關於遺傳性、定向培育、遠緣雜交、無性雜交、氣候馴化改變植物遺傳性的原則和方法,發展成為米丘林學說(Michurinism),在世界生物學史上產生重要影響。
米丘林學說的基本思想認為生物體與其生活條件是統一的,生物體的遺傳性是其祖先所同化的全部生活條件的總和。如果生活條件能滿足其遺傳性的要求時,遺傳性保持不變;如果被迫同化非其遺傳性所要求的生活條件時,則導致遺傳性發生變異,由此獲得的性狀與其生活條件相適應,並在相應的生活條件中遺傳下去。從而主張生活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變異具有定向性,獲得性狀能夠遺傳。這個學說中關於無性雜交、輔導法和媒介法、雜交親本組的選擇、春化法、改造秋播作物為春播作物、氣候馴化法、階段發育理論等,對提高農業生產和獲得植物新品種具有實際意義。但是,米丘林關於生活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變異具有定向性,獲得性狀能夠遺傳的理論,缺乏足夠的科學事實根據,帶有一定思辨的性質,曾被李森科強硬推行,壓制和排斥不同的學術觀點。20世紀50年代米丘林學說在蘇聯和我國盛行一時,對生物學研究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