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隙
光影之隙
副標題: 電影工作坊2010
頁數: 420
定價: 42.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301188880
我對電影批評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創意有洞見的分析,所謂理論演武場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學術和思想的遊戲,但也是一份嚴肅的質詢和建構的嘗試。去尋找和建構別樣的可能,去嘗試激活電影自身曾經蘊含並繼續負載的巨大的文化、藝術與社會的潛能。批評,同時也可以成為一份介入,一種創造。
——戴錦華
透過光與影的縫隙,我們看到了世界的一角,但五色斑斕的影像又是如何折射或操縱這個時代的集體無意識?本書的作者大多身在學院,筆下的文章卻絕非自我囿閉的“純學術”;書中辯談的話題,充分體現了他們以電影言志、介入當下的心愿,具有深廣的全球視野。2011已倏忽半程,此時轉身回望,既是總結,亦是前瞻,期望這個文本敞向更大的文本,燭照這個世界的癥候,成為激活新思想的“馬刺”。
主編簡介
戴錦華,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系兼職教授,並曾在美國、歐洲、日本、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數十所大學任客座教授。從事電影、女性文學和大眾文化的研究。專著有《浮出歷史地表:現代中國婦女文學研究》《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電影批評》《性別中國》和Cinema and Desire: 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專著十餘種,譯有《蒙面騎士》。
緣起(高秀芹)
2010年度電影訪談(戴錦華、張慧瑜)
國片大典
《決戰剎馬鎮》:一種文化解讀(胡譜忠)
《唐山大地震》:大眾文化的遺忘機制與鍊金術(鄒贊)
《山楂樹之戀》:此情不關風與月(劉斐)
《日照重慶》:作為隱喻的尋找(徐德林)
《趙氏孤兒》:一次全方位的撤退(李玥陽)
《讓子彈飛》:“子彈”為什麼會“飛”?(張慧瑜)
歐洲一瞥
尋回失落的房子:歐洲電影的某種新傾向(李小白)
好萊塢魅影
《拆彈部隊》:反英雄的英雄主義(於洪梅)
《盜夢空間》:理論演武場:批評札記(戴錦華)
亞洲天空
“新新台灣電影”中的台灣再現(李政亮)
《我的名字叫可汗》:弱者的姿態(李松睿)
《沒有男人的女人》:鬼影幢幢的歷史書寫(趙柔柔)
《詩》:“政治”的,太“政治”的!(金正秀)
面對死亡的態度:解讀2010年度韓國電影的哀悼和憂鬱(金正求)
影像拉美
記錄現場
《1428》:中國觀察式紀錄片的危機與轉機(張釗維)
《海上傳奇》:貔貅之眼下的歷史記憶(劉岩)
作者回眸
專訪瑪麗·史蒂芬(比爾·莫索利斯)
附 埃里克·侯麥(徐德林編譯)
理論武庫
土著的回歸(斯拉沃熱·齊澤克)
《銀幕》與當下的電影理論化(安妮特·庫恩)
海外速遞
2010:紐約電影節(王炎)
誰需要《原油》(毛尖
新片點評
2010電影大事記
值得關注之電影人:劉傑
寫在後面(滕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