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北宋司馬光創作散文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出自《資治通鑒》,主要介紹了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強大,進行胡服騎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圍繞趙武靈王與重臣公子成之間的爭論展開,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言論表現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勇於改革的形象。

作品原文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①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②,至房子③,遂至代④,北至無窮⑤,西至河⑥,登黃華⑦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⑧,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⑨,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⑩。王使人請之曰:“家聽於親,國聽於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⑪,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⑫,利民為本;從政有經⑬,令行為上⑭。明德先論於賤⑮,而從政先信於貴⑯,故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⑰。”公子成再拜稽首曰⑱:“臣聞中國者⑲,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⑳。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孰圖之也②①!”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②②。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②③,侵暴吾地,繫纍吾民②④,引水圍鄗②⑤;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於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本文選自《資治通鑒》卷三。《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編年體通史,上起戰國(前403),下訖五代(959),根據大量的史料,經精心剪裁融鑄而成,內容詳於政治軍事,文字簡練,記事周詳,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史書,也有一定的文學價值。趙武靈王(?—前295):名雍,趙肅侯之子,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即位。為加強邊防,於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下令“胡服騎射”。胡服:戰國時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裝,窄袖短裝,皮靴皮帶,頭戴羽冠。
2.北略:向北攻佔。中山之地:中山國的土地,今河北定縣一帶。中山,古代國名。
3.房子:古地名,今河北臨城。
4.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帶。
5.無窮: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數千里,故稱無窮。
6.河:黃河。
7.黃華:山名,在黃河邊上。
8.肥義:趙國的國相。
9.驅世:意為世上所有的人。
10.公子成:趙武靈王的叔父。
11.不服:不穿胡服。
12.制國:治理國家。
13.有經:有一定的原則。
14.令行:政令得以施行。
15.明德句:意思是修明德行必須先讓百姓論議明白。賤,指底層的百姓。
16.而從政句:意思是貫徹政令首先要使貴族信服奉行。
17.慕公叔之義:仰仗叔父的聲望。
18.稽首:叩頭至地,是古時最恭敬的一種跪拜禮。
19.中國:中原地區。
20.則效:取法仿效。
21.孰圖:深思熟慮。孰,同“熟”。
22.樓煩:古代國名,今山西省西北部。
23.負:依仗。
24.繫纍:用繩索捆綁,指被俘。
25.鄗(hào):趙國城名,今河北柏鄉縣北。

白話譯文

趙武靈王向北進攻中山國,大兵經房子,抵達代地,再向北直至數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與國相肥義商議讓百姓穿短衣胡服,學騎馬與射箭。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會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這麼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於是改穿胡服。
國人都不願穿胡服,其中,公子成稱有病,不來上朝。趙王派人前去說服他:“家事聽從父母,國政服從國君,現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我擔心天下人會議論我徇私情。治理國家有一定章法,要以有利人民為根本;處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則,要以施行政令為重。宣傳道德要先讓百姓議論明白,而推行法令必須從貴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藉助叔父您的榜樣來完成改穿胡服的功業。”公子兩拜謝罪道:“我聽說,中原地區在聖賢之人教化下,採用禮樂儀制,是遠方國家前來游觀,讓周邊地區學習效法的地方。現在君王您舍此不顧,去仿效外族的服裝,是擅改古代習慣、違背人心的舉動,我希望您慎重考慮。”使者回報趙王。趙王便親自登門解釋說:“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是樓煩,與秦、韓兩國接壤。如今沒有騎馬射箭的訓練,憑什麼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國依仗齊國的強兵,侵犯我們領土,掠奪人民,又引水圍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幾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為恥。所以我決心改穿胡服,學習騎射,想以此抵禦四面的災難,一報中山國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舊俗。厭惡改變服裝,忘記了鄗城的奇恥大辱,我對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從命,趙武靈王親自賜給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於是,趙武靈王正式下達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學習騎馬射箭。

作品影響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具有多方面的歷史文化意義。它揭開了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由車戰轉變為“騎射”的重要一頁;體現了古代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場改革。趙武靈王勇於變革、堅持變革的精神,善於變革的智慧,現代社會看來,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學習。

作者簡介


司馬光像
司馬光像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夫,晚年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地區夏縣)人,漢族(但宋人袁說友著《成都文類》記載,司馬光是在他父親司馬池光山知縣時,生於縣衙官舍的,該觀點已為當今主流,多數專家學者認同)。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他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到刪削定稿,均親自動筆。有《司馬文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