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種植業和畜牧業相互結合、兼而有之的綜合性農業。即個別地區和個別農場,生產農作物和牲畜兩種產品。該農業類型由來已久,是在經歷了植物培育和動物馴化后開始出現的。在生產力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以栽培農作物、從事農耕活動為主,把經營畜牧業放在次要地位,將牲畜放牧在天然草地或農耕休閑地上,以此滿足自身對農畜產品的需要。在工業化帶動下的農業大發展時期,發達國家開始專門種植飼草料,使種植業和畜牧業愈益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生產特點


形成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
農場內的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麥田的肥力。此外,種植的飼料飼養綿羊,羊糞可成為麥田的肥料。

農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

小麥的耕作活動和牧羊活動在一年內交替進行。小麥種植的忙季在秋春兩季,冬季為小麥生長季節,農事較閑。而冬季正好是牧羊活動的忙季。

較好的靈活性和市場適應性

農民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易於種植、採收。

混合農業的分佈


混合農業生產有多種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農業是將飼養牲畜和穀物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的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這種類型的混合農業,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種植小麥、玉米等穀物以及牧草和飼料作物,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牛、豬、羊等。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市場的供應國,還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
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因地制宜,將甘蔗、果樹、桑蠶的生產與養魚有機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形式新穎的混合農業。目前,在歐洲和北美的英、法、美、加等國,混合農業仍是主要的農業類型。中國東部農業區和中西部半農半牧區也多屬混合農業範疇。在其它第三世界國家,這種農業是自耕農業的基礎。

混合農業的代表—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的分佈
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的分佈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麥出口國之一。羊毛和小麥主要產於國土東南部和西部的草原地區。這兩片地區的農業生產普遍採用同時種植小麥和牧羊的混合經營方式。其中,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是主要的小麥——牧羊帶。
這裡的混合農業主要是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很高。農場主一般只需雇傭一兩名工人即可完成農場的農事,但是,剪羊毛工作需要僱用專業的剪羊毛工人進行。一個農場的剪羊毛工作一般只需要幾天便可完成。農場一般靠近主要公路,農場生產的羊毛、小麥,可以用火車儘快運往沿海一帶的市場。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所產農產品多數供出口,英國是主要的出口對象。
大分水嶺的雨影效應及東水西調
大分水嶺的雨影效應及東水西調
墨累——達令盆地處於大分水嶺的西部。從東部海洋吹來的濕潤氣流,在大分水嶺的東側降下豐富的地形雨。在大分水嶺的西側,氣流下沉,降雨稀少。這種山地背風坡降水稀少的情況,稱為山地的雨影效應。墨累——達令盆地正處於大分水嶺的雨影區,灌溉成為這裡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為此,澳大利亞政府不遺餘力的修建水利工程,將大分水嶺東部豐富的水資源調入墨累——達令盆地,大大促進了墨累——達令盆地的農牧業的發展。

澳大利亞小麥-牧羊帶區位的因素

地形:地勢較平坦
水分:灌溉條件較好
人口密度:地廣人稀,生產規模大
政策:政府扶持獎勵
技術:機械化程度高
市場:有固定的銷售市場
交通:交通發達便利

混合農業案例


在生產力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以栽培農作物、從事農耕活動為主,把經營畜牧業放在次要地位,將牲畜放牧在天然草地或農耕休閑地上,以此滿足自身對農畜產品的需要。在工業化帶動下的農業大發展時期,發達國家開始專門種植飼草料,使種植業和畜牧業愈益向專門化方向發展。目前,在歐洲和北美的英、法、美、加等國,混合農業仍是主要的農業類型。中國東部農業區和中西部半農半牧區也多屬混合農業範疇。在其它第三世界國家,這種農業是自耕農業的基礎。東台市綠農蔬菜專業合作社目前導入的混合農業模式,更加結合國外先進經驗,打造循環的生態體系。農民是以社員形式,所以更加能充分利用時間,進行農事安排。整體規劃,便於市場對接。

經驗總結

1.形成良性的農業生態循環系統,綠農將優質菜供應給市場,而不良品,殘次品則給畜牧食用。逆循環則是,畜牧的糞便經過發酵后,再次投入到農事生產。
2.由於機械化程度高,社員可以有效的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
3.由於種植出的果蔬採用有機肥,出產的品質相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