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轄鎮

新圩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位於靈山縣城南郊,常住人口91959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新圩鎮總面積171.96平方公里。2013年,該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44億元,工業總產值23億元。

新圩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地形以丘陵為主,境內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是靈山縣蔬菜種植基地和養雞示範基地,主要農特產品有荔枝、龍眼、梅菜、大頭菜、相思茶等。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今新圩鎮屬官屯練。
新圩鎮漂塘村
新圩鎮漂塘村
解放后,先後屬第一區、第二區。
1957年撤區並鄉,成立新圩鄉。
1958年撤銷新圩鄉,成立新圩人民公社;同年併入三海公社。
1959年,從三海人民公社分出,復稱新圩人民公社。
1984年,改稱新圩鄉。
1994年,全縣實行鎮建制,新圩鄉改稱新圩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圩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城南郊,距縣城4公里,距離欽州100公里,距離南寧150公里,距離北海145公里,距離浦北25公里,東與佛子鎮相臨,東南接浦北縣,北和靈城鎮交界,西南與檀圩鎮武利鎮相交。全鎮總面積171.96平方公里,鎮政府大致位於北緯22°23′,東經109°17′。

地形地貌

新圩鎮地形以丘陵為主,一般海拔在200-500米之間,境內較高的山為大廟嶺山,海拔達630米。

氣候特徵

新圩鎮境內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67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649毫米。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新圩鎮轄31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鎮政府駐新圩社區。
轄區詳情
元屋嶺村鄧家村萍塘村梯始村漂塘村堯家村
洲塘村沙路村官屯村獨樹村白坭嶺村秦屋山村
急水村夏村那東村淥一村淥二村大里村
蒙塘村秧地塘村塘排村容家村六峰村稔坡村
新院村佛垌村上塘村晏村平王村茶田村
古文村新圩社區   

人口民族


2013年末,新圩鎮總人口11.26萬,其中農業人口10.9萬,人口自然增長率8.13‰,民族以漢族為主。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111195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新圩鎮常住人口91959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濟


綜述

2013年,新圩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4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23元;工業總產值2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76億元;財稅收入2455萬元。

農業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
2013年,新圩鎮有耕地面積4026公頃,農業總產值2.4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23元;水稻種植面積4576公頃,糧食總產量2.91萬噸;荔枝總產量8339噸;生豬存欄3.86萬頭;家禽存欄107萬羽;肉類總產量7597噸;水產品產量876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荔枝、龍眼等;特色農業經濟有奶水牛、人工養蛇、蠶桑、霸王花、相思茶等,其中水奶牛存欄160頭,奶產量160噸;人工養蛇7614條。

工業

工業企業
工業企業
2013年,新圩鎮工業總產值23億元,以建材、紡織、食品等行業為主。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8個,產值21億元。

商貿

20世紀50年代,新圩鄉成立新圩供銷合作社,主要經營日雜百貨、農副產品、副食品和農具等,並在各大隊開設綜合門市部。1992年,新圩綜合市場建成,內設肉行、水產行、成衣行、雜貨行等,年末有個體工商戶602戶,從業人員1200人,集市貿易額達970萬元。2004年,新圩綜合大市場建成,市場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主要經營三鳥及農產品等。2010年,新圩集市貿易年成交總額達1億元。2013年,新圩鎮境內有集貿市場2個。

文化


文物古迹

元屋嶺遺址
元屋嶺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在元屋嶺村細石山,採集到的石器有石錛12件,礪石1件,石鍥4件,石鏃1件;陶器多為碎片,極難復原,較完整的有釜2件,紡輪6件,支足1件,支座1件,豆1件。
銅鼓
千年香荔樹
千年香荔樹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分別在新圩公社淥水村和稔坡村、塘排掘沖嶺有銅鼓出土,其中70年代出土於稔坡村的靈山型“四齣”錢紋銅鼓后存於靈山縣博物館。
千年香荔樹
千年香荔樹植根於新圩鎮鄧家村的塘坡村,樹齡超過1500年,樹高13米,主桿圍徑6米,樹冠覆蓋面積1畝多,年年開花結果。1999年6月,靈山縣政府把它列入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新圩鎮地處山地丘陵區,交通以公路為主,境內有省道S103線和縣道X303橫穿,這兩條線路均與靈山縣城區江南路相連。

社會


城鎮建設

解放前,新圩鎮只有2條狹窄的舊街。1978年建成電影院。1990年建設過境二級公路后,在公路兩旁建設商住樓,形成了寬闊的新圩二街。1992年,建成新圩綜合市場(2層),總面積5800平方米。內設肉行、水產行、成衣行、雜貨行等,攤位500個。2003年,由於原電影院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被拆除,在原址建設鎮政府大院。2004年,新建新圩綜合大市場,市場總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
2008年,新圩鎮街道全部鋪設了水泥路面,並安裝了路燈。2010年,鎮區佔地面積392公頃,鎮區公共綠地面積達2公頃。

教育事業

解放前,新圩鎮有中學1所(即新圩中學)。解放后,各行政村相繼設立小學。1965年,在新圩公社設立靈山縣農技校(1997年改製為鎮辦中學)。1979年,設立容家、新圩、官屯3所聯辦中學(於1996年前先後取消)。1994年,設立文筆中學,並開辦農民技術培訓中心。1996年,成立新洲中學(2005年改為縣級中學)。
2013年,新圩鎮有小學31所,在校生8656人,教師481人;中學3所,在校生3991人,教師23人;幼兒園、託兒所49所。

文化生活

1979年,新圩公社成立文化站。1994年,開通閉路電視。1995年,鎮科技園建成,佔地面積2700多平方米,圖書館8000冊,閱覽室藏書設座位50個,安裝電腦23台。2005年,設立多媒體遠程教育教室1個,展廳1個。2010年,全鎮有廣播文化站1個,文化娛樂中心1個,圖書館1個。2013年,該鎮有圖書館、文化站各1個。

醫療衛生

1958年,新圩衛生院建立,后發展為一所集預防、醫療、保健等功能為一體的醫院。
2010年,新圩鎮衛生院有醫生25人,病床40張,設有防保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五官科等科室。全鎮各行政村均設有合作醫療衛生室,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達9.68萬。
2013年,新圩鎮有衛生院1個,醫生21人,病床90張;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10.08萬人。

社會保障

2013年,新圩鎮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98萬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040人;有敬老院、福利院1所,收養20人。

代表人物


鄧業懋(1908~1945),萍塘村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譚禮、司練等地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1941年調欽縣小董地區工作,1945年抗日武裝起義時任欽縣人民抗日解放軍參謀長,在賀浦戰鬥中被捕,3月被國民黨欽縣政府當局秘密槍殺於欽州牛圩坡,時年37歲。
覃釗邦(1936~2014),淥水村人,作曲家。1976年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曾任廣西歌舞團團長、黨總支副書記、中國音樂家協會廣西分會副主席等職。其一生創作各種作品600餘件(部),上演、發表、錄音300餘件(部),獲獎3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