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鎮

廣東省惠州巿下轄鎮

新圩鎮,隸屬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位於惠陽區西南部,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4°46',北緯26°5'。東與淡水街道相距18公里,南與深圳市坪地街道相接;西與東莞市清溪鎮隔山相望。區域面積158.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新圩鎮轄1個社區和1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新圩社區。2020年,新圩鎮常住人口128570人。

新圩鎮明、清朝時屬上下淮社(都)。民國二十年(1931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淡水第二區。1958年,成立新圩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名新圩區。1987年1月,設置新圩鎮。新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7℃,秋季雨量充沛。

2019年,新圩鎮地區生產總值73.93億元。

歷史沿革


明、清朝時屬上下淮社(都)。
清同治九年(1870年),屬聖堂約堡。
民國二十年(1931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淡水第二區。
1950年,屬龍崗區(二區)的約場鄉和新圩鄉。
1951年11月,屬第三區(區府設在龍崗)。
1957年12月,稱新圩鄉。
1958年,成立新圩人民公社。
1962年4月,屬淡水區新圩公杜和約場公社。
1963年,稱新圩公社。
1984年1月,改名新圩區。
新圩鎮
新圩鎮
1987年1月,設置新圩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新圩鎮轄1個社區和1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新圩社區。
新圩鎮行政區劃
新圩社區長布村花果村新聯村
元洞村新豐村產徑村東風村
約場村紅田村紅衛村南坑村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新坪鎮地勢北高南低,屬丘陵小平原。

氣候

新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7℃,秋季雨量充沛。

人口


2021年6月3日,惠陽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新圩鎮常住人口為128570人。

經濟


2019年,新圩鎮地區生產總值73.9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7%;工業投資增長66.6%,基礎設施增長269.8%,工業技改增長5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億元,增長8.7%;工商稅收合計15.99億元,下降5.7%。完成9家規上企業技術改造,全鎮擁有28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18家。

社會


環境保護

2019年,新圩鎮投入5.19億元,建設新圩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相關配套管網,“三條河”污水處理廠進入調試運行階段,完成配套管網建設65.58公里、支管網建設12公里;完成散亂污整治480家(407家關停,73家提升);投入約2800萬元,實現環境衛生工作市場化,實現垃圾“日清”“日運”;投入資金130萬元,全鎮建成垃圾收集點412個,其中新建擋雨功能垃圾屋59座。

基礎設施

2019年,新圩鎮推動對接深圳、東莞的道路建設,新S358、G228、新南大道三條道路的前期工作已經完成,計劃2020年全面動工建設;東風路、新生路等多條鎮內道路啟動建設。全年共拆除“兩違”331宗,拆除面積57.29萬平方米,完成全年拆除任務,完成率101.27%。
新圩鎮
新圩鎮

鄉村振興

2019年,新圩鎮鎮村共投入資金約6600萬元,優化鄉村環境,長布村花果村等村完成瀝青道路建設約38.6千米,全鎮所有村基本達到“乾淨整潔村”目標;投入專項資金273萬元,建設各村“小公園、小廣場、小舞台”,新圩鎮11個行政村共建有籃球場37個,村級籃球場全覆蓋,年底完成約場和紅田2個文體廣場建設。

交通


新圩鎮內G205國道、S358省道、惠鹽高速公路博深高速貫穿全鎮。

文化


地名由來

新圩鎮原址在打禾崗圩,位於佛祖坳下,原來只有10多間小店,清朝後期,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貿易的發展,原來狹窄的交易所已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農貿集市的需要,因此集市逐漸南移至距打禾崗1公里處,形成一個新的交易市場,稱新圩。

旅遊


旅遊景點

綜述
新圩鎮境內有曾氏“兩和祠堂”圍屋、“大塘世居”圍屋等景點。
大塘世居
大塘世居客家圍屋坐落在惠陽新圩鎮新豐村塘口村民小組。圍屋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傳創帶著兒子曾紀全、曾紀明開始興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完工。“大塘世居”為馬蹄形結構,採用中軸線對稱布局,內部有形狀各異的院落。門樓、祠堂、居室、碉樓由廊房、廊道及迴廊連接,為典型的“九廳十八井”圍龍屋。圍屋有200多間房,鼎盛時住著族人多達600多人。
在抗戰時期,“大塘世居”成為一處紅色堡壘,東江縱隊的曾生多次把司令部駐紮在這裡。這裡有一批曾氏族人投身革命,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不朽功績。解放后曾任兩廣軍需部後勤部長、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入黨的曾堯,在香港開設書店做掩護,設立地下交通聯絡站。他妻子葉霞是當時游擊隊的“雙槍女將”。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入黨的曾強,參與了《前進報》的編輯出版工作。
2010年7月,大塘世居被列入惠陽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在對大塘世居的曾氏祖祠進行大修后,於2013年1月,舉行了曾氏祖祠重光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