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淡水的結果 展開
-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下轄街道
- 詞語概念
- 台灣省新北市下轄區
- 赤楊演唱的歌曲
- 《英雄聯盟》“雲頂之弈”模式中的小小英雄
淡水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下轄街道
淡水街道,隸屬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位於位於惠陽區東南部,北至惠城區37公里。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有戶籍人口159112人,常住人口約23萬人。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下轄20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廣東省惠陽區南門西街29號。
2006年4月28日,惠陽區淡水鎮舉行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掛牌儀式。淡水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843.7毫米。
淡水街道,地處惠州淡澳經濟走廊核心地帶,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古稱“依河而生,因漁鹽而盛”,是東江流域最繁華的商貿集鎮之一。淡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崇尚文化,湧現出鄧承修、鄧仲元等名人。淡水的老建築風貌保存較好,歷史街巷商業特色突出,有10處文物保護單位、104處歷史建築,涵蓋廟宇、民宅、宗祠、會館、書院、茶樓等多種建築類型,文物古迹遺存豐富,歷史文化價值較高。
2019年,淡水街道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4.65億元,增幅9.5%。
淡水街道相傳在宋末是個小墟,叫“上墟”。
明代為警衛海疆﹐在此設淡水衛,以保衛大亞灣沿海區域。
清乾隆初年已形成較大的集鎮,改為淡水墟,並設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機構。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成立人民區政權﹐是東江縱隊時期最早建立的一個新政權。
1949年11月至1950年7月,改為淡水市,是當時惠陽人民政府駐地。
1958年,成立淡水人民公社。
1977年,改鎮。
2006年4月28日,惠陽區淡水鎮舉行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掛牌儀式。
淡水街道,位於惠陽區東南部,面積83平方公里。南臨大亞灣,東至惠東縣平山鎮37公里,南距澳頭港12公里,經澳頭港至香港中港碼頭47海里,西與深圳接壤,離惠陽區60公里,北至惠城區37公里。
淡水街道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屬丘陵地帶。淡水河橫貫全境。
淡水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843.7毫米。年均氣溫21.7℃,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零下1.9℃。全年無霜期達360~364天。
淡水街道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蘊藏有金、銀、鋁、鋅、錫、鐵、錳、硫鐵、磁鐵礦、白釩土以及其他稀有金屬礦;還有大量的石灰石,含鈣量達49%,含鎂量不超過2%。
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下轄20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廣東省惠陽區南門西街29號。
淡水街道行政區劃 | ||||
上塘社區 | 東風社區 | 張屋社區 | 前進社區 | 紅星社區 |
橋東社區 | 上圩社區 | 司前社區 | 萬順社區 | 草洋社區 |
南四社區 | 松嶺社區 | 壩尾社區 | 河背社區 | 排坊社區 |
大埔社區 | 白雲社區 | 星河社區 | 鳳凰社區 | 濱河社區 |
淡環村 | 橋背村 | 土湖村 | 石橋村 | 東華村 |
古屋村 | 洋納村 | 新橋村 |
截至2019年,淡水街道有戶籍人口159112人,常住人口約23萬人。
2019年,淡水街道完成174.65億元,增幅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24.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幅21.2%;固定資產投資(含房地產投資)增幅9.1%;社會消費口零售額完成96.76億元,增幅8.9%;工商稅收14.99億元,增幅6.3%;1-11月出口總額36.23億元,增幅13.4%。總的來說淡水經濟運行保持平穩的發展態勢,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和外貿出口平穩增長。
淡水街道是歷史悠久的古老集鎮。相傳宋末年,這裡是個小墟,叫“上墟”,后改名鍋篤墟。明朝為警衛海疆,設淡水衛城,以保大亞灣沿海區域。到清朝乾隆初,這裡已形成較大的集鎮,改為淡水墟,並設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機構。鴉片戰爭后,該地成為惠陽和香港貿易進出口之地,商業貿易發展較快,並形成“大魚街”、“豬行街”、“燈籠街”和“米街”等商品交易專業街道。
淡水老城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區北起東門街,南至崇雅學校,西起淡水橋頭市場,東至白雲五路,面積約41.2公頃。
淡水老城區至今仍保持著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設格局與風貌特徵,以傳統商業街道和生活巷道為主。其中,50米以上的歷史街巷有68條,傳統商業功能延續至今。現存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廟、鄧仲元故居、淡水祖廟遺址、鄧承修故居———壺園),5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魁星樓、廣義會館、淡水城牆遺址、兩秀新居、珍合樓),2處不可移動文物(鄧氏宗祠、崇雅書院),以及104處歷史建築。
從淡水橋頭市場旁的淡水古城牆往裡走,就是淡水老街,有正義街、燈籠街、米街、水巷街、德勝街等,這些街道多以經營的商品命名,如米街是賣米的、燈籠街是賣燈籠的、水巷街是人們挑水途經的街。
淡水鎮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客家人生活居住的地方,明末清初的時候,受清兵南下的影響,居住於梅州一帶的部分客家人向東、南、西遷移,有的客家人就到了惠陽這些地方,這時候遷移至惠陽、惠東一帶定居的客家人世世代代一直講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客家話。數百年來,客家話憑著自己優勢影響著鄰近方言,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又受鄰近方言,尤其是受粵語的影響,接受這些方言的某些因素,逐步形成與梅州話稍有差異的惠陽客家話。
淡水城區各大小道路縱橫交錯,深汕高速及廈深鐵路、惠大高速等貫穿其中。
2018年,淡水街道的重點項目有5項,總投資額為23.59億元,民生項目2項。完成產業項目億元以上新簽約2宗,達產後預計營業收益均可達100億元以上。在談2宗。
2018年,淡水街道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25戶,惠及377人,五保戶10人,城鎮三無人員13人;現有優撫對象424人;已辦理殘疾人證共有88人,已辦理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有363人。
2018年,淡水街道綜合文化站和轄區村社區圖書室藏書5萬多冊。舉辦百姓歡樂舞台活動50多場。
街道
經歷改革開放十多年的淡水街道辦事處,已建立起高效能的有利投資辦實業的管理機制,相繼制訂出一系列支持發展工商業的優惠互利政策,從資金到項目審批,到用地用水用電,人才招聘以及減輕企業負擔等各個方面都作了傾斜和規定,淡水已成為國內外眾多工商人士共同參與建設的新興城鎮。美國、日本、港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包括東風本田汽車、聯想電腦等二百多家外資企業相繼在淡水紮根發展,使淡水城鎮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目前全鎮已創辦工商企業1200多家,從業人數10萬多人,建成工業廠房100餘萬平方米,工業擁有食品、服裝、機械、電子等24個行業,上了一批投資超千萬元的工業項目,70%以上產品實現外銷,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一、二、三產業並舉,外引內聯一起上的多層次、多模式、多元化的外向型經濟格局。
淡水,這片極具開發潛力的寶地,隨著全鎮83平方公里現代化濱海城市規劃的加緊實施,必將以她獨有的風姿吸引著更多的投資者前來創業圓夢,在二十一世紀的大亞灣畔放射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淡水[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下轄街道]
教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淡水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堅持實施“科教興鎮”發展戰略,全力發展教育事業,使全淡水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形成了一個從幼教到成教、從普教到職教的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教育體系,並於2005年,順利通過廣東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組的評估驗收,成為惠州市第一個省“教育強鎮”。近年來,淡水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惠陽區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區”為契機,積極籌措資金,不斷完善辦學條件,校園校貌有了很大改變,大量增加先進的教育教學設備,信息化建設得到全面加強,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社會效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整體實力大幅提升。
全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注重加大文化設施投入,不斷完善街道、村和社區文化設施。轄區內相繼建成了文化體育公園、體育會展中心、市政廣場、人民公園、大劇院、圖書館、棕櫚島高爾夫球場等多個大型的文化娛樂場所。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挖掘人才,完善文化隊伍建設。堅持每年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動文化藝術“三下鄉”工作,堅持開展淡水人民公園免費放電影和送戲下鄉入廠進校活動,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廣場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和節日文化,和諧文化氛圍逐漸濃厚。同時,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突出抓好市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公民講文明話、干文明事、做文明人,倡導文明、節約的生活方式,人民文化素養日漸提高。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多年來,淡水街道堅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為切入點,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農村道路、水電、通訊、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實現美化亮化,社會風氣得到顯著改善,村民的飲水難、上學難、行路難等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各項支農惠農補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實,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三農”工作穩步推進。通過不斷調整農業農產品結構,大力發展市場佔有量大、經濟效益高的農產品生產,提高農民的收入。深入開展“村企共建”活動,促進了資金、技術、人才不斷注入農村,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紮實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2008年,實現農民人均收入6907元,與1978年的人均收入73元相比,增長了94.6倍。
淡水街道境內主要有淡水老城牆、鄧仲元故居、新橋革命烈士紀念碑、新橋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淡水老城牆,建於清咸豐初年,環圍淡水城鎮,成為淡水城防護的重要工事。東、南、北三處均築城門,為淡水城內與外界進出的交通要道。由於商貿發展及其他多方面人為因素,如今成殘牆斷壁,現僅東門、南門、北門附近仍殘留著斷斷續續的一小截城牆,每段長度最長不過300米,最高不過3米。舊址為淡水街道辦所轄,自然人為損毀較為嚴重。
2010年7月,淡水老城牆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鄧仲元故居建於清末,面寬31米,進深21米,高6.5米,為二進四合院粘土結構瓦房。鄧仲元在這裡度過了10多個春秋,接受了許多進步思想的熏陶。
鄧仲元故居自始建以來,歷經百年滄桑,建築物雖有些陳舊,但原貌未改,至今依然屹立於世,並於2015年12月掛牌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