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陽農場
普陽農場
普陽農場位於黑龍江墾區寶泉嶺管理局區域東部,松花江下游北岸。總佔地面積5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0.7萬畝,航運陸運交通便利。全場人口1萬多人,下設有18個生產連和柳北、柳西兩個開發區,以及22個企事業單位。場直地區轄9個居民委員會。是一個集農、工、貿、產、加、銷於一體的大型機械化國有農場。航運交通便利,距佳木斯、鶴崗兩市較近,靠近名山、同江等對俄口岸。通信發達,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光纜傳輸設備。農場形成了微機網路化管理,率先邁入信息時代。這裡環境優美,小城鎮建設位居墾區先進行列。
普陽農場始建於1971年,位於松花江下游北岸,綏濱縣與蘿北縣交界處,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型機械化國有農場。地理坐標北緯47°10′~47°23′,東經130°58′~131°33′。土地總面積516平方公里,耕地30 467公頃,林地4 324公頃,草原5 533公頃,水面2 408公頃,總人口10 954人。
普陽農場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毗鄰名山、同江等對俄貿易口岸。農場農業基礎設施齊備,農業產業化發展空間廣闊;城鎮建設優美,社會和諧富庶。農場先後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全國文明單位”、黑龍江省“平安建設平安農場”、“十佳宜居農墾城”、黑龍江農墾總局農業標準化提升活動標兵單位,總局六大作物高產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和總局農機標準化標兵農場等榮譽稱號。
普陽農場人文薈萃,文化名人丁玲、魏巍、姚雪垠、華君武,以及經濟學家厲以寧等社會名流先後來農場生活、採風,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普陽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博大的人文情懷。
建場40多年來,經過復轉官兵、支邊青年、城市知青、知識分子和三代北大荒人的開發建設,普陽農場已成為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完善、經濟多元快速發展的新型現代化國有企業,是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和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014年農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8億元,人均純收入2.8萬元,糧食總產28萬噸,農業純效益2.5億元。取得了糧食總產、平均單產、農業產值、增加值、畝效益、職工收入六超歷史的喜人成績。
普陽農場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也是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A級富硒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006年躋身全國首批“百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行列。2015年,普陽農場傾力打造六項產業,逐步建立具有本地特色、適合農場發展的綜合產業群,努力形成創新產業發展的新局面。
站在新起點上的普陽農場,將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和全會精神為指針,在建設現代化農業中打有機牌,走富硒路,站排頭、扛紅旗、創先進、爭第一。全力推進依法治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農場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普陽農場竭誠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來普陽農場實地考察、洽談貿易、共同發展!
普陽農場
2010年評為墾區經濟綜合第一名,黑龍江農墾總局獎勵普陽農場50萬元人民幣。
普陽農場,以蒲鴨河的“蒲鴨”諧音命名“普陽農場”。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十七團,是1971年在湯原農場的基礎上組建的。因當時湯原農場僅有耕地10萬畝,且與公社土地“插花”,沒有發展前途。故確定第十七團從1971年開始,全團人馬遷到蒲鴨河地區開荒建立新場,並按照“邊搬遷、邊建設、邊開荒、邊發展”的方針,到1973年完成搬遷。
同時開荒11.5萬畝。1976年2月,撤銷生產建設兵團,改為普陽農場,隸屬寶泉嶺農場管理局。普陽農場場區地處松花江北岸沖積平原,地勢低洼,建場后連續遭受自然災害,特別是1973年春汛遭受洪水災害,使全場60%以上耕地受淹,部分房屋倒塌。為了防禦自然災害,專門建立了機械化水利隊伍,奮戰十年,修築了一條長54公里的沿江大堤,一條長70公里的回水堤,全部堤壩總長120公里,號稱“普陽長城”,終於建成穩產高產、連年盈利的機械化農場。全場土地面積77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7.4萬畝,主要種植小麥、大豆,1992年糧食總產量4.8萬噸,商品率達60%以上。場辦工業有機械修理廠、糧油加工廠、禽類加工廠等,特二級小麥麵粉獲部優稱號。1992年末全場總人口9507人。場部“普陽”,有人口4947人,已發展成為農墾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