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響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響:xiǎng ㄒㄧㄤˇ。“響”簡化為“響”。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說文解字》:“響,聲也。從音、鄉聲。”。按節律發聲是音之範式。相向而聞稻香是鄉之範式。(向亦作鄕。 )音、鄉兩範式疊加。聲音的傳播是響之範式。

本義:聲音。如:響聲、響箭、響馬(舊稱在路上搶劫財物的強盜,因搶劫時先放響箭而得名)、音響(a.聲音,多就聲音所產生的效果說;b.泛稱收音、錄音、擴音等設備)。

衍義:引申指“發出聲音”。如:鐘響了。

衍義:引申指“聲音高,聲音大”。如:響亮、響徹雲霄(響聲直達高空,形容聲音十分嘹亮)。

衍義:引申指“回聲”。如:響應(yìng )、如響斯應(喻反應迅速) 。

衍義:又用作姓。

基本釋義


響 xiǎng ㄒㄧㄤˇ
● ● 聲音:~聲。~箭。~馬(舊稱在路上搶劫財物的強盜,因搶劫時先放響箭而得名)。音~(a.聲音,多就聲音所產生的效果說;b.泛稱收音、錄音、擴音等設備)。
● ● 發出聲音:鍾~了。 
● ● 聲音高,聲音大:~亮。~徹雲霄(響聲直達高空,形容聲音十分嘹亮)。 
● ● 回聲:~應(yìng )。如~斯應(喻反應迅速)。

詳細釋義


響 xiǎng
〈名〉
● ● (形聲。從口,鄉聲。本義:回聲)
● ● 同本義 [echo]
響,聲也。——《說文》
炎光飛響。——《劇秦美新》
黃玉響應。——《史晨奏銘》
其受命也如響。——《易·繫辭》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
雲集響應。——漢· 賈誼《過秦論上》
絕無蹤響。——《聊齋志異•促織》
● ● 又如:響臻(響應紛至);響徹;響效(同響應)
● ● 聲音 [sound]
泠泠作響。——吳均與朱元思書
歌台暖響。——唐· 杜牧《阿房宮賦
枹止響騰,餘韻徐歇。——蘇軾《石鐘山記》
群響畢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 ● 又如:響丁丁(響泠泠。形容清脆的響聲);響卜(借聽到聲音來占卜吉凶);響鈔(指硬幣)
● ● 音訊 [message]
(鄧) 艾得書,大喜,即報書。——《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蜀書》:思聞嘉響。

詞性變化


響 xiǎng
〈動〉
● ● 清晰地發出聲音 [sound;make a sound]
村北響繰車。——宋· 蘇軾《浣溪沙》詞
● ● 又如:響榧子(以拇指與中指摩擦發出響聲);響鞭;門鈴響了;大鐘響了;響房(舊俗結婚日,喜轎出發前,先在新房前奏樂擊鼓,稱為響房)
● ● 開口說話 [say]。如:響起(吭聲;聲張);不聲不響
響 xiǎng
〈形〉
● ● 聲音大 [noisy]。如:屋外馬達聲太響。
● ● 說話有影響或聲名遠揚 [famous]。如:響當(形容人有本領、有名氣);話說得響;名字很響
響 xiǎng
〈量〉
● ● 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如:鳴炮十響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戌集中】【音字部】響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兩切,音享。《說文》聲也。從音鄕聲。《注》徐鍇曰:聲之外曰響。響猶怳也,怳怳然浮也。實而精者曰聲,朴而浮者曰響。響之附聲,如影之著形。《玉篇》應聲也。《書·大禹謨》惟影響。
又方響,樂器。《杜陽雜編》太和九年,宮人沈阿翹進白玉方響。 《集韻》或作㗽。《韻會》又作鄕。通作向饗。

演變過程


統一規範簡化為“響”。
響[中國漢字]
響[中國漢字]

常用片語


◎響板xiǎngbǎn
[castanets] 一種樂器,原是用繩連接兩片貝殼形的木片,套在拇指和食指上演奏。現改用木柄裝置,搖動發聲。
◎響鼻,響鼻兒 xiǎngbí,xiǎngbír
[(of a horse,mule,etc.) snort] 騾馬等鼻子里發出響聲。
◎ 響鞭 xiǎngbiān
⑴ [a loud whip]:使勁甩鞭子發出很響的聲音。
響鞭陣陣
⑵ [firecrackers]〈方〉:炮竹,鞭炮
◎ 響徹 xiǎngchè
⑴ [ring]:充滿了回蕩的聲音。
樹林里響徹了斧子的聲音。
⑵ [send through]:使音樂或叫聲在空中回蕩。
旅行歌唱隊的歌聲響徹松林
⑶ [resound through]:充滿聲音。
一曲響徹雲霄的凱歌。
◎響徹雲霄xiǎngchè-yúnxiāo
[soaring;echo to the skies;resound through the skies] 聲音十分響亮,可以傳到高空。
歌聲嘹亮,響徹雲霄
◎ 響噹噹 xiǎngdāngdāng
⑴ [loud]:敲打東西發出的響亮的聲音
⑵ [excellent]:比喻格外好,超出一般
他是一個響噹噹的漢子。
◎ 響導 xiǎngdǎo
[pilot] 引導走一條難行的或陌生的道路的人
◎ 響動 xiǎngdong
[sound of sth.astir] 動靜;動作發出的聲音
沒有一點兒響動。
◎ 響度 xiǎngdù
[loudness;volume] 聽覺上對聲音強弱感到的輕重程度。響度的單位是宋或毫宋,也叫“音量”
◎ 響兒 xiǎngr
[sound] 〈方〉:響聲
聽不見響兒了。
◎ 響箭 xiǎngjiàn
[whistling arrow] 在飛行過程中可以發出響聲的箭
取出一張鵲畫弓,搭上那一支響箭。——《水滸傳》
◎ 響雷 xiǎngléi
[a loud thunder] 很響的雷聲
響雷聲聲
◎ 響雷 xiǎngléi
[thunder] 天上打雷
響雷了。
◎ 響亮 xiǎngliàng
⑴ [loud]:響聲
⑵ [loud and clear;resounding]:聲音宏大高亢
◎響馬xiǎngmǎ
[robber] 舊稱放出響箭攔路搶劫的強盜
◎響器xiǎngqì
[Chinese percussion instruments] 指鐃、鈸、鑼、鼓等打擊樂器
◎ 響聲 xiǎngsheng
[sound;noise] 由聽覺器官得到的感覺或印象
沙沙的響聲
◎響尾蛇xiǎngwěishé
[rattlesnake]新大陸許多種響尾蛇的任一種,尾部末端具一串角質的聯鎖環,當擺動時,發出一種尖的卡啦音響
◎ 響音 xiǎngyīn
[resonant]語音學上指母音(如a,e,o)和樂音成分佔優勢的輔音(如m,n,l),有時專指樂音成分佔優勢的輔音
◎ 響應 xiǎngyìng
[respond;answer;echo;reply;in response to] 指其如迴響的應聲
響應你的要求
◎響震失色xiǎngzhèn-shīsè
[turn pale with echo (thunder)] 像聽到回聲像聽到響雷一樣迅速變了臉色。響,回聲,震,響雷,都是名詞作狀語
權以示群下,莫不震響失色。——《資治通鑒》

音韻方言


◎ 客家話:[客英字典] hiong3 [陸豐腔] hiong3 [梅縣腔] hiong3
◎ 粵語:hoeng2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qʰaŋʔ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許兩陽開上聲三等開口上三十六養xi̯aŋxĭaŋxiaŋxiɑŋhɨɐŋhiɐŋhɨaŋxiang3hiangxxiank聲也許兩切八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ꡜꡦꡃꡜꡨꡃhÿanghyangxjaŋ上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江陽齊江陽上聲齊齒呼xiaŋ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許兩十七養上聲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響鼻、響噹噹、響動、響兒、響箭、響亮、響馬、響器、響晴、響聲、響尾蛇、響楊、響音、響應、迴響、交響樂、交響樂隊、交響詩、絕響、山響、聲響、雙響、音響、影響、打響、百響、反響

相關成語

響不辭聲、響徹雲表、響徹雲際、響徹雲霄、響答影隨、響遏行雲、響和景從、響震失色、切響浮生、跫響空谷、如響而應、如響之應聲、善響者不於響於聲、一響百應、影響之見、影響之談、游響停雲、餘響繞樑、鐘響磬鳴、風從響應、望風響應、聞風響應、影駭響震、雲合響應、雲集響應、不聲不響、不同凡響、浮生切響、浮聲切響、悶聲不響、其驗如響、其應如響、其應若響、蕤賓鐵響、如應斯響、隨聲逐響、弦外之響、言美則響美、應答如響、應對如響、應接如響、一瓶不響,半瓶晃蕩、一聲不響、杳無影響、一個巴掌拍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