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浮於食

漢語成語

人浮於食,漢語成語,拼音是rén fú yú shí,原指人的才能超過所得的俸祿。后比喻人員太多超過了工作的需要。出自《禮記·坊記》。

詞語典故


“人浮於食”出自《禮記"坊記》,現代人常說“人浮於事”,但意思卻有所不同。
《禮記"坊記》中寫道:“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註釋中又稱:“食謂祿也,在上曰浮,祿勝己則近貪,己勝祿則近廉。這裡的“食”指的是俸祿,因為古代是以糧食的石數計算俸祿的;“浮”是超過的意思。
用現在的話來說,大致的意思是:俸祿和職位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貢獻,那就和貪污差不多少;自己的能力和貢獻超過了俸祿和職位,就可以算得上是廉潔。因此,古代有道德的君子寧肯讓自己的能力超過俸祿,也不願意俸祿超過自己的貢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