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納赫姆·貝京

梅納赫姆·貝京

梅納赫姆·貝京(英語:Menachem Begin,1913年8月16日—1992年3月8日),波蘭籍猶太人,以色列政治家。

梅納赫姆·貝京早年是主張以暴力獲得巴勒斯坦的伊爾貢組織的領導人。1977年至1983年任以色列總理,是第一位利庫德集團出身的總理。1978年因為埃及的薩達特突然宣布和以色列和解,兩人共獲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1982年他發動了第五次中東戰爭。

苦難的少年


1940年貝京罪犯照
1940年貝京罪犯照
1948年的貝京
1948年的貝京
貝京出生於俄羅斯帝國治下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一個立陶宛籍的中歐猶太人家庭。他5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他所在的城市劃歸波蘭,他則成了波蘭公民(二戰後這座城市劃歸蘇聯的白俄羅斯自治共和國)。10歲就參加了猶太復國主義活動,雖然1935年畢業於華沙大學法律系,但他終身都沒有和法律界有一點關係。畢業后即積極從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1938年成為貝塔青年運動波蘭支部領導人。1939年德軍侵入華沙時,他逃往維爾紐斯,但他雙親和兄弟死在集中營里。1940年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時,他以社會危險分子被抓,被判放逐西伯利亞,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后獲釋,參加流亡的波蘭軍隊。1942年隨部隊開入巴勒斯坦。1943年參加武裝組織“伊爾貢·茲瓦伊·盧米”,並任司令(1943~1948)。

刺客到總理


梅納赫姆·貝京
梅納赫姆·貝京
梅納赫姆·貝京是許多以色列人敬重的一位總理,但他所作的工作努力至今仍頗有爭議甚至被認為是在製造分裂。他在擔任伊爾貢這一地下組織的領導人期間,對於英國所託管的巴勒斯坦地區進行了軍事抵抗,還包括一些對無辜的阿拉伯定居民進行的恐怖活動,迫使他們離開家園,貝京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這種活動受到伊爾貢主流猶太復國運動領導階層的強烈譴責,並最終被摒棄。
1948年戴維·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成立后,貝京依然自行其事,他和本·古里安講條件,他答應伊爾貢和新的以色列軍隊哈迦納合併,但他卻要出任新軍隊的統帥,本·古里安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並炸掉了一艘給伊爾貢運軍火的船隻,本·古里安公開宣揚,在這個新的國家,要發動內戰也得由他來發動。貝京屈服了,把“伊爾貢”改組為自由黨,他任黨魁。
1978年的貝京與以色列軍事家摩西·達揚
1978年的貝京與以色列軍事家摩西·達揚
迄1967年一直為議會中反對黨領袖。1967~1970年參加民族聯合政府,任不管部部長。1970年任利庫德集團(全國自由聯盟)主席。貝京在總理任職之前曾連續遭受到八次挫敗,由於他使其對手Ashkenazi Mapai所領導的反對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最終贏得了1977年總理選舉。這次選舉不僅終結了執政了近30年的兩黨聯盟的執政權,並意味著一場新的社會重組。

戰爭與和平


貝京和第以色列
貝京和第以色列
貝京把自己定位於一個富有熱情的保守派思想家。在1967年六五戰爭中以色列所佔領土的問題上,他以毫不妥協的強硬態度聞名。儘管如此,在總理任期期間,他還是接受了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有關戴維營協議的談判。與其就西奈半島以色列全軍撤離與埃及軍隊返回問題達成了一致。這對他來說尤其痛苦,他是在拖了一年多以後,在內閣多數成員的勸說下才答應這個讓步的。他因為這個讓步和薩達特一起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在隨後的幾年,尤其是在貝京自1981年起的第二個任期期間,他所領導的政府重新恢復了民族運動進程,從而促使在以色列佔領區域擴大猶太人定居點的範圍,由此在1982年出發了對黎巴嫩南部的零星侵略,並逐步發展為第五次中東戰爭。這個戰爭表面上是要剷除阿拉法特的突擊隊在黎巴嫩南部的營地,可隨著以色列軍隊在黎巴嫩的深入,貝京愈發感覺到沮喪,以至於沉默應對,不僅因為它已無法掌控阿里埃勒·沙龍指揮的以色列國防軍的行動,而且國內極不穩定的經濟也持續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另外,公眾壓力的施加以及1982年11月貝京的妻子阿莉扎的去世,給貝京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最終在1983年9月貝京正式辭職,提名外長沙宋爾繼任總理。貝京隨後全身退出了公眾生活即政治的舞台。他因留下的是和黎巴嫩之間彷彿永無止境的邊境戰爭而受到指責。貝京的墓地位於耶路撒冷城東的橄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