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人們
1953年徐韜執導的電影
《草徠原上的人們》(People On The Prairie)是由徐韜執導,海默、瑪拉沁夫、達木林編劇,烏日娜、恩和森參加演出的中國電影。影片於1953年上映。《草原上的人們》講述了內蒙古草原牧民與潛藏的敵特分子展開殊死鬥爭的故事。
本片榮獲1956年度中國文化部優秀故事片三等獎,1994年全國首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紀念獎。
《草原上的人們》
海默 .... 編劇
瑪拉沁夫 .... 編劇
達木林 .... 編劇
王春泉 .... 攝影
傅宏 .... 攝影
李光惠.... 攝影
汪滔 .... 置景
吳江海 .... 錄音師(收音)
向異 .... 作曲
通福.... 作曲
賈文錦 .... 剪輯
朱文順 .... 副導演
廣佈道爾基 .... 導演助理
武愚 .... 劇務
郝偉光 .... 劇務
畢澤普 .... 化妝
李樹林 .... 燈光(照明)
邵雲祥 .... 置景
胡集仁 .... 洗印
黃國強 .... 洗印
東影管弦樂隊 .... 伴奏
尹升 .... 指揮
鳥日娜 .... 薩仁格娃
恩和森 .... 桑布
朝魯 .... 白依熱
樹海 .... 寶魯
安琪 .... 鳥爾莎娜
葉賀 .... 阿木古郎
廣佈道爾基 .... 盟長
部長林 .... 村長
馬路 .... 公安局長
張巨光 .... 呂綬卿
毛依恨 .... 說書老人
於黛琴 .... 鳥母
趙萬德 .... 旗幹部
王英 .... 老牧民
草原上的人們再現劇照
作詞:瑪拉沁夫
作曲:通福
演唱:長影樂團合唱隊
我們像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
啊,哈,嗬,...草原萬里滾綠浪水肥牛羊壯;
再見吧綠色的草原,再見吧美麗的家鄉;
啊,哈,嗬,...為了遠大的理想像燕子似的飛向遠方;
我們象雙像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
啊,哈,嗬,...煙囪林立破雲霄白樺繞廠房;
再見吧金色的草原,再見吧金色的家鄉;
啊,哈,嗬,...我們將成將鋼鐵把青春獻給包鋼;
我們象雙像像神馬,飛馳在草原上;
啊,哈,嗬,...這裡從此不荒涼鋼城閃光芒;
再見吧金色的草原,再見吧紅色的家鄉;
啊,哈,嗬,...為草原鋼花怒放我們將飛歸包鋼.
《敖包相會》簡譜
作曲:通福
(男)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
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
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
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喲嗬;
(女)如果沒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兒不會自己開;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喲;
你心上的人兒就會跑來喲嗬
作詞:海默
作曲:向異
百靈鳥雙雙地飛是為了愛情來唱歌;
大雁在草原上降落是為了尋找安樂。
啊哈呵咿;
我們努力地工作是為了幸福的生活;
我們打死野狼是為了牛羊興旺;
我們趕走敵人是為了草原解放。
啊哈呵咿;
我們馳騁在草原上建設著祖國的邊疆。
徐韜同志
徐韜(1910—1966年),1910年生於江蘇邳州,1930年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業餘劇人協會、抗敵演劇宣傳隊導演,還參與過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的創作。新中國成立后,徐韜先後導演了《草原上的人們》《海魂》《關漢卿》等多部影片。1966年文化大革命剛開始,徐韜經受不住造反派無中生有的誣陷,縱身跳入錢塘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56歲。
海默(1923—1968年),1923年生於山東一個貧民家庭,少年喪母,隨父進京,1941年來到晉察冀解放區參加抗日鬥爭,1944年進入延安魯迅藝術學校學習,曾經參與了《白毛女》等許多話劇的創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海默被造反派打成“黑幫分子”“黑編劇”,他鐵骨錚錚,曾經拿著一本30年代刊載江青照片的畫說:“讓她奪了黨的權,會把黨帶到哪裡去?反正我鐵了心,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會給她低頭!”1968年,海默被造反派裝進麻袋,亂棒打死,年僅45歲,10年後的1978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為他平反昭雪。
《草原上的人們》講的故事是五十多年前的事兒。那個時候,內蒙古草原剛剛建立人民政府,生長在這片大草原上的人們,都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年輕的瑪拉沁夫,有感於科爾沁草原發生的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動筆寫下了《科爾沁草原上的人們》,並大膽地將自己的文章寄到了北京,他的命運隨之開始發生改變:他成為了新中國的作家,《科爾沁草原上的人們》更被當時著名的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著名的編劇海默,來到了瑪拉沁夫面前;倍加重視的東影光導演就派了仨人:徐韜、朱文順、廣佈道爾基;演員則選自各文工團,他們是恩和森、烏日娜……
他們一起到了美麗的大草原,他們穿過大風暴尋找迷失的馬群,他們撲滅大火,擊破階級敵人的破壞;他們歌唱生活,迎來美好的愛情……無論是艱苦還是歡樂,記憶中他們充滿懷念,分不清是電影還是現實?
因為這就是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幸福的生活,定格在一部五十年前的電影膠片上,除了歌曲,許多事情人們都可能模糊了、忘記了……
這樣幸福的生活後面,許多人的命運也發生著轉變:
舞蹈演員烏日娜沒有再跳舞;
瑪拉沁夫後來又寫了一部關於草原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導演朱文順,愛上了草原;
1966年導演徐韜跳入錢塘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編劇海默被裝進麻袋,亂棒打死;
1966年,主演恩和森與死亡擦肩而過,歷盡劫難的恩和森老年最愛的還是騎馬……
徐韜,中國電影導演,原名徐保齋,1910年5月生於江蘇邳縣糖坊村。1930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學習。結識了同學趙丹、王為一、吳天等人,共同投身進步戲劇活動,曾任美專劇團團長,1932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在工廠,學校組織排演進步戲劇,1935年上海成立業餘劇人協會,徐韜擔任理事,實驗劇團演出部主任。曾執導《娜拉》、《我們的故鄉》、《回春之曲》等劇目。“七·七”事變后,參與導演話劇《保衛蘆溝橋》。1938年在武漢任抗敵演劇一隊隊長,1940年組織旅行劇團赴新疆開拓戲劇運動,僅演出《夜光杯》一場戲,就遭軍閥盛世才迫害,入獄五年。1945年,在重慶加入中國藝術劇社任導演兼演出部主任,並參加話劇《清明前後》的演出。1946年任崑崙影業公司編導,執導影片《關不住的春光》,並參與創作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1950年到1953年,徐韜先後導演了《大地重光》和《草原上的人們》。《草原上的人們》在廣闊的背景上,盡情地抒寫了牧民的勞動喜悅和保衛勝利成果的戰鬥精神,精獷豪放和優美抒情融合在一起,影片獲文化部1957年頒發的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1956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粵劇戲曲片《搜書院》,畫面處理優美,演員演技精湛,在東南亞頗有聲譽,1957年拍攝《海魂》,影片酣暢洗鍊,自然凝重,嚴謹而不乏跌宕,細膩而不失磅礴,在捷克第十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為世界和平而鬥爭”二等獎。1958至1963年,他先後拍攝了《小康人家》、《聰明的人》、《關漢卿》等多部影片。1966年6月,文革開始后投錢塘江而死,享年五十六歲,徐韜的創作大部分是反映革命鬥爭和群眾生活的現代題材,貫穿著鮮明的思想性,在藝術上承繼了三十年代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努力探求民族化和大眾化,在風格上深沉凝鍊,自然暢達,但又縱橫有效,充滿生活情趣。
恩和森,中國電影演員。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人。蒙族1937~1938年曾在北平上中學。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翌年入內蒙古軍政大學學習戲劇,畢業后在內蒙古文工團、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二師文工團任演員。1949年在影片《內蒙人民的勝利》中飾演主要角色頓德布獲得好評,成為第一位蒙族電影演員。1951年起任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1955年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進修班學習兩年,畢業后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任演員。1959年轉入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先後在《草原晨曲》、《崑崙鐵騎》、《冰山上的來客》等影片中飾演重要角色。1963年後在內蒙民族劇團從事話劇、地方民族戲劇的表演和導演工作。1974年後重返銀幕,在《蒙根花》、《阿麗瑪》、《烏羅》、《現代角鬥士》、《成吉思汗》等影片中飾演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