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緒邦

漆緒邦

重慶江津李市鄉人,生於1938年,自幼在家鄉上小學,1948——1951年就讀於江津中學,1953——1955年就讀於北京化工學校,1957年考入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1961年畢業后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教學研究工作,著有《道家思想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盛唐邊塞詩》等書,與王凱符先生合編《桐城派文選》,主編《中國散文通史》。另有《皎然生平交遊考》等論文若干篇。2008年8月1日去世。

基本介紹


時隔八年,懷念漆緒邦先生。
引自天涯論壇,樓主劉得水
按照慣例,教師節前,給過去教過我的老師打電話問候。可是今年這次卻得到一個不幸的消息——漆緒邦先生去世了。我的心裡一沉——一位多麼好的老師,怎麼說走就走了呢?
據說,他是暑期到北戴河旅遊,在當年曹操東臨碣石的地方游泳而遭遇不幸的。“他太自信,畢竟七十歲的人了!”相熟的老師告訴我。
是的,漆先生從來就“自信”——自信者,相信自己也。他從來都是只相信自己的。只是沒有想到,最後的人生結局也就在此。命也夫!命也夫!
漆先生是我的大學老師。那時候,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名教授不多。記憶里似乎只有廖仲安先生、王景山先生(還有一位李燕傑先生,也可算是“名教授”,只不過輩分晚,且“名”不同),這是老一輩的。而漆先生他們(還有鮑霽、王世徵、王凱符先生等)六十年代初畢業的這一輩,不過剛到中年,學術地位尚未完全確立。我們這些學生,乳臭未乾卻不知天高地厚,頗有點自大且勢利,選課很挑剔。記得選課前,我曾向高年級的學生打探哪位老師的課值得一選,他們推薦的人中,就有漆先生。那是大二,他教我們古代文論,是兩個年級合上的大課。八十多人,擠在一間不大的教室里,聽先生講課。頭一節,他就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不要指望從上課這裡得到什麼。然後開講。那課講的不是很吸引人,或者說不花哨,可是卻讓人感覺很實在。他從不照本宣科,也沒有講義,只是拿著一張紙,在前面一邊講一邊寫板書。口音是地道的四川話,嗓音沙啞,低沉,聽起來抑揚頓挫,對我是很有魅力的。最吸引我的,是他有自己的觀點,他喜歡道家的理論,認為莊子對人性深處的關注來得更深刻,遠勝於儒家的“興觀群怨”。他上課,著重對“文學是人學”的理論的闡發——那時候,階級論猶自甚囂塵上,反“自由化思潮”轟轟烈烈,我們耳朵都聽膩了,他卻在課上大講人學,對我們是有相當的吸引力的。講到魏晉南北朝,他稱那是中國古代百家爭鳴之後又一個人性覺醒的時代。他講曹操,講曹丕的《典論·論文》,至今我彷彿還能聽到他用四川話朗誦“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低沉沙啞的卻有力的話音。長長的黑板前,他高高的個子,光亮的禿頭頂,腰板挺直,甚至覺得有些向後仰,只是背微微有些駝,像一個點兒加在上面的“?”。精闢的見解,從那沙啞的話語里汩汩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