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葉鶯屬

縫葉鶯屬

縫葉鶯屬(學名:Orthotomus):共有13個物種。體長9-14厘米,屬小型鳴禽。體型纖細,喙細尖而微微彎曲,上喙先端多有缺刻;翅短圓;尾中等至長;腿短而細。羽色以灰、褐及橄欖綠為主,雌雄羽色相似。

棲息於多種環境中,主要為亞熱帶或熱帶濕潤的低地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紅樹林。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3-5隻成群。性情活潑,常在樹枝葉間或灌木叢與草叢中、也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以昆蟲為主食,鳴聲清脆、多變、悅耳。在樹上以大型樹葉縫成袋狀巢;每窩產卵4-8枚,由雌鳥孵卵,兩性育雛,孵化期及雛期約12-14天。

形態特徵


縫葉鶯屬
縫葉鶯屬
縫葉鶯屬的鳥類均屬小型鳴禽,體型很小,體長9-14厘米,喙細尖長而微微彎曲,上喙先端多有缺刻;翅短圓;尾短至中等。羽色以灰、褐及橄欖綠為主,雌雄羽色相似。
代表物種:普通縫葉鶯額和頭頂棕色,往枕部逐漸變為棕褐色或褐色,眼先蒼灰色,眼周淡棕色,頰和耳羽淡皮黃色沾橄欖綠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體為橄欖綠色或黃綠色,中央一對尾羽亦為黃綠色或橄欖綠色,繁殖期間特形延長,外側尾羽褐色,外翈羽緣沾棕色,尖端淡皮黃色;飛羽褐色,外翈羽緣茶黃色或黃綠色。下體白色微沾皮黃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尾短,繁殖期間不延長。虹膜淡褐色、黃褐色或皮黃色,雌雄羽色相似。嘴棕褐色或紅褐色,下嘴黃色或皮黃色,腳肉色或肉黃色。

棲息環境


縫葉鶯屬鳥類的自然棲息地是亞熱帶或熱帶濕潤的低地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紅樹林。主要生活於低山、山腳和平原地帶、森林邊緣、紅樹林、灌木叢林、次生林、種植園、耕地地邊、果園、公園、庭院等人類居住環境附近的小樹叢、人工林的灌木叢。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3-5隻成群。常在樹枝葉間或灌木叢與草叢中、也在地上活動和覓食。性活潑,整天不停地在枝葉間跳來跳去,飛上飛下,或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也能從樹上直接飛到地上或從地上飛到樹上覓食。鳴聲單調。活動或休息時,尾常常垂直翹到背上,有時甚至在飛行時亦如此。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佈範圍


主要生活在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包括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是中國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福建等地方山林中的常見鳥。
縫葉鶯屬分布圖
縫葉鶯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縫葉鶯的鳥巢
縫葉鶯的鳥巢
縫葉鶯在春夏間進行繁殖。繁殖期3-7月。營巢於低山和山腳地帶,尤其喜歡營巢於溝谷農田和林緣地區的樹木和灌叢中。巢用一片或多片大的樹葉和草葉縫合成筒狀,裡面再築成一個小的深杯狀的巢。每窩產卵3-5枚,卵的顏色白色或粉白色,被有稀疏的淡紅褐色斑點,偶爾有大的深紫色斑。大小為14.6-16.2毫米×10.8-12.5毫米。雌雄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縫葉鶯的營巢方法很特殊,是先將樹葉縫成葉囊,然後再在葉囊中築巢。縫製葉囊的過程是先選擇一張大葉(如芭蕉、香蕉、白蘭花等植物的葉),用尖細的喙當“針”,將葉緣穿成小孔,再以植物纖維、蜘蛛絲、髮絲等為“線”,將大葉子的一部分縫製成葉囊。有時,將相鄰的幾片葉子縫合成葉囊。然後在囊底填以柔軟的棉絮、綱草和獸毛等物。

下屬種類


縫葉鶯屬(13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黑喉縫葉鶯Orthotomus atrogularisTemminck, 1836
2栗冠縫葉鶯Orthotomus castaneicepsWalden, 1872
3柬埔寨縫葉鶯Orthotomus chaktomukMahood, Eames, Nielsen & Sheldon, 2013
4綠背縫葉鶯Orthotomus chloronotusSharpe, 1877
5白耳縫葉鶯Orthotomus cinereicepsSharpe, 1877
6灰背縫葉鶯Orthotomus derbianusMoore, 1855
7紅額縫葉鶯Orthotomus frontalisSharpe, 1877
8黑頭縫葉鶯Orthotomus nigricepsTweeddale, 1878
9灰縫葉鶯Orthotomus ruficepsLesson, 1830)
10黃胸縫葉鶯Orthotomus samarensisSteere, 1890
11爪哇縫葉鶯Orthotomus sepiumHorsfield, 1821
12紅尾縫葉鶯Orthotomus sericeusTemminck, 1836
13普通縫葉鶯Orthotomus sutoriusPennant, 1769

種群現狀


該屬物種大多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