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根腐病
一種真菌病害
小麥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為害小麥幼苗、成株的根、莖、葉、穗和種子的一種真菌病害。根腐病分佈極廣、小麥種植國家均有發生,中國主要發生在東北、西北、華北、內蒙古等地區,近年來不斷擴大,廣東、福建麥區也有發現。
中文名稱:小麥根腐病
拉丁學名: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有性階段Cochliobolus sativas(ho&Kurib。)Drechsl.
為害作物:小麥
小麥根腐病
小麥各生育期均能發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莖基枯死、葉枯和穗枯。由於小麥受害時期、部位的癥狀差異,因此有斑點病、黑胚病、青死病等名稱。癥狀表現常因氣候條件而異。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多產生根腐型癥狀。在潮濕地區,除小麥根腐病癥狀外,還可發生葉斑、莖枯和穗頸枯死等癥狀。
幼苗:病重的種子不能發芽或發芽后未及出土,芽鞘即變褐腐爛。輕者幼苗雖可出土,但莖基部、葉鞘以及根部產生褐色病斑,幼苗瘦弱,葉色黃綠,生長不良。
葉片:幼嫩葉片或田間乾旱或發病初期常產生外緣黑褐色、中部色淺的梭形小斑;老熟葉片,田問濕度大以及發病後期,病斑常呈長紡錘形或不規則形黃褐色大斑,上生黑色霉狀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嚴重時葉片提早枯死。葉鞘上為黃褐色,邊緣有不明顯的雲狀斑塊,其中摻雜有褐色和銀白色斑點,濕度大,病部亦生黑色霉狀物。
穗部:從灌漿期開始出現癥狀,在穎殼上形成褐色不規則形病斑,穗軸及小穗梗易變色,潮濕情況下長出一層黑色霉狀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重者形成整個小穗枯死,不結粒,或結乾癟皺縮的病粒。一般枯死小穗上黑色霉層明顯。
籽粒:被害籽粒在種皮上形成不定形病斑,尤其邊緣黑褐色、中部淺褐色的長條形或梭形病斑較多。發生嚴重時胚部變黑,故有“黑胚病”之稱。
病菌以菌絲體潛伏於種子內外以及病株殘體上越冬。如病殘體腐爛,體內的菌絲體隨之死亡。分生孢子亦能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分生孢子的存活力隨土壤濕度的提高而下降。種子和田間病殘體上的病菌均為苗期侵染來源,尤其是種子內部帶菌更為主要。當氣溫回升到16℃左右,病組織及殘體所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在溫度和濕度適合條件下,病菌直接侵入或由傷口和氣孔侵入。直接穿透侵入時,芽管與葉面接觸后頂端膨大,形成球形附著胞,穿透葉片角質層侵入葉片內;由傷口和氣孔侵入時,芽管不形成附著胞直接侵入。在25℃下病害潛育期5d。氣候潮濕和溫度適合,發病後不久病斑上便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小麥抽穗后,分生孢子從小穗穎殼基部侵入而造成穎殼變褐枯死。穎片上的菌絲可以蔓延侵染種子,種子上產生病斑或形成黑胚粒。
小麥根腐病幼苗期發病程度主要與耕作制度、種子帶菌率、土壤溫濕度、播期和播種深度等因素有關。成株期發病程度取決於品種抗性、菌源量和氣象條件。
耕作制度與播種:小麥多年連作,不僅苗期發病重,後期病害亦重。小麥過遲播種不僅產量低,幼苗小麥根腐病也重。適期早播不僅產量增高,而且苗腐病明顯減輕。幼苗小麥根腐病的發生程度隨著播種深度的加深而增加,小麥播種適宜深度為3-4厘米,超過5厘米時對幼苗出土與長勢不利,病情明顯加重。
土壤環境與種子帶菌率:土壤濕度過高過低不利種子發芽與幼苗生長,受害嚴重。土壤乾旱,幼苗失水抗病力下降;過濕時土壤內氧氣不足,幼苗生長衰弱,抗病力也下降,使出苗率減少,苗腐病加重。5cm土層的地溫高、低對苗腐有影響。溫度高病情重。土壤黏重或地勢低洼,也會使病情加重。種子帶菌率越高,幼苗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就越大。
氣候條件:苗期低溫受凍,病害加重。小麥葉部根腐病情增長與氣溫的關係比較大。旬平均氣溫達18℃時病情急劇上升,這一溫度指標來臨的時間早,病情劇增期略有提前;小麥開花期到乳熟期旬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並配合有較高的溫度有利病害進一步發展,但乾旱、少雨造成根系生長衰弱也會加重病情。穗期多雨、多霧而溫暖,易引起枯白穗和黑胚粒,種子帶病率高。
品種抗病性:尚未發現對小麥根腐病免疫的品種,但品種(系)間抗病性有極顯著差異。小麥對根腐病的抗性與小麥的形態結構關係密切。葉表面單位面積茸毛多、氣孔少的品種比較抗病,反之,較感病。迄今生產上推廣的品種大多是感病的或抗病性較差。
麥根腐病的防治方法可採取種子消毒、栽培防病、利用抗病品種和噴葯防治等綜合措施。
● 種子消毒處理
播種前可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或15%三唑酮按種子重量的0.03%,或用50%退菌特及8096代森錳鋅1%溶液浸種24小時,均能有效地減輕苗期小麥根腐病的發生。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按1:500(葯:種)比例進行包衣,對苗期小麥根腐病防效達75%以上。
● 栽培防病
主要包括:①合理輪作。與非寄主作物輪作1-2年,可有效地減少土壤菌量。②減少越冬菌源。麥收后翻耕,加速病殘體腐爛,以減少菌源。③加強田間管理。播前精細整地,施足基肥,適時播種,覆土不可過厚,乾旱及時灌水,澇時及時排水等,均可提高植株抗病性,以減輕危害。
● 選用抗病品種
品種間苗期抗病與成株期抗性無相關性,穗部抗病與葉部抗病無相關性,這在鑒定和選用抗病品種時應當注意。幼苗高抗根腐病材料有弗朗坦那、九三112、九三82、九三104和九三144;葉部高抗根腐病材料有溫州和尚、華東3號、九三系列大部分晶系,望水白和Vvm×Meisan;籽粒高抗根腐病材料有原463、原436、M13、東農78-5104、小丸5號、旱紅3-4-1、南農77-3578和九三系列部分品系。
● 藥劑防治
應根據病情預測預報,在發病初期及時噴葯進行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有:①50%撲海因或50%菌核凈,每公頃用藥500-750克噴霧。②15%三唑酮(粉銹寧)或25%敵力脫,每公頃用藥100-150克噴霧。③50%福美雙或75%代森錳鋅,每公頃用藥750-1000克噴霧。以上藥劑中,三唑酮和敵力脫只需噴1次即可,其他保護性殺菌劑則需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