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實味

文壇狂生

徠王實味(1906—1947年7月1日),原名詩微,筆名實味、叔翰、實微。1906年出生於河南潢川。畢業於北京大學,翻譯家,還寫過一些文學評論和雜文。

1925年年底發表書信體小說《休息》,代表作品有《政治家,藝術家》《野百合花》等。

1947年7月1日去世,時年41歲。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4歲喪母,6歲上小學,13歲小學畢業(當時小學7年制),17歲中學畢業(中學四年制)。他從小學到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因受父親薰陶,古文功底較厚,他的老師曾誇他是“天上的玉麒麟下凡”。
在北大參加了黨組織活動,很快因為熱戀李芬而離開了黨組織
19徠26年1月經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教育經歷

1923年考取河南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
1924年因為經濟所迫考取郵務
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文院預科。

工作經歷

1937年10月隻身抵達延安。在延安專門從事翻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原著的工作。

寫作經歷

1925年年底發表書信體小說《休息》。
1942年3月連續推出《政治家,藝術家》《野百合花》兩篇文章,認為“揭破清洗工作不止是消極的,因為黑暗消滅,光明自然增長。”
悲慘人生
1942年10月被開除黨籍。1943年被逮捕關押。
1991年2月7日,公安部最終作出了《關於對王實味同志托派問題的複查決定》,否定了參加過托派組織一事,這是為冤案最後的平反昭雪。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30年與劉瑩結婚。

健康狀況

1947年7月1日去世,時年41歲。
歷史評價
“王實味事件”中最令人震撼的悲劇性因素集中表現在:他提出那些尖銳的批評,主觀上完全出於響應上級號召的動機,他所揭露的問題也都有客觀的事實依據,結果卻被定性為“別有用心的”“反革命托派姦細分子、暗藏的國民黨探子、特務、反黨集團成員”,受到批判、監禁和殺害;他用原教旨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和“人道主義”觀點批評邊區的等級特權制度和官僚主義現象,結果卻被冠以“小資產階級意識”和“自由化”的罪名。
我們看到,正是在批判王實味、丁玲等人的“小資產階級意識”和“極端民主化”主張的同時,一種新的革命倫理被悄然建構起來。這種革命倫理與我們所熟知的那些長期以來受到人們廣泛認同的道理價值判斷之間存在著某種莫名其妙的張力。“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斬斷了世俗倫常的親情和友情,“黨性”與“人性”似乎變得水火不相兼容,來自上級的批判鬥爭不論對錯與否,都被視為對革命者革命意志的一種考驗。
結果,革命隊伍中固然湧現出一批像張思德、白求恩、雷鋒等人那樣的理想人格典範,但同時等級制度、特權思想、集權主義、個人崇拜等消極因素也不斷發展蔓延。

後世紀念


溫濟澤不辭辛苦,搜集歷史資料,組織有關同志撰文,編著了《王實味冤案平反紀實》一書,1993年10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溫老為該書又寫了《再談王實味冤案――冤案的始末及教訓》一文,進一步總結歷史教訓,提出了“為什麼這樣‘左’?”的問題。
溫老認為:發生王實味冤案,“左”的原因主要是:1.對托派的錯誤看法。2.對敵情的過火估計。3.一個人說了算的主觀判斷的惡劣作風。4.群眾運動的鬥爭方式。5.寧“左”勿右的不正常心態。6.不願聽不同意見的專橫態度。同時提出了應該吸取的教訓:1.一定要實事求是。2.要注意防止“左”。3.要發揚民主,傾聽不同意見。4.要建立和健全法制。5.要允許當事人說明情況和申辯。對於這些觀點,溫老結合延安整風和反王實味鬥爭的實際作了詳盡的剖析。其中,溫老特別用了鄧小平關於“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觀點,並強調:“對這些話,我們應當深入思考,切實注意。”
但是,溫老認為這樣的總結遠遠不夠,應把從王實味到批判“三家村”寫出一本書來,總結“搞運動、打棍子,把思想問題搞成政治問題,然後再以組織手段加以懲處,這樣作出的結論最後都是站不住的。”這種“惡劣作法”的歷史經驗教訓,教育當代人,啟迪後來人,終止這種做法,創造國家和民族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