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縣第二中學

澧縣第二中學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第二中學(簡稱澧縣二中),創建於1902年,是常德市示範性普通高中。

學校歷史上曾幾易其名。始稱“澧州官立中學堂”,民國十年(1921年)更名為澧縣縣立中學,1925年,賀龍任澧州鎮守使,遂將校名改稱為澧縣縣立初級中學。1952年10月,學校正式定名為湖南省澧縣第二中學。2020年,更名為澧縣第二高級中學,校址遷至湖南省常德市澧縣繞城東線。

澧縣二中現有90個教學班,在籍學生2904人(班均53人),在職教職工463人。其中,高級教師131人,一級教師194人;市級美術優秀教師2人;省級骨幹教師2人,市級骨幹教師12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人;高級、中級教師職稱評委庫成員16人,省級普通話測試員3人,省級心理諮詢師4人。

學校概況


在蘭浦香濤,千媚白黛的澧水之濱,根植著一株馳名遜爾,享譽三湘的教苑奇葩,她歷史悠久,底蘊厚重,根深葉茂。她就是常德市示範性高中——湖南省澧縣第二中學。

歷史沿革


她,乘洞庭之靈氣,承澧州之古韻,她的前身為溪東書院,九百多年前,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曾讀書於此。1902年,溪東書院易名為澧州官立中學堂。民國十年(1921年)更名為澧縣縣立中學。民國十四年(1925年),賀龍擔任澧州鎮守使期間,大力興辦教育事業,曾任學校名譽校長,遂將校名改稱為澧縣縣立初級中學,從此學校芳名蜚聲三湘四水。全國解放后,為了加強黨和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領導,1952年10月,將學校定名為湖南省澧縣第二中學,1958年大躍進期間,學校開始增招高中部學生,成為一所完全中學。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受到衝擊,1969年底將校名改為澧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77年10月,教育事業撥亂反正,縣辦中學恢復,仍以序號為名。於是澧縣一中從津市黃牯山遷回澧縣縣城,縣委政府決定,為了彌補一中序號,便將原澧縣二中校址定為澧縣一中。且同時決定,暫借城內敬仰館館址續辦澧縣二中,並立即動工在澹水河南側的小西門(今址)營建新校舍,1980年春天新校舍初步竣工后舉校遷入,開始了校史上的新時
澧縣第二中學
澧縣第二中學
期。

辦學思想


辦學目標:建有文化校園,塑有品位教師,育有個性學生,辦有品質學校
辦學策略:文化強基、藝文並舉、科研立校、特色強校
校訓:崇尚科學,追求卓越
校風:和諧、勤奮、求實、創新

事件


2011年高考本科錄取720人,學考全合格率百分之九十七點五。
2012年高考本科錄取801人,學考全合格率百分之九十八點五六。
2013年高考本科錄取881人,學考全合格率百分之九十二點一八。
2014年高科一二本上線484人。
2015年高考本科一二本上線432人,上線率48.3%。
2017年高考本科一二本上線423人,上線率46.97%
2019年高考896人參考,一、二本錄取人數達528人,其中一本錄取157人,專業生錄取116人。孫雨欣同學播音主持專業成績名列全省第二名。一、二本錄取人數超30人的班級有9個。學考合格率高達98.82%。
校徽
澧縣第二中學
澧縣第二中學

學校榮譽


該校獲得2013年度普通高中“辦學水平綜合評估優秀單位”光榮稱號;學考合格率和參考率均居全市前列,獲市教育局授予的“學業水平考試優秀單位”光榮稱號;在縣教育局舉行的2013年教育教學質量總結表彰會上該校獲得“教學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和“學業水平考試先進單位”光榮稱號。承擔的湖南省“十一五”規劃課題《普通高中學生自能發展素質培養研究》,在常德市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該校音樂教師肖麗麗,參加市教學比武獲“一等獎”。高三、高二年級的同學們參加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共有92名同學獲獎,其中榮獲省級獎勵的有21人次,榮獲市級獎勵的有71人次。高二1206班學生段佳參加縣科技創新大賽,其發明的《“轟天雷”自動點火安全燃放器》獲得好成績。在全縣體育運動會和藝術節上,該校學生均有上佳表現。這些成果將濃墨重彩地載入歷史,凝成二中厚重的文化。

現任領導


湯真平:校長、黨委書記
劉先軍:副校長
朱偉君:副校長
趙玉貴:副校長
余強:校務委員
龔平生:校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