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海滄區的結果 展開
- 海滄區
- 福建廈門市舊轄區
海滄區
海滄區
海滄區(古屬漳州府海澄縣、小部分泉州府同安縣)是廈門市六區之一,海滄區全境位於海滄半島,與廈門島隔海相望,位於廈門本島西面,南臨九龍江出海口,西與漳州台商投資區接壤,北與集美半島相連,閩南廈漳泉金三角地區的突出部位,福建南部拓海貿易的重要港口,是中國大陸主要的國家級台商投資區。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2020年5月,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發布,海滄區排名第68位。
海滄區轄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鎮: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東孚鎮、第一農場、海滄農場、天竺山林場、新陽工業區、出口加工區。
海滄外景
西晉屬揚州晉安郡,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東安縣改晉安縣,同年析置同安縣,轄之。永嘉元年(307年)同安縣復隸晉安縣,轄之。
隋開皇九年(589年)屬泉州南安縣。
唐初屬嶺南道,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改隸江南東道清源郡。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四鄉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轄之。
五代屬閩國泉州;五代末屬江南東道清源郡。
宋淳祐年間,海滄區南部划屬福建路漳州,為龍溪縣永寧鄉新恩里,轄域為今海滄區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海滄農場;今海滄區北部仍屬福建路泉州,為同安縣明盛鄉積善里,轄域為今東孚鎮、第一農場和天竺山林場。南宋改里為都,南部三都地區為新恩里一都、二都、三都,后演變為一二三都,稱“三都”;北部東孚境域為積善里十七都、十八都。
元代屬福建行省,后改屬江浙行省;三都地區屬漳州路龍溪縣,北部東孚境域屬泉州路同安縣。
明清時“三都”屬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領永昌保、集興上半保、集興下半保、崇隆保;東孚境域則屬泉州府同安縣積善里,領新垵保。
民國元年(1912年)“三都”屬福建省汀漳道海澄縣,東孚境域屬福建省南路道(民國3年6月改廈門道)同安縣。
民國14年(1925年)廢道,“三都”屬福建省海澄縣,為新恩里一、二、三都;東孚境域屬福建省同安縣,為積善里十七、十八都。十七都領田央、山邊、谷山、霞美、北洋、留塘、蓮升堂、中孚、林埭、水頭、湖浦11保,十八都孚中、山坪洪、龍嶼、龍門田頭、黃林、圓湖樟埭6保。
民國22年(1933年)12月13日“閩變”政府決議將福建省分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三都”屬龍汀省龍溪縣,東孚境域屬興泉省同安縣。
海滄區
民國23年至24年(1934-1935年),“三都”先後屬福建省第六、第五行政督察專區,東孚境域先後屬福建省第五、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27年,(1938年)“三都”屬海澄縣第四區,東孚境域屬同安縣第三區第二十辦事處角尾聯保、鼎中聯保。同年5月13日,廈門淪陷。
民國29年,(1940年)3月撤銷聯保;海澄縣劃為4區,三都地區屬第四區,駐海滄,領1鎮2鄉28保:滄江鎮(有路頭、大街、橫街、新街、山仰、柯井、青礁、院前、古樓、囷瑤10保)、金鐘鄉(有錦里、內坑、貞庵、嵩嶼、石倉、溫厝、漸美、鐘山、東嶼、石塘10保)、新霞鄉(有鰲冠、霞北、霞南、霞西、東社、海墘、巷內、上丘8保)。
東孚境域為同安縣第三區角尾鄉中孚保、鼎山鄉東坂、蓮花、水頭、鼎尾、祥露5保。
民國31年,(1942年)7月海澄縣第四區改海滄區,領1鎮2鄉28保。東孚境域為角尾鄉(鼎山鄉併入)中孚、蓮花、水頭、鼎美、后祥5保。
民國32年東孚境域屬同安縣,為灌口鎮貞岱保,角尾鄉東坂、蓮花、霞露、中孚4保。
民國33年東孚境域屬同安縣角尾鄉,為中孚、蓮花、水頭、鼎美、后祥、貞岱6保。
民國34年,(1945年)10月抗日戰爭勝利,撤海滄區,滄江鎮、金鐘鄉、新霞鄉直隸海澄縣。
1946年5月調整鄉鎮保甲,三都有海滄鄉、金霞鄉;海滄鄉轄路頭、大街、橫街、新街、山仰、柯井、青礁、院前、古樓、囷瑤、錦里、內坑12保;金霞鄉有貞庵、嵩嶼、石倉、溫厝、漸美、鐘山、東嶼、石塘、上丘、東社、巷內、霞東、霞南、鰲冠14保。
東孚境域仍屬同安縣角尾鄉,為中孚、蓮花、水頭、鼎美、后祥、貞6保。
海滄大橋鳥瞰(夜景)
1952年三都地區轄海滄、青礁、囷瑤、錦里、貞庵、溫厝、漸美、石塘、東嶼、鰲冠、霞陽、新垵12鄉。東孚地域為同安縣第一區東孚、水頭、鼎美、貞岱、蓮花5鄉。
1955年10月,東孚境域划屬同安縣東孚區,為東孚、蓮花、水頭、鼎美、后祥、貞岱6鄉。三都地區海澄縣第四區改名海滄區,轄海滄、囷瑤、錦里、石塘、新垵5鄉。
1956年6月東孚境域划屬灌口區,為東孚鄉(蓮花鄉、貞岱鄉併入)、鼎美鄉(水頭鄉、后祥鄉併入)。三都地區仍屬海澄縣轄海滄區。
1957年灌口區東孚、鼎美等12鄉划入廈門市郊區;同年11月鼎美鄉析設第一農場。三都地區為海澄縣第四區海滄鄉、霞陽鄉、新垵鄉。
1958年4月撤海滄區,霞陽鄉併入新垵鄉;同年8月海澄縣海滄鄉、新垵鄉(海澄縣,1960年與和龍溪縣合併為龍海縣)划入郊區,設海滄公社,領14大隊;東孚鄉、鼎美鄉並為東孚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改鎮),領9大隊。
1959年10月至1960年5月,東瑤、后祥、鼎美、芸尾大隊先後划入第一農場。1962年東瑤大隊復歸東孚公社。1970年初后祥、鼎美、芸尾大隊復歸東孚公社。
1961年10月,海滄公社析設錦里、漸美公社,1964年5月,錦里、漸美公社復入海滄公社。海滄公社新垵、霞陽2大隊划屬杏林公社。
1962年2月析設炭薪國營林場,1980年7月更名國營天竺山林場至今。
1978年在杏林公社基礎上置杏林區。1978年9月杏林區成立,轄之。1984年改杏林鄉(1991年12月改鎮)霞陽、新垵村委會。
1984年海滄、東孚、杏林公社改鄉,大隊改村委會。1986年12月海滄鄉改鎮。
1987年8月改屬集美區海滄鎮、東孚鄉、海滄農場、第一農場、天竺山林場,杏林區杏林鄉。
1990年海滄鎮、東孚鄉開闢為海滄台商投資區。
1991年12月東孚鄉改鎮。1995年10月海滄鎮、東孚鎮、海滄農場、第一農場、天竺山林場划入杏林區,轄之。
1996年1月,集美區海滄鎮、東孚鎮劃歸杏林區。
2000年東孚鎮祥露村改屬海滄鎮。
海滄大橋
2003年底,居委會改制社區,村改社區。
2005年轄海滄鎮、東孚鎮、3農場,領2社區、28村委會。
2006年1月海滄鎮析分為海滄街道(轄5社區10村委會)、新陽街道(轄2社區1村);時轄2街1鎮,領7社區、23村委會。
2008年海滄區下轄海滄街道(轄7個社區10個村委會)、新陽街道(轄3個社區1個村委會)、東孚鎮(轄12個村委會)、第一農場、海滄農場、天竺山林場、新陽工業區、出口加工區。
2010年轄海滄街道、新陽街道2個街道、1個東孚鎮,領12社區居委會、23村委會。
2015年1月,廈門市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海滄街道拆分為海滄街道和嵩嶼街道。調整后,海滄街道辦事處駐新大街29號,下轄海滄、溫厝、海興3個社區居委會,青礁、囷瑤、錦里、后井、漸美5個村委會和古樓農場、海滄農場。嵩嶼街道辦事處駐濱湖北二路1號濱湖大廈,下轄鰲冠、東嶼、鐘山、海發、海達、海翔、海虹、未來海岸、北附小9個社區居委會,石塘、貞庵2個村委會。
2015年03月06日起,經廈門市人民政府研究,並報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海滄區撤銷東孚鎮,設立東孚街道辦事處。
2015年03月10日起,廈門市人民政府作出批示,同意海滄區撤銷東孚鎮,設立東孚街道辦事處,以原東孚鎮的行政區域為東孚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至此,海滄區轄區內將由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東孚街道、嵩嶼街道4個街道組成,不再有鄉鎮,成為島外第一個不再有鄉鎮的市轄區。
海滄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東孚街道、嵩嶼街道、第一農場、海滄農場、天竺山林場、新陽工業區、出口加工區。
街道 | 下轄 |
海滄街道 | 海滄社區、溫厝社區、海興社區、青礁村、囷瑤村、錦里村、后井村、漸美村、古樓農場、海滄農場 |
新陽街道 | 霞陽社區、祥露社區、興旺社區、新垵村 |
東孚街道 | 天竺社區、過坂社區、東埔社區、山邊社區、寨后社區、東瑤村、鼎美村、后柯村、芸尾村、鳳山村、貞岱村、蓮花村、洪塘村 |
嵩嶼街道 | 鰲冠社區、東嶼社區、鐘山社區、海發社區、海達社區、海翔社區、海虹社區、未來海岸社區、北附小社區、石塘村、貞庵村 |
以上資料均來源於海滄區人民政府網 |
海滄區位於東經117°52′51″~118°04′17″、北緯24°25′18″~24°38′50″。地處廈門市西部,東以海滄大橋連廈門島湖裡區,東南隔廈門港與思明區相望,南臨九龍江口以廈漳大橋接漳州龍海市,西南、西與漳州龍海市交界,西北與漳州市長泰縣相鄰,北與集美區灌口鎮接壤,東北隔馬鑾灣以新陽大橋連接集美區杏林街道。
其四至:最東端鏡台嶼與湖裡區相望,最西界以紅侖山與長泰縣龍海市三交點,最北處仙靈棋山與長泰縣集美區灌口鎮三交點,最南首雞嶼與龍海市相望。
海滄區主要由丘陵、台地、平原組成,地勢平坦。
地處廈門、九龍江口海岸及東孚鎮丘陵地帶,地勢平坦。三面臨海,北面靠山。西北部緊靠海拔933米的天柱山,中部蔡尖尾山海拔381.6米,西連接文圃山。
海滄全景
海滄大橋
林地土壤:主要分佈在本區西北部的低山和高、低丘陵地區,以及中部的丘陵地帶,可分為赤紅壤、紅壤和黃壤3個土類,7個亞類和16個土屬。
海滄區包括2個植被型,5個群系綱,14個群系,48個群叢。植物有60科163種,其中厥類植物5科6種,草本植物41種(包括人工培植主物種)。按植被立地條件,本區植被分為林地植被、鹽生植被、水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四大類。
2004年,總人口142966人,其中戶籍人口93855人,流動人口49111人。
海滄區
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另有土家族、苗族、畲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44個民族,2012年超過900人的民族有土家族、苗族、畲族、壯族、布依族等5個民族,其中土家族2922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22.4%;苗族2234人,佔17.1%;畲族1483人,佔11.4%;壯族1404人,佔10.8%;布依族944人,佔7.2%。
2021年5月20日,福建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海滄區常住人口為582519人。
2018年,海滄區編製東孚東片區等6個片區規劃及公園、醫療等4個專項規劃。臨港生活廣場順利通過竣工驗收,馬鑾灣新城建設順利推進,馬鑾灣帶狀公園建設完成,完成海綿城市馬鑾灣試點區三年建設任務。優望公寓·國際社區正式啟動,助力片區打造頂尖人才聚集高地。“五縱八橫”主幹路網基本成型,國道324改線、灌新路、海翔大道實現通車,軌道2號線、第二西通道進展順利,海滄疏港通道、蘆澳路(馬青路—翁角路段)開工建設。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建設,優化公交線路5條、新增2條;完成26根公交車輛充電樁建設,更換32輛、新增10輛新能源公交車輛。新建公共停車場13個,新增路外公共停車泊位1073個、充電樁147個。20條道路海綿改造投入使用,有效提升城市綠地與水體的吸水、滲水、凈水能力。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大件物資處置中心投用。燃氣監管體系日益完善,加大老舊小區配套燃氣管道建設,12個小區管道在建,完成全區通氣用戶超1萬戶。建成移交道路16.2公里,建成管廊1.7公里、排洪渠3.8公里、人行天橋1座,建成污水管網7.6公里,隧道路污水管19.4公里。全區有線寬頻和移動網路已基本實現全覆蓋,有線寬頻普遍具備100M以上接入能力,36%以上區域具備千兆接入能力;2/3G網路覆蓋率達到99.4%,4G網路覆蓋率達到99.6%。
2018年,海滄區出台《海滄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方案》,確定青礁村、過坂社區2個市級重點示範村,洪塘村、貞岱村2個市級示範村,著力將海滄打造成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窗口和典範。舉辦首屆農民豐收節,簽約5個農村集體經濟項目,組織十餘家農村合作社進行特色農產品展銷活動。
全區共有1家國家級、4家省級及2家市級休閑農業示範點,共接待遊客約六十五萬人次,推出2條農業休閑旅遊精品線路。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動重點片區農村集體經濟項目規劃編製,落實新垵正順公寓項目補助資金,推進蓮花湯岸公寓等集體經濟項目。加快農業創新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綜合示範園完成招標。加快農村住宅“平改坡”及裸房整治試點,青礁村蘆塘社、過坂社區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確權成果中家庭承包農戶數3871戶,承包地塊總數8105塊。推進國有農場改革發展,海滄農場和第一農場按照政企分開、社企分開改革方向,實現農場辦社會職能剝離並納入地方政府屬地管理。
海滄區是廈門工業總產值最大的一個區,以電子、機械、生物製藥為主導產業,又以台資為主。擁有東孚、新陽、港區三個工業集中區。海滄保稅港區是全國第七個保稅港區,面積為9.5平方公里。
海滄區
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205.1億元,增長22.3%;完成工業總產值657.1億元,增長23.2%;區財政總收入25.3億元,其中區級財政收入11.1億元。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8年合同外資6.1億美元,實際到資3.66億美元,合同內資19.4億元。
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9.38億元,增長5.3%;工業總產值604.28億元,下降7.9%;區級財政收入12.93億元,增長2.9%。
2010年實現利潤總額86.9億元,增長54%,完成產值754.5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99.2%。
海滄區
2006年,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627.53公頃,比2005年減少9.89%;其中水稻390.67公頃,甘薯126.73公頃,大豆等豆類106.87公頃。2007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252.6公頃,比2006年減少 59.7%;其中水稻188.87公頃,甘薯57.53公頃,大豆等豆類5.27公頃。
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2年,生產糧食1200噸,人均0.003噸,其中水稻 900噸,甘薯200噸,大豆100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400畝,產量 300噸,其中花生300噸,芝麻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花卉,2012年,花卉播種面積4000畝;蔬菜播種面積10100畝,產量17700噸。
2004年,雞鴨等家禽存欄405995羽,年出欄1463404羽,產值2402.59萬元。
2012年家禽飼養量120萬羽,上市家禽79.71萬羽。2012年生產肉類945噸,其中牛肉31噸,羊肉4噸,禽肉910噸;禽蛋2700噸;畜牧業總產值1.1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57.79%。
截至2012年末,累計造林2.6萬畝,其中防護林2.4萬畝,經濟林0.1萬畝,竹林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0.1,林木覆蓋率43%,活立木蓄積量32萬立方米。2012年水果種植面積2.2萬畝。
海滄區
海滄區
海滄大橋
瀋海高速公路出口,319、324國道途經地點,海滄大橋、海滄海底隧道與廈門島連接,新陽大橋跨馬鑾灣連通集美區,廈漳跨海大橋連接龍海市招商局漳州開發區。
國道324線海滄段(鳳山至浦頭)。跨區長7.54公里,雙向4車道,路幅寬度26米,綠地面積11.7萬平方米。在1995年國道文明樣板路建設拓寬后,2005年,投入2300萬元對路面進行改造,鳳山至東孚段、東孚至浦頭段分別重新攤鋪水泥砼、瀝青砼路面;2006年,公路局投入100多萬元對沿線兩側空地、荒地進行綠化。
省道201線海滄段(石塘至青礁)。轄區內長7.63公里,雙向6車道,現路幅寬度60米,綠地面積25萬平方米。1999年,作為交通部增投項目、廈門市重點工程,市公路局投入1.34億元進行拓寬,使廈門島內至漳州角美的道路更加暢通。
鷹廈電氣化鐵路站點,廈深鐵路、龍廈鐵路途經地點。
海滄港、嵩嶼港。
海滄客運碼頭
1929年,海滄錦里村人林水昌(人稱“電船昌”)經營錦昌船務行,開通廈門至海滄航線。1952年由廈門輪船公司接管航線業務。1982年,海滄客運碼頭改建,碼頭引橋長23.4米,寬3.5米;泊位長42米,可泊50萬噸級客船。1983年1月,海滄客運碼頭竣工並投入使用,是當時福建省最大的內海碼頭。1985年客運量20萬人次,達最高峰。其後由於海滄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到石塘一帶,民間運輸業的競爭又很激烈,運量逐漸萎縮,至1998年停航。
海滄支航道
位於青礁轉折點至海滄港,航道長4.6公里,寬180米,深8.1米,其中人工挖槽航道長約1.2公里。設計乘潮通航3.5萬噸級以下船舶。
橋樑博物館
海滄區
慈濟宮
慈濟宮
以廈門為代表的閩南菜,隸屬於八大菜式里的福建菜,菜式清鮮香脆,注重調湯,口味清淡,酸甜適宜。廈門是近百年來發展起來的港口,菜式風味在歷史上以泉州菜和漳州菜為主體,還兼收了粵菜和西餐的風味。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大批年輕的廈門廚師遊走列國,大量地吸取了西菜的精華,於是廈門菜在原閩南菜“清鮮香脆”的主旋律上,有了更多的開拓與創新,一躍成為閩南菜的代表。如傳統菜“加力魚(閩南冬季盛產的一種海鮮)火工白菜”,過去是以加力魚頭和大白菜先大火、后慢火地將其燜熟,如今是以大白菜將加力魚肉包起來,投入事先調製的魚骨高湯中,再裝進小瓷盅里,大火蒸透後上席,更顯風味。花生湯、海蠣煎、麵線糊、沙茶麵等都是著名的閩南特色小吃。
薑母鴨
選用紅頭正番鴨、當地的老薑母以及十餘種中藥材煲制而成。由於紅頭正番鴨皮薄肉紅,無皮下脂肪,味道香醇,口感清爽。但做這道菜費時很長,正番鴨胸肉很厚,沒什麼膻味,用高粱酒專調的湯汁腌制,至少需要一整天才入味。
土筍凍
土筍是生長在海灘泥沙中的一種軟體小動物,因形似“小筍”而得名。它含有豐富的膠質,經過熬煮后所含的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后即成凍。
廈門美食的核心是海鮮四寶:蟹、蝦、魚、貝,以閩南風味為主體,兼有台灣、潮汕風味,在閩菜傳承的基礎上,博採各路菜系之長,摒棄粗糙油膩,擷取清鮮香醇,用蒸、炒、煎、炸、燜、燉、熘。海鮮四寶得到大發展,獲得全國金獎的就有:“干炸鑚蓋”、“綠帶鑚包”、“翡翠皇上皇”、“西施浣紗”、“彩蝶蟠龍”、“龍舟競渡”、“加力魚燉白菜”、“黃花鴛鴦”、“鵝戲南極水”、“爆炒香螺”、“沙茶鮮帶子”、“龍子心相魚翅”、“春明鑚合”、“鮮鮑鵝掌”、“虎溪夜月”等。
在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最大的企業是台企,最多的商人是台商,台資已經成為支撐海滄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保生大帝吳真人、開台王顏思齊……這一個個與海滄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文化符號,經過歲月的積澱,已深深滲透到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因台而設,因台而興。地處東南沿海的海滄,作為全國最大的台商投資區,在兩岸交流中,一直扮演著“橋頭堡”和“先鋒隊”的角色。
2018年,成功舉辦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2018年海峽兩岸(廈門)樂活節等重大對台交流活動及首屆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論壇、第十屆海峽論壇“書院建設與文化自信——海峽兩岸國學專家海滄行”“第二屆海峽兩岸佛醫論壇”“重新認識傳統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文創論壇”等活動,參與全國台聯舉辦的“兩岸和平小天使青少年文化演出”,推動對台社區治理、傳統文化、佛醫文化、新媒體等深入交流,加深兩岸文化認同感。舉辦“樂業兩岸創享未來”青創先鋒匯活動,突出“產業+青年”、瞄準“就業+創業”,聚焦兩岸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產業及其他產業的融合。
2020年11月13日,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名單公布,海滄區排名第91位。
2021年1月18日,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