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杏林區的結果 展開

杏林區

福建廈門市舊轄區

杏林區(XingLinDistrict),福建省廈門市舊地名,即今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的前身。1978年09月01日正式掛牌成立杏林區。位於廈門島的西北面,九龍江出海口,距廈門市中心18公里。全區總面積234.2平方公里,人口近20萬。區內有杏林、海滄兩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

杏林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2℃,年平均降雨量1236mm,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海灘寬闊。

2003年04月26日起,將原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杏林南路29號遷至海滄鎮。【從此杏林區退出歷史舞台】

2019年12月,海滄區(原杏林區)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歷史沿革


杏林區歷史上分屬龍溪縣(前海澄縣、今龍海市)和同安縣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同安縣,當年即廢,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五代十國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正式置同安縣,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閩國,海滄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海滄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龍溪縣、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北宋時和新垵地改屬漳州。元屬漳州路。明屬漳州府。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清代開始,隸屬福建興泉永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再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旋改廈門特別市。翌年1月“閩變”失敗后,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淪陷,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區政府駐地自同安移駐永春。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民國35年,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區政府駐地自永春移駐晉江縣。民國32年開始,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福建,攻入廈門,后金門戰役、金門炮戰,參見金門戰役、金門炮戰相關文章和詞條,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正式劃上了句號。2003年,撤銷和調整行政區,大幅減少政府編製,節約行政開支,促進社會發展,降低施政成本,杏林街道等划入屬於廈門集美區。
1949年9月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廈門。1950年7月,同安縣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后改名為晉江專區。
1958年10月,同安縣改划入廈門市郊區,1970年8月,再劃歸晉江地區,1973年9月,歸隸廈門市至今。
海澄縣,古舊縣名。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析龍溪縣之靖海館及漳浦縣部分地置,治今福建省龍海東南海澄鎮,屬漳州府。清仍屬漳州府。
1960年再與龍溪縣合併,改名龍海縣,以兩縣各取一字得名。
清朝設汀漳龍道,管轄汀州府之縣、漳州府之縣,龍岩州。
1734年(雍正十二年),閩浙總督郝玉麟奏請升龍岩縣為汀漳龍道直隸州,下轄龍岩、漳平、寧洋縣
1913年(民國2年)廢府設汀漳道。民國23年設督察區后,今漳屬各縣基本穩定。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龍汀省,下轄漳州、龍岩地區。
1949年09月26日,福建省政府決定,將原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第六行政督察區,設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行政督察區轄龍溪、漳浦、雲霄、詔安、東山、海澄、長泰南靖平和華安10縣。1950年09月14日,又改為龍溪專區,成立龍溪專區專員公署。龍溪區均轄10縣。
1951年06月,析龍溪縣城關區(共兩個區)設漳州市(縣級)。此時,龍溪區轄十縣一市。1955年3月,改龍溪區為龍溪專區,成立龍溪專員公署。
1958年,劃出龍溪專區海澄縣海滄、新垵(新垵、惠佐、林東、許厝、霞陽、田邊、翁厝等)2鄉歸屬同安縣。1960年海澄縣再與龍溪縣合併,改名龍海縣,以兩縣各取一字得名。
杏林區風景
杏林區風景
1978年划入杏林區,
杏林區的新垵、惠佐、林東、許厝、霞陽、田邊、翁厝7個自然村(社)隸屬龍溪縣,宋為永寧鄉新恩里三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從龍溪縣析出置海澄縣,屬海澄縣四里三都七圖新垵保。清襲明制,直至民初仍屬海澄縣三都。民國25年(1936年)改制設區、鎮、鄉,屬海澄縣第四區霞陽鄉、新江鄉。解放初屬海滄區。1958年底劃歸廈門市郊區海滄鎮。
1978年為杏林區杏林公社的新垵、霞陽2個大隊。
杏林區原屬同安縣的自然村(社)有43個。宋為安仁里明盛鄉,曾營、杏林、高浦、西亭屬舊十四都,前場屬舊十五都,窯山、錦園、市頭、馬鑾、西濱、蔡林屬舊十六都。上述自然村均屬同安縣灌口區。
1957年3月劃歸廈門市郊區。翌年設杏林公社,1964年增設杏林鎮,均由廈門市郊區管轄。
1978年09月01日正式掛牌成立杏林區。建區初期,轄地從郊區劃出杏林鎮和杏林公社組建,政區面積65.41平方公里。
1980年下轄杏林公社和杏東、杏西兩個街道辦事處。杏林公社下轄杏林、曾營、高浦、錦園、內林、前場、西亭、馬鑾、西濱、霞陽、新垵共11個大隊。
1984年底,杏林公社改為杏林鎮,杏西、杏東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杏林街道辦事處,轄龍泉、日東、三秀、杏玻、紡織、東風、杏糖、白鶴、杏堤、文華等10個居民委員會。
1986年底,曾營村委會改為居委會。
1995年,全區面積65.41平方公里,轄1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11個居民委員會、10個村民委員會。
2003年04月26日起,將原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同時,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杏林南路29號遷至海滄鎮。海滄區是廈門市的郊區,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從此杏林區退出歷史舞台】

行政區劃


自1995年起,杏林區轄1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11個居民委員會、10個村民委員會。
街道辦事處(鎮)村(居)委員會數居(村)民委員會名稱
杏林街道11東風、杏堤、紡織、杏糖、白鶴、杏玻、日東、曾營、龍泉、文華、三秀居委會
杏林鎮10新垵、霞陽、馬鑾、西濱、前場、錦園、西亭、杏林、內林、高浦村委會

經濟


杏林是廈門現代工業發祥地,早在五十年代就被闢為工業區,形成紡織、化工、建材、冶鍊等現代工業基礎。1989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台商投資區后,杏林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