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街道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下轄街道

杏林街道是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下轄的一個街道。杏林街道辦事處成立於1979年4月,地處廈門市環杏林灣西畔。

杏林街道原為杏林區管轄,2003年8月廈門市實施區級行政區劃調整,撤杏林區設海滄區,將杏林街道劃歸集美區。現轄區總面積24.7平方公里,轄有寧寶、紡織、曾營、杏北、高浦、杏林、西亭、內林8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8.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2萬人。街道黨工委下轄黨組織100個,其中黨委1個、黨總支7個,黨支部92個,黨員1995人。近年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先後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福建省文明單位、福建省僑友之家、廈門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杏林街道面積24.7平方千米,總人口約9.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9萬人,外來人口5.2萬人(2012年)。現轄8個社區。

歷史沿革


晉太康三年,西元282年,析晉安縣置同安縣,當年撤銷,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
五代十國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正式置同安縣,包括今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及龍海一部分。
杏林街道轄區地圖
杏林街道轄區地圖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同屬於福建省。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
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島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
杏林街道
杏林街道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翌年1月“閩變”失敗后,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10日至1945年9月廈門島淪陷,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開始,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1949年9月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廈門。1950年7月,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后改名為晉江專區。1958年10月,改隸於廈門市。1970年8月,再劃歸晉江地區,1973年9月,歸隸廈門市至今。
原屬杏林區,位於杏林區中心,區政府所在地,是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杏林街道成立於1978年,1979年置杏東、杏西街道,1984年整合併為杏林街道。1997年,面積26.7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文華、紡織、東風、曾營、三秀、杏玻、日東、龍泉、白鶴、杏糖、杏堤11個居委會。
2003年劃歸集美區。
2004年杏濱街道設立后,從杏林街道劃出日升、三秀、杏堤3個社區歸杏濱街道管轄,從杏濱街道劃出西亭、內林、杏林、高浦4個行政村歸杏林街道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后,杏林街道轄寧寶、紡織、曾營3個社區和西亭、內林、杏林、高浦4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杏林南路33號。

地理環境


杏林街道位於廈門市環杏林灣,東南兩面臨海,集美區南部,經集杏海堤與集美街道、經高浦海堤、杏林大橋廈門島相接,西鄰杏濱街道,北面與后溪鎮接壤。

行政區劃


杏林街道行政區劃詳情
紡織社區曾營社區寧寶社區杏林社區
內林社區高浦社區杏北社區西亭社區

經濟


1989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杏林台商投資區,享受廈門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使杏林成為海峽西岸一塊充滿商機、充滿成功機遇的投資熱土,是廈門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
2006年,街道轄區實現社會總產值66.31億元,比增28.66%;國內生產總值17.46億元,比增25.97%;三次產業比例為1:66:33;財政總收入2.93億元,比增27.39%。
杏林街道
杏林街道
隨著廈門加快海灣型城市建設和集美區加快城市化發展,特別是廈門島內外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國內最大的水上園博苑、杏林公鐵大橋等一批大型重點項目相繼在杏林街道轄區內建成投用,集美新城核心區2010年強勁啟動建設,有力帶動了轄區商貿、物流、房地產、旅遊業持續興旺,吸引了一批國內外知名連鎖商業企業、品牌開發商入駐,形成了四通八達、貨暢其流的“杏林商圈”。
2010年-2013年,隨著集美新城開發建設、杏林灣商務服務中心的投入以及房地產的大開發,街道突出保障各項重點項目建設,共完成征地約3100多畝,完成拆遷約63.2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連續三年排名全區第一,均佔全區總完成量的三分之一,街道轄區各項經濟指標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其中,2013年街道財政總收入16億元,街道本級財政收入達3.94億元。2013第一季度,街道已實現工業產值17.08億元,比增14.47%;實現轄區財政總收入4.13億元,比增27.34%,其中街道本級財政收入1.03億元,比增32.02%;完成國內招商3.97億元;合同外資361萬美元;外資實際到資32萬美元。
未來,杏林街道將圍繞“一線兩圈”(杏濱路-杏錦路臨海景觀線、新城核心區商務圈、杏東路特色商業圈)的發展格局,繼續保障好集美新城核心區開發建設,以商貿、旅遊、房地產和現代服務業為發展重點,大力發展營運中心和樓宇經濟,全力打造杏林灣城市中心區。

社會


基礎設施

杏林街道自1979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把握機遇,開拓創新,著力營造環境整潔、安定穩定的生活環境,經濟建設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群眾生活步入寬裕型小康。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轄區交通、通訊、金融服務系統配套完善,投資軟硬體設施完備,工業、商貿、物流、房地產、娛樂等產業發達,文化、教育、醫療設施齊全,轄區擁有豐富的海灣、溫泉資源,是投資、經商、購物、居家興業的理想城區。

獲得榮譽


2004年以來,杏林街道獲獲國家民政部頒發的“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和“福建省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文明單位”、“福建省退管工作先進單位”,及“廈門市創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單位”、“廈門市創建第二屆全國文明城市突出貢獻單位”、“廈門市創建第三屆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單位”、“廈門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廈門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廈門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廈門市萬人獻愛心活動先進單位”、“廈門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廈門市落實社會治安綜治領導責任制達標單位”、“廈門市首批29個平安街道之一”、“廈門市政風行風建設先進單位”、“廈門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和“集美區黨建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國家省市區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