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縣

福建省漳州市下轄縣

華安縣(古屬漳州府龍溪縣)位於福建省南部、漳州市西北部,九龍江北溪中游,素有"北溪明珠"之美譽。毗鄰漳平、安溪、長泰、薌城、南靖。距廈門150公里,是福建省沿海對外開放縣之一,也是祖國大陸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縣份,是閩南地區最大的林業商品材生產基地,是福建省重點林業縣。通行閩南語

華安屬於“原中央蘇區縣”,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森林公園、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茶葉特色縣、中國名茶之鄉、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中國坪山柚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民間玉雕藝術之鄉、中國綠色食品之鄉和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

2018徠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68750人,總戶數52026戶;常住人口16.70萬人。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5.83億元,同比增長8.5%。

2020年2月12日,華安縣入選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

歷史沿革


華安縣城一角
華安縣城一角
周代,華豐屬“七閩地”。春秋時期屬越國轄地。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滅越,越人大規模入閩,和當地土著人雜處,逐漸形成了新的閩越部落。華豐地屬“閩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建閩中郡,華豐地屬之。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劉邦封越王勾踐後裔無諸為閩越王,定都東冶縣(今福州)。華豐為閩越國轄地之內。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興師征伐閩越國,閩越國亡。故地改設冶縣,隸屬於會稽郡,縣署設在冶(今福州市),華豐屬會稽郡冶縣所轄。
東漢時,冶縣易名為東侯官,華豐歸屬不變。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以後,孫策進軍福建,改名建安郡,下轄5個縣,華豐屬建安郡的侯官縣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三國歸晉后的第三年,析建安郡地,立晉安郡,郡治設在侯官。華豐納入晉安郡的晉安縣。
梁天監中,析晉安郡地置南安郡。梁大同六年(540年)建立龍溪縣,華豐為龍溪縣的一部分。
南北朝,陳改南安郡為閩州,后又改稱豐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豐州為泉州。
隋大業二年(606年),又稱泉州為閩州。翌年又改閩州為建安郡。這時,華豐為建安郡龍溪縣的一部分。
唐高祖元年(618年),隋亡唐立,華豐屬嶺南道(后改稱江南東道泉州都督府)豐州龍溪縣轄地的一部分。
貞觀初,廢豐州入泉州。龍溪縣(包括今華安縣境)又隸屬於嶺南道泉州。
唐垂拱二年(686年),武后批准在泉、潮二州間設置漳州。
唐上元元年(760年),漳州改隸於江南東道,華豐則為江南東道漳州龍溪縣所轄屬。五代十國時期,華豐屬漳州龍溪不變。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陳洪進獻地歸宋。雍熙二年(985年),泉、漳二州隸屬於福建路,納入宋版圖。華豐隨漳州龍溪縣入屬。
北宋時,華豐為福建路龍溪縣遊仙鄉九龍上里,統9圖,轄11保:即浦西、桃源、歸德、迎富、昇平、龍嶺、宜招、華豐、珍山、大深、蓬萊大坑。
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改龍溪縣33里為30都,華豐列為龍溪縣二十五都地。
華安縣
華安縣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滅,元朝建立。先在閩置泉州行省,后復置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並泉州行省入福建省。這時漳州升為路,領4縣,龍溪縣(含華豐)從屬。
元末,華豐地為福建行中書省漳州路龍溪縣領地的一部分。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元滅,明朝建立。明初福建設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
同年漳州改路為府,領10縣,華豐隨龍溪縣入屬於漳州府。
清順治元年(1644年)明亡,清朝建立。順治三年華豐隨龍溪縣入清版圖,屬福建布政使司漳州府所轄。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龍溪縣丞廳移駐華豐,設縣丞署。
清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次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治為道治,並改廳、州為縣。華豐為龍溪縣分縣,設縣佐。
中華民國2年,福建省份為東、西、南、北四路。漳州龍溪縣(華豐隨之)屬福建西路觀察使所統轄。
民國3年,改路為道,廢觀察使改設道尹。西路道改稱“汀漳道”,轄19縣,龍溪縣(含華豐分縣)歸屬。
民國14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廢道治。福建實行省、縣二級政制。龍溪縣(含華豐分縣)為省直轄縣。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龍溪縣丞廳移駐華豐,設縣丞署。1912年龍溪縣設縣佐於華豐。1928年置華安縣。1949年11月28日和平解放,屬龍溪專區(地區)、漳州市。1949年11月18日華安縣解放后,撤銷原來的鄉(鎮)保甲制,建立區、村新政權。全縣設4個區:第一區(華豐)、第二區(高安)、第三區(沙建)、第四區(仙都);分轄73個村。
1951年冬,改村設鄉。全縣仍設4個區,下轄55個鄉。1952年4月,劃出一區的天宮,二區的高車,三區的五嶽、寶山、蓬萊、綿治、下樟、上坪、上樟、內寧10個鄉,建立第五區(綿治)。
1954年,將原有55個鄉調整為65個鄉。1955年9月17日,撤銷第五區,第一區至第四區改稱為華豐區、高安區、沙建區、仙都區。仍轄65個鄉。
1956年5月24日,撤銷華豐區;6月23日,正式成立華豐鎮。至此,全縣縮減為3個區,下轄39個鄉、1個鎮。1957年3月17日,改仙都區華豐鎮、下坂鄉、羅溪鄉、草坂鄉、銀和鄉、銀坑鄉、西陂鄉及高安區高石鄉,共1鎮7鄉為縣直轄。
1958年3月12日,實行撤區並鄉。全縣並為25個大鄉:高嶺、溪坂、華豐、銀和、文下、福春、平都、高安、高明、沙建、新建、上坪、汰內、玉蘭、豐山、綿治、玉山、新圩、大島、吉土、湖林、良村、仙都、大地、雲山。
1958年9月14日,將原來25個鄉(鎮)、88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6個人民公社,分轄37個生產大隊和5個耕作區。1959年11月,公社體制下放,全縣生產大隊調整為75個。1960年,生產大隊縮減為68個。1961年5月至7月,將全縣6個公社、68個大隊改為10公社、110個大隊。
華安土樓
華安土樓
1969年,改華豐鎮為五七大隊,歸華豐公社管理。1980年10月,撤銷五七大隊,恢復華豐鎮建制;高車公社併入高安公社,良村公社併入仙都公社。
1984年10月,取消人民公社,實行鄉(鎮)建制。恢復良村、高車2個鄉;華豐公社併入華豐鎮;其餘7個公社分別改為豐山鄉、沙建鄉、新圩鄉、高安鄉、馬坑鄉、仙都鄉、湖林鄉。至此,全縣共設9鄉1鎮,下轄4個街道居委會、90個村。至1986年,因仙都鄉增設高村村,全縣增至91個村。
1990年,華安縣共設1鎮(華豐)、9鄉(豐山、沙建、新圩、高安、馬坑、仙都、湖林、良村、高車),轄4個街道居委會、91個村。
1997年,華安縣面積1315平方千米,人口15.8萬,轄6個鎮、4個鄉: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良村鄉、高車鄉。縣政府駐華豐鎮。
2002年9月,撤銷良村鄉,併入華豐鎮。區劃調整后,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
2003年,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高車鄉。
2005年,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1個工業集中區: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高車鄉、華安工業集中區。
2010年,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1個開發區: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高車鄉、華安經濟開發區。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華安縣在其中。

地理環境


主要河流有九龍江支流、浙溪、溫水溪、高車溪、永豐溪、汰內溪。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段,年降水量1618毫米,年均氣溫20.9℃,無霜期達357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2000小時。

地貌

華安境內山嶺聳峙,群山重疊,河流縱橫交錯其間。地貌以山地(中山和低山)丘陵(高丘和低丘)為主,佔全縣總面積的95.5%,台地平原僅分佈在南部,佔4.5%。華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降落,依次可見中山、低山、丘陵、台地作有規則的排列。地貌大致可為4個山地區,3個大谷盆地,2個瀕江帶和1個台地平原。最高山峰是東北部的福鼎尖,海拔1503米,最低處在豐山鎮碧溪村,海拔僅15米。

氣候

華安縣地屬南亞熱帶北緣,為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過渡地帶,西北高東南低的地貌對冬季冷空氣南下起著阻隔作用,使其強度大為減弱。中部九龍江貫穿南北,夏季暖濕的海洋性季風入侵,氣候具有溫和多雨、四季常青、自西北向東南熱量分佈遞增、雨量分佈遞減、立體分佈及災害性氣候頻繁等特點。

水文

縣內水資源豐富,大小溪流密布,多年平均流量345.61立方米/秒。大於1.4立方米/秒平均流量的溪河有10條,水質好,天然落差大,溪流分佈均勻。地下水儲量大,泉眼多,水體清,質量高,適合飲用。並有7個溫泉點,水溫穩定,有害成分少。

土壤

華安縣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表明全縣土壤分為5個土類,14個亞類,37個土屬,60個土種。紅壤面積最大,有116萬餘畝;磚紅壤性紅壤面積其次,有45萬餘畝,水稻土有13萬餘畝。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截止2009年10月,華安縣有山地面積176萬畝,人均11畝。林業用地160萬畝,有林地138萬畝,天然林面積44萬畝,木材蓄積量3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2%。其中,金山、西陂、利水、葛山四個國有林場林地面積26.2萬畝。

水電資源

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龍江貫穿全境,全長107公里,是廈門、漳州重要生產生活水源。截止2009年10月,華安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6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42萬千瓦,相應年發電量18億千瓦時,居全市首位。

礦產資源

花崗岩、石英石、鎢、溫泉。截止2009年10月,華安縣主要礦產資源有華安玉(九龍璧)、花崗岩、石英石、鎢、溫泉等20多個種類。其中,華安玉在華安境內展播面積104平方公里,儲量達1億立方米以上,獨產於華安九龍江流域,性狀酷似碧玉,屬碧玉類寶石。2000年,華安玉入選中國“十大國石候選石”、2001年被評為“中華四大名玉”之一,是全國名特石材。被確定為“八閩名石”、“漳州市石”。華安玉已開發出工藝品、觀賞石、保健品、建築板材等四大系列產品。

旅遊資源

縣域生態良好,水質達國家一類標準,大氣環境優於國家一級標準,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人文景觀獨特,有二宜樓、南陽樓、南山宮3處“國保”單位,仙字潭、東溪窯和齊雲樓3處“省保”單位。其中,以二宜樓為代表的華安大地土樓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9月份順利通過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專家現場評估考察。

交通資源

2004年6月,總投資2.3億元的省道西港線漳華公路全線竣工通車,成為連接閩中、閩西與閩南的重要通道。2005年11月,總投資7000萬元的省道金上線開工建設。2006年,總投資3200萬元的縣道良馬線竣工通車。至2008年,全縣91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村公路硬化,實現“村村通”目標。截止2009年10月,鷹廈鐵路貫穿境而過,全長110公里,境內有11個火車停靠站、1個客運站和1個貨運中轉站。漳永高速起於漳州華安縣豐山鎮玉蘭村,與廈成高速公路漳州段相連,經過龍岩漳平,終於三明永安市黃坂洋,接泉南高速公路三明段,全長144.96公里。從漳州、廈門去三明可縮短100多公里路程,省時1個多小時。其中,華安到廈門,僅需半小時。自此,華安告別無高速路時代,漳州實現縣縣通高速。

電水資源

華安縣致力建設電力能源基地,至2009年底,全縣已建成投產水電站229座、總裝機22.7萬千瓦;擬建的華電二期擴建工程總投資6.4億元、裝機6萬千瓦。投資近2億元配套建設城關、仙都、沙建、金山、豐山5座110千伏變電站。

行政區劃


2008年,華安縣下轄6個鎮、3個鄉: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高車鄉、馬坑鄉、湖林鄉、,共轄6個社區居委會、91個行政村。另外,管轄華安經濟開發區。
漳州市華安縣行政區劃表
地區面積下設地區
華豐鎮197.5平方公里大同社區、新村社區、靖河社區、平湖社區、銀和村、綿良村、湖底村、岩坪村、華豐村、草坂村、下坂村、赤溪村、羅溪村、高石村、半嶺亭村、下田村、良埔村、半山村、大燕村、上雪村、芹嶺村
豐山鎮78平方公里芹坂村、寨坂村、康山村、下尾村、銀塘村、湖坪村、內角村、後壁溝村、紅岩村、龍徑村、浦西村、碧溪村、玉蘭村、玉勝村
沙建鎮235.1平方公里汰口居委會、寶山村、岱山村、庭安村、上樟村、下樟村、利水村、大坑村、建美村、官古村、日新村、汰內村、沙建村、山溪美村、汰口農場、利水林場、沙建良種場、沙建航運
新圩鎮186.7平方公里新航居委會、新圩村、官畲村、華山村、玉山村、黃棗村、天宮村、五嶽村、高宅村、下路村、綿治村
高安鎮96平方公里半嶺村、三洋村、高安村、西洋村、平東村、邦都村、坪水村
仙都鎮140.5平方公里先鋒村、中圳村、仙都村、市后村、大地村、上苑村、送坑村、招坑村、招山村、下林村、雲山村、嶺埔村、高村村
高車鄉75.2平方公里際頭村、高車村、前嶺村
馬坑鄉117.8平方公里馬坑村、下壠村、文華村、和春村、福田村、貢鴨山村
湖林鄉185.7平方公里西陂村、吉土村、上田村、石井村、湖林村、前坑村、大坪村、島瀨村、西陂林場
華安經濟開發區(功能區)華安工業集中區管委會

人口民族


華安縣地圖
華安縣地圖
2008年全市總人口16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佈。(2000年人口普查)
2018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68750人,總戶數52026戶;常住人口--1016.70萬人,出生率13.4譯,死亡率6.3譯,人口自然增長率7.1譯,城鎮化水平52.7%。

政治


​政府機構
​華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縣政府組成部門​​​
​華安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華安縣衛生健康局​華安縣統計局​華安縣司法局
​華安縣水利局​華安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華安縣審計局​華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華安縣農業農村局​華安縣民政局​華安縣林業局​華安縣工業和信息化局
​華安縣教育局​華安縣交通局​華安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漳州市華安生態環境局
​華安縣自然資源局​華安縣公安局​華安縣供銷社​華安縣發改局
​華安縣財政局​華安縣應急管理局

現任領導

華安縣委委員、常委、書記:葉毓
縣委委員、常委、副書記:陳敏傑

經濟


綜述

主要商品有光電、建材、紙業、汽配、精細化工、傢具、機械製造、玻璃加工、鐵觀音、華安玉、清化肉桂、華安坪山柚、竹座墊、竹枕頭、管狀涼席、竹涼席、雕刻工藝品、高級板材、高級傢具、保健用品、華安觀賞石、苦菜、蕨菜、中國藤茶、優質大米、蜂蜜。
1994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34109萬元,比1949年增加25.7倍;工農業總產值63676萬元,比1949年增加31.2倍;糧食總產達70915噸,水果產量2376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284元,比1978年增加19.2倍。
200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5.4億元,增長13.9%,增幅位居全市第三。三次產業結構由33.5:41.8:24.7調整為30.4∶42∶27.6。工業總產值44.16億元,增長23.1%;其中,規模工業企業60家,產值31.79億元,增長29.4%,增幅位居全市第三。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4億元,增長23.1%;其中,城鎮以上投資21.24億元,增長22.6%。財政總收入2.69億元,增長15.7%;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69億元,增長35.9%,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外貿出口255萬美元,增長23.8%;實際利用外資884萬美元,增長0.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2646元,增長14.3%;農民人均純收入7273元,增長7%。年末銀行各項存款餘額18.1億元,增長19.5%;各項貸款餘額18.03億元,增長37.8%。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2.66億元,增長16.5%。工業總產值62.43億元,增長4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0.22億元,增長51.9%;規模工業增加值14.8億元,增長43.8%。農業總產值20.65億元,增長3.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75億元,增長54.7%。財政總收入3.54億元,增長31.2%;地方級財政收入2.2億元,增長30.1%。農民人均純收入8006元,增長10.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3萬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3億元,增長20.9%。實際利用外資1603萬美元,增長81.3%。
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0.81億元,增長13%;規模工業總產值122.19億元,增長19.2%;規模工業增加值34.7億元,增加18.7%;農業總產值30.73億元,增長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7.42億元,增長27%;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95.1億元,增長27.5%;公共財政總收入7.07億元,增長12.12%;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83億元,增長17.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11830元,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億元,增長18.3%;外貿出口總值完成1503萬美元,增長60.4%;實際利用外資493萬美元。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90.42億元,增長10%;三次產業結構由22.8:52.6:24.6調整為22.6:53.8:23.6。公共財政總收入7.08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94億元,均與上年持平;向上爭取各項資金6.7億元。規模工業總產值141.2億元,增長10.8%;規模工業增加值41.14億元,增長10.9%。固定資產投資100.3億元,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53億元,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4元,增長10.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4元,增長10%。外貿出口總值2082萬美元,增長38.6%;實際利用外資329萬美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4.15億元,增長11.8%;各項貸款餘額28.88億元,增長11.2%。對照“十二五”規劃,除公共財政總收入外,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均可按時完成或超額完成預定的目標。
據統計,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04.66億元,增長11.7%。固定資產投資80.26億元,下降20%。規模工業總產值172.34億元,增長14.5%;規模工業增加值50.21億元,增長14%。農業總產值43.14億元,增長6.5%。公共財政總收入5.97億元,下降15.8%;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02億元,下降1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7億元,增長17.3%;實際利用外資410萬美元,增長24.6%;外貿出口總值1743萬美元,增長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4元,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0元,增長8.9%。人口自然增長率11‰。
2016年,全縣生產總值119.17億元,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100.49億元,增長25.2%;公共財政總收入6.23億元,增長4.4%;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35億元,增長8.2%;規模工業增加值57.61億元,增長12.3%;規模工業總產值197.1億元,增長12.7%;農業總產值48.25億元,增長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5億元,增長17.0%;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增長143.9%;外貿出口總值2025萬美元,增長1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46元,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4元,增長9.7%。年度節能減排任務預計可以完成。
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31.49億元,增長9.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7.11億元,增長1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2億元,增長4%;規模工業總產值231.5億元,增長9.8%;規模工業增加值66億元,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125億元,增長24.4%;外貿出口1.6億元,增長18.5%;實際利用外資6390萬元,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億元,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萬元,增長9.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萬元,增長9.6%;向上爭取資金10.9億元,其中新增債券資金3.6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2%;人口自然增長率10‰。年度節能減排降碳任務預計可以完成。
徠2018年,華安縣地區生產總值146.64億元,增長9.1%,比2016年同期高1.2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位居各縣(區)第3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16億元,增長4.8%,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貢獻率由10.2%提升至11.6%;第二產業增加值77.18億元,增長9.8%,拉動GDP增長5.1個百分點,貢獻率繼續保持在三次產業的首位,達56.3%;第三產業增加值39.30億元,增長11.3%,拉動GDP增長2.9個百分點,貢獻率達32.1%。
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5.83億元,同比增長8.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位居各縣(區)第1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67億元,同比增長4.0%,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1個百分點,位居各縣(區)第6位;第二產業增加值94.29億元,同比增長9.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8個百分點,位居各縣(區)第1位;第三產業增加值47.87億元,同比增長9.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位居各縣(區)第1位。

第一產業

華安縣二宜樓
華安縣二宜樓
新中國成立前華安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農業內部單一的結構阻礙著農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華安人民逐漸打破了原來的“農業就是種糧食,糧食就是種水稻”的單一結構,充分利用山區優勢,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向“兩高一優”方向發展,在保糧保蔗的同時,擴大種植經濟效益好的作物,大力推進富有特色、形成規模的基地農業開發,在全縣建立起用材林、四季筍竹、香料(肉桂)、食用菌栽培、名優果茶、蔬菜種植、禽畜水產養殖等7個基地,把山區經濟推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1988年農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10865萬元,1994年達到23520萬元。農副產品主要有稻米、茶葉、煙葉、竹筍、甘蔗、柚子、蘆柑、鰻魚等。
2008年,華安縣農業產值完成16.8億元,增長6.0%。茶葉產業持續發展,新種植茶葉1000公頃,總面積達0.75萬公頃,創產值7.3多億元,成為全國第二大鐵觀音生產基地。扶持茶葉生產,出台茶葉種植加工優惠政策,配套補助315萬元,鼓勵西部片區群眾發展茶葉產業,高馬線3個鄉鎮新種優質茶300多公頃。成功舉辦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文化節暨華安鐵觀音交易會,簽訂茶葉購銷協議2.7億元。創建茶葉品牌,成立茶葉產業領導小組,出台茶葉企業創牌獎勵政策,鼓勵茶葉企業積極創建品牌,全縣通過QS認證的企業有18家,綠色食品基地3家,有機茶1家且全省面積最大;獲得省著名商標2個、名牌1個。
全縣茶葉面積從2005年的10萬畝發展到2010年的16萬畝,實現人均1畝茶;茶葉加工企業從2005年的2500多家發展到2010年9000多家,營銷網路遍布全國各地,品牌建設富有成效。華仙茶都成為農業部定點市場,茶葉產值從2005年的7.5億元增長到16億元,茶葉產業成為華安縣最具特色、最有效益的富民產業。
2017年,全縣茶葉總產量1.5萬噸,創產值16億元;新建標準化生態茶園2萬畝;組織參加第四屆海峽(漳州)茶會茶王賽,榮獲茶王2個、金獎3個。實施坪山柚產業復興5年計劃,新增檸檬、茂谷柑、百香果面積9200畝。完成造林綠化2.05萬畝,森林撫育、封山育林2.67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2.72%,成為全市唯一碳匯資源開發試點縣。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
2019年,農林牧漁業產值56.44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花卉、茶葉、水果、中草藥材、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繼續保持正增長,分別完成產值12.10億元、8.47億元、5.13億元、4.79億元、3.89億元,分別增長3.2%、2.6%、24.6%、5.3%、5.6%。
農、林、牧、漁各業均保持平穩增長。農業產值36.57億元,同比增長1.9%;林業產值6.95億元,同比增長7.1%;牧產值7.80億元,同比增長11.9%;牧業產值7.80億元,同比增長11.9%;漁業產值0.53億元,同比增長5.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98億元,同比增長5.7%。

第二產業

華豐鎮臨街建築
華豐鎮臨街建築
華安是山區縣份,過去交通閉塞,民不聊生。民國17年(1928)5月12日建縣以來,直至1949年11月18日華安解放時的20多年中,工業近乎一片空白。建國后,華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山區豐富的水電、森林資源為先導,經過40多年的艱苦奮鬥,從無到有逐步形成了電力、冶金、食品、森林、機械、化工、建材、食品、造紙、印刷、傢具等工業群體,1994年全縣工業企業1089家。1994年鄉鎮股份合作企業已達500多家,鄉鎮企業總收入44206萬元。1988年工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11797萬元,1994年達40156萬元;主要工業產品有食糖、松香、生鐵、機磚、機製紙及紙板、草酸、罐頭等。
2008年,華安縣初步建成光電、建材、紙業、汽配、精細化工、傢具、機械製造、玻璃加工等帶動力強的產業。
規模工業企業從2005年的26家增加到2010年的71家,產值達50.22億,其中,投資5億元以上的利勝電光源、龍翔工業草酸相繼投產,產值超億元項目達17家。全縣2005~2010年累計報批土地1.45萬畝,其中工業用地9796畝。華安工業集中區被國家商務部、科技部授予“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被省信息產業廳授予“福建省光電產業園”稱號,2010年被省政府正式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2017年,全年工業投資70.6億元、工業稅收3.5億元,完成技改投資41.3億元,預計新增產值億元以上企業4家,總數達71家。開發區稅收突破3億元,盤活閑置土地1031畝、對接企業15家;新入駐企業33家,新開工企業17家,新投產企業11家。投入5000萬元,完成南北大道等3條道路綠化提升;採用“PPP”模式,啟動龍蘭大道延伸線等6條總投資5.2億元的道路前期工作。
2019年1-12月,11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47.62億元,同比增長9.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1個百分點;增加值完成70.44億元,同比增長9.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1個百分點。以上兩項指標增幅今年以來持續回升,分別比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回升1.4、0.9、0.5個百分點。其中,產值過億的企業共66家,累計產值226.98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91.7%,對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達152.1%。

第三產業

華安縣華安大地土樓群
華安縣華安大地土樓群
建國前,民國政府重課商稅,商品匱缺,物價飛漲。建國后,人民政府對市場進行整頓,糧、棉、油實行統購統銷,市場漸趨穩定。1953年8月開始對私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商業公司和供銷合作社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逐步形成。1978年後,貫徹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商品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市場空前繁榮。198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273萬元,1994年達13307萬元。
2011年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9億元,增長16.3%,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2.3個百分點。限額以上商品銷售額1.31億元,增長45.4%;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300萬元,增長86.7%,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53.8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6500萬元,增長46.9%,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10.9個百分點。
收回華安土樓景區經營權,景區運營平穩交接。2017年,舉辦土樓新年音樂會、山地馬拉松、村跑、山地自行車賽等活動,帶動鄉村旅遊發展,預計全年接待遊客18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7億元。投入2000萬元,設立鄉村旅遊示範村專項補助資金,收租五鳳樓50棟。農村淘寶訂單達25萬單、成交金額2500萬元。
2019全年全縣服務業增加值47.87億元,同比增長9.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比上季度高1.1個百分點,位居各縣(區)第1位。1-11月,華安縣規模以上服務業合計14家,其中營利性服務業11家,非營利性服務業3家,營業收入持續維持兩位數增長,分別增長76.4%、46.5%,位居各縣(區)第2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9.11億元,同比增長14.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4個百分點,連續8個月保持在各縣(區)第1位。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30.10億元,同比增長15.8%;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9.01億元,同比增長9.0%。以上兩項指標均位居各縣(區)第4位。
限額以上批發業銷售額23.38億元,同比增長13.0%;零售業銷售額20.18億元,同比增長24.5%;住宿業營業額1.30億元,同比增長25.1%;餐飲業營業額3.89億元,同比增長66.2%。

文化


東溪窯遺址:高安歷史文化積澱較深,有明清名揚一時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溪窯遺址,現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漳州史跡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高安鎮生態良好,各項工作成效顯著,是省級生態優美鄉鎮,被縣委縣政府評為2013年度工業工作先進單位和財稅工作先進單位。

特產美食

華安是中國坪山柚之鄉、竹涼席之鄉、華安玉之鄉、清化肉桂之鄉、綠色食品之鄉、茶葉之鄉。華安坪山柚是世界四大名柚之一,獲得全國早熟柚類評比金獎;華安人依靠科技開發竹座墊、竹枕頭、管狀涼席等新產品,竹涼席是全國農業博覽會的名牌產品,全縣擁有竹涼席加工企業579家,年產竹涼席200多萬床,產量居全國之最,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華安玉是中國十大奇石之一,被評為全國名特石材,列為候選"國石",已開發出雕刻工藝品、高級板材、高級傢具、天然石玩和保健用品等五大系列200多種,華安觀賞石是玩石界的新寵,玉石經濟成為山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華安是全省綠色食品生產先進縣,苦菜、蕨菜、中國藤茶、優質大米、蜂蜜等12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華安烏龍茶獲得全國第三屆“中茶杯”評比一等獎。

社會


華安縣上榜《2017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範縣》
風采華安丨金磚廈門會晤選用產品之福建哈龍峰茶業有限公司
華安縣先鋒村入圍“全國文明村鎮”候選名單!
舌尖上的鄉村美味——華安前坑米香
漳州對外友好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友人來訪日益增多。
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曾先後來訪。美國夏威夷水仙花皇后旅遊團、12國駐滬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團也來尋根、考察。1991年與日本諫早市締結為友好城市。歷史文化
華安縣二宜樓
華安縣二宜樓
華安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文人,如宋代楊汝南、楊承祖等,明代陳天定、方進、趙德懋等,清代唐朝彝鄭亦鄒、王履亨等。其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列舉如下:楊汝南《夜宿龍頭》;楊承祖《福壽林塘》;陳天定《<秋吟>一首》、《北溪記勝》;方進《花山石碑碑文》;唐朝彝《陳北溪故里詩》;鄭亦鄒《洪石秋子傳》;王履亨《冬日舟行北溪晚眺》、《行不得哥哥》等。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聯合國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永定、南靖、華安)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華安大地土樓群是福建土樓的一部分,由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組成,其中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福建土樓中綜合價值最高的單體建築,也是最早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高山族拉手舞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
遺產。
教育
2018年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90所,專任教師1769人,在校生數35439人。其中,普通中學7所,中等職業教育1所,小學40所,幼兒園44所,職業技術培訓學校2所,農民文化技術培訓學校96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656人,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51人,小學專任教師756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7151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442人,小學在校學生9610人。
科學技術
2018年全縣專利申請量248件,其中,發明申請量為31件,實用新型申請量為188件,外觀設計申請量為57件。全縣專利授權達到165件,同比增長63.4%。其中,發明授權量5件,實用新型授權量123件,外觀設計授權量37件。
衛生
2018年末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177(含縣、鄉、村)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9個。衛生機構床位數600張,同比增長5.3%。執業醫師170人,同比增長26.9%。
社會保障
2018年,全縣參加失業保險的人7644人,減少16.6%。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為83833人,增長1.3%。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人數15305人,比上年末增加383人;參保離退休人員2709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20590人,增加7169人。全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62個,增長31.9%,床位1011個,增長11.6%。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032人;農村特困救助供養人數為122人,五保戶為621人。

旅遊


由“國保”二宜樓南陽樓和“縣保”東陽樓組成,以“圓土樓之王”、“民居瑰寶”華安二宜樓為主體的大地土樓群均為蔣姓祖孫在“康乾盛世”所建的大型住宅,是古代中國夯土建築一大奇迹。
保留著三千年前商代夯土造屋的建築技術,它們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建築模式”也是傳統文化可見、可觸、可感的呈現。閩南傳統民居代表性建築“五鳳樓”表現出典型的鄉土風格,為研究閩南悠久的鄉土建築藝術提供了豐富的例證。
還有始建於南宋恭帝德佑乙亥年(1275),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山宮。仙字潭摩崖石刻是福建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旅遊勝地,河道曲折,雲霧繚繞,草木蒼鬱,潭水清澈可鑒,卵石游魚歷歷可數。

代表人物


楊汝南,生卒年未詳,字彥侯,今華安縣豐山鎮碧溪人。南宋紹興(1145)進士,任過贛州、廣州學官,勤學博識。國子監祭酒楊椿稱讚他是人們學習的楷模,並推薦他出任古田縣知縣。
魏天忠,原籍四川,後裔居華豐鎮后坑村。南宋德祜元年(1275)進士,授為御史。元兵入寇,他以文職兼武銜入衛,隨宋帝端宗南奔,航泊法石。時泉州招撫使蒲壽庚叛宋,宋軍失敗。
黃宗繼(1479~1564),號金溪,世居華安良村,母孕他僅三月,父即逝,孝順著於世。他繼父業,勤奮自勵,置田園、廣植樹、養畜牧,家業富甲一方。然他從未美衣甘食,素以好善樂施名揚鄰里。
趙德懋,字伯昭,今華安縣豐山鎮銀塘村人。明隆慶四年(1570)舉人,任新興知縣,終任淮府審理,後晉階長史大夫。
趙懷玉,字與瑤,號旬龍,今華安縣豐山鎮銀塘村人。明天啟進士,授四川監察御史,后升廣東肇慶推官。
唐朝彝,字偕藻,祖居地華安沙建打鐵坑。兒時好讀書,聰穎過人。清康熙六年(1667)中進士,依例授內弘文院庶吉士,歷任廣西、山西、陝西、京畿、廣東諸道御史職,不久被擢升為通政司參議、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太堂寺卿、宗人府府丞。朝彝為官清正,不受饋贈,不藉權謀私,剛直不阿,為清廷所賞識。
李玉如,字溫德,華安縣華豐鎮人。歷任縣長、少將旅長等職務。
黃雨定,字以沛,安溪縣龍涓鄉半林村人。少時不好讀書,不務正業,13歲時就投靠郭宗匪幫。后因郭宗內訌改投長泰葉楊瑜門下當勤務兵。因兇狠被葉看中,不久被晉陞為班長。
楊騷,字古錫,號維銓,華安縣豐山鎮人,出生在漳州南市。楊騷自幼隨養父(堂叔)楊鴻盤讀私塾,而後就讀於汀漳龍道師範附小、汀漳龍道師範預科。民國7年從省立第八中學畢業,東渡日本留學。民國10年考取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民國14年夏天到新加坡教書。民國16年初冬回上海從事專業寫作。楊騷愛好文學,長於詩歌、戲曲創作,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員,中國詩歌會發起人之一。
湯曉丹(1910年2月22日-2012年1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華安縣,中國著名導演、編劇,在中國電影的歷史上、革命時期和建國之後都極具影響力的人。

獲得榮譽


•華安縣被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華安縣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被列入全國第二批“中國觀賞石之鄉”(以盛產華安玉(九龍璧)而聞名),福建獲此殊榮的縣份。
•華安縣被命名為全國科技興林示範縣
•華安縣被授予中國民間玉雕藝術之鄉
•華安縣被授予中國坪山柚之鄉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經濟林建設示範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三為主”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愛心獻功臣”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公益廣告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土地執法模範縣
•華安縣被授予中國綠色食品之鄉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依法治縣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
•華安縣連續三年(1998、1999、2000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計劃生育一類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2005年)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糧食生產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林業生產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依法治縣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教育兩基”達標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衛生初保”達標縣
•華安縣被命名為省級農村能源建設試點縣
•華安縣被命名為省級生態示範區建設示範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無償獻血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十五”期間福建省殘疾人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十五”期間福建省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市黨建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示範縣
•被評為2007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華安縣被評為2007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華安縣被評為2008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華安縣被評為2009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實現“三連冠”
•2015年度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 2018年—2020年度入選福建省級文明縣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