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郵電大學網路社會發展問題研究中心

重慶郵電大學網路社會發展問題研究中心

重慶郵電大學網路社會發展問題研究中心成立於2004年,是學校重點建設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近年來,結合社會發展趨勢,特別是社會信息化的特點,在網路社會問題、網路法律問題、信息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心下設3個研究所:網路文化研究所、信息法學研究所和網路經濟研究所。

其他信息


一、研究方向及特色
重慶郵電大學網路社會發展問題研究中心
重慶郵電大學網路社會發展問題研究中心
根據信息社會發展特點和需求,在網路文化、網路法律、網路經濟和電子商務等多方面開展研究,取得了一批獨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湧現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如在先進文化和網路文化研究方面成就顯著的徐仲偉教授和陳純柱教授;在訴訟法學和信息法學方面碩果累累的熊志海教授;在電子商務和信息經濟管理方面成就突出的陶洋教授。研究領域跨越了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和法律等學科,並依託於重慶郵電大學堅實的通信學科和計算機學科,他們圍繞網路社會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代表性研究成果
近年來,先後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等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如: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信息時代的中國先進文化發展戰略”,國務院研究室委託項目“信息產業發展在西部開發中的效益和信息政策研究”和“電子證據規則研究”。完成包括國家、省部級項目在內的科研項目數10項,出版專著20多部,發表論文500多篇。
重慶郵電大學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以爭創全市第一、國內知名為目標,廣泛吸收校內外、市內外高水平學者和具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學者參與,力爭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西部知名研究機構。
三、研究所簡介
1.網路文化研究所
特色:
本研究方向立足於對網路基本特徵的研究基礎,探討網路時代網路與文化的互動關係,挖掘和研究網路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和未來走向。網路文化包含三方面的涵義:一是網路的形成和發展有一種文化動力和文化支柱,即人們內在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精神??互相交流、獲取信息的“文化本性”??推動著網路的發展;二是網路產生了各種新的文化現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態;三是網路中蘊含著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精神,並對其他文化形態產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衝擊和影響,促進其他文化形態的變革。為此,本研究方向將著重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依託學校已有的軟硬體環境與條件(我校作為通信類工科院校,學校黨政非常重視校園計算機網路的建設和網路通信的相關研究,目前就物理網路來說,已建成以FDDI和ATM以及高速乙太網為主幹的寬頻校園區域網,覆蓋了全院教學科研行政區域、教職工住宅和學生宿舍區,全院共有3000多台微機通過校園網連入廣域的網際網路,用戶數已經超過7000;學校近幾年承擔了大量與網路通信有關的研究課題,每年的相關科研經費3千餘萬元),深入研究網路的基本特徵及其未來走向;第二,探討網路持續發展的內在文化動力;第三,研究伴隨網路社會而來的新的文化形態;第四,分析網路對其他文化形態的影響。
學術地位:
由於信息網路在我國的起步較晚,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信息網路的高速發展與積極應用。與信息網路的高速發展相比較,人們對網路文化的研究相對滯后。上海交通大學曾聯絡了全國20多所高校和有關研究單位的同行聯合攻關,從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心理學等方面,透視了網際網路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變革,剖析了由此引出的種種新情況、新問題。但由於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偏重於宏觀理論框架的構建,從而對網路社會存在的諸多具體問題的分析不足。網路文化或者說網路社會,存在著技術與人文、一元與多元、開放與封閉、自由與規範、民主與集中、虛擬與實在、理性與價值、神性與物性、傳統與創新、個人與社會等要素之間的張力,構成了一系列本質性的悖論和困境。本研究方向通過對上述悖論的研究,可以建立起一個相對完善的網路文化學理論體系,以推進廣義文化學的研究。
作用與意義:
加強“網路與文化”方向的研究,第一,可以揭示未來網路社會的基本特徵與文化內涵;第二,揭示出網路社會持續發展的文化動力;第三,探討網路社會的新文化形態;第四,分析各傳統文化形態在網路社會的嬗變及走向;第五,推動人們對網路技術及網路產業發展的文化反思,以規範網路技術與相關產業的發展方向;第六,建立並完善網路文化學理論體系;第七,推動網路文化事業的發展。
2.網路法學研究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融合,計算機網路迅速擴展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數字化、網路化成為了人們重要的生存方式,國家政治、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信息化、網路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於網際網路本身固有的虛擬、開放、便捷、跨時空、跨國界等特性,它在給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極大推動的同時,又必然地引發了日益增多、無法迴避的問題,諸如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網上知識產權以及計算機網路犯罪等,這其中的諸多事項,必須適用相應法律、法規來處理。
網路法律事務早已是全球性的,而且當然會成為我國法學理論以及立法、執法和司法實務的一個日益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了應對日漸繁雜的網路法律糾紛,最高人民法院近兩年已經陸續頒布實施了有關網路訴訟的司法解釋,例如《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關於網路法律的立法、執法、司法已經受到國家、一些地方和有關業界的高度重視。網路法律制度是法學理論中最為前沿、最富有挑戰性的領域。但是,由於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需要相應的網路技術理論、技術專家和設備條件,而我國法學界對此領域的研究還沒有完成將網路法學理論和網路技術的高度融合,所以,我國法學理論界對網路法律的研究還相當薄弱。
重慶郵電學院是以計算機和網路通訊技術為主,兼顧文、理、經、管、法的多科型學院,擁有在國際、國內較為領先的信息技術學科和實驗網路,已經建立了信息安全實驗室,具有一批專門從事計算機網路及其安全、計算機犯罪現場勘測和檢測技術、特別是電子證據的提取和認定等相關理論和實務研究的教授、博士。我校同時擁有在法學理論具有很深造詣、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著名專家,有一支年齡結構合理,法學門類、特別是刑事、民事訴訟法學學科齊全的師資隊伍,其中,專門研究法學和網路安全的6博士和4士研究生,六名教授以及若干碩士和副教授。在重慶郵電學院設置關於網路法律的研究基地,能夠充分發揮計算機網路、法學等學科、技術設備相互貫通的優勢,為研究信息網路的法律制度和法學理論,培養熟悉信息技術和網路法學理論的複合型高級人才,推動我國網路法學的理論、制度的創新,為促進我國社會的網路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法學理論支持,並促進重慶市在培養跨越計算機網路與法學專業的複合型研究、應用人才方面,提供優良平台。
3.網路經濟研究所
當今時代已處在由物質型社會經濟向信息型、智能型社會經濟發展時代,信息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廣泛存在於人類行為和社會活動的全過程,人類社會活動的過程就是一個生產、交流和利用信息的過程。在信息社會中,信息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成為當今社會管理和決策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因素。信息經濟,它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為物質基礎,基於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世界經濟正在加速向信息經濟過渡,在一些發達國家,信息經濟已經開始取代工業化經濟。信息經濟將是21世紀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必將使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因此本研究方向重點研究信息經濟與經濟增長、信息經濟規制理論與政策研究、信息企業與電子商務等方面關係的理論及實證分析,此外信息經濟安全、信息時代下的社會經濟運行方式等問題也為本方向所涉獵。
①信息經濟與經濟增長。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調整的結果,而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反過來又推動了知識經濟發展,傳統的工業經濟正在加速向信息經濟推進,信息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本方向立足於信息與社會各單元的關係,從經濟形態、發展和企業營銷、居民消費及投資等方面研究信息經濟的作用、特點、制約因素、運行特徵等理論問題及相應的管理問題。
②信息經濟規制理論與政策研究。不完全競爭自然壟斷、信息不對稱、風險等等因素常常使市場失靈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和消費者福利損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實踐經驗都表明,規制失靈往往導致經濟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進行信息經濟的規制研究,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持,對信息經濟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研究方向是:在全面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中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重點研究研究信息經濟的運行規律、規制理論、規制制度建設和產業政策,同時結合重慶經濟發展要求研究重慶信息產業的具體問題為重慶信息產業決策提供決策支持。其主要研究內容:加入WTO后中國信息經濟規制環境研究,規制變革中相關利益主體利益分配格局的研究,信息經濟激勵規制理論研究(包括價格規制成本規制、質量規制,互聯互通規制、市場准入規制等),信息經濟下的福利經濟學研究,信息經濟規制機構運作模式研究,信息經濟風險規避風險投資研究等。
③信息企業與電子商務。信息經濟對傳統經濟下企業的管理、組織和運行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對在信息經濟下企業的信息管理和以生產、處理、加工、傳播信息為主的企業進行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研究和發展信息企業管理理論已成為當務之急,是社會實踐信息科學管理提出的又一新課題。包括:信息的運動規律對信息企業管理的影響,信息企業的治理結構,信息企業制度創新,信息企業人力資本,組織的信息經濟理論與電子商務,信息企業管理模式等,信息經濟下企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中的壟斷與反壟斷,電子商務對政治與經濟的影響,信息企業和電子商務的網路決策經濟學分析等。
四、人員結構
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29人,單位內兼職人員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8人,講師7人。博士8人,碩士11人。
聶 能 徐仲偉 陳純柱 熊志海 劉 曜 游敏惠 魏 鋼 劉 躍 吳先鋒 代金平 黃澤林 劉宗粵 張步文 張 牛 鍾離離 周興茂 劉秀倫 邱業偉 王賢珍 曾維倫 鄭 潔 馬 凌 向 敏 彭生順 王開良 黃永宜 夏光富 李建秋 李 益 孫延俊 何 偉 王國胤 苟欣文 吳 渝 陳前斌 戚 攻 李 龍 何 躍 王 勇 陳文權 溫平川 郭天平 敬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