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荃麟

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代表作《英雄》

邵荃麟(1906~1971),男,原名邵駿遠,曾用名邵逸民、邵亦民,筆名荃麟、力夫、契若。原籍浙江慈溪,出生於重慶。畢業於復旦中學、復旦大學。現代文學評論家、作家。

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等及劇本集《喜酒》;翻譯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重要論文有《論主觀問題》等,顯示了他對文藝現狀和理論現狀的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參加學生愛國運動。

工作經歷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任反帝反戰大同盟宣傳部長。同年,被捕入獄。
1937年經中共黨組織營救出獄后,從事革命文藝創作和翻譯工作。
193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先後在杭州、金華、麗水等地參與領導抗日宣傳和文化工作,並編印刊物。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轉移到桂林工作,任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工作組組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轉赴香港,任中共香港工作委員會文委委員、工委副書記,後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文委書記。

寫作經歷

邵荃麟
邵荃麟
於1936年前後開始文學寫作和翻譯,早期作品有《糖》《車站前》等,作品內容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和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反映了人民大眾的生活和鬥爭邵。
1938年,主編《東南戰線》,並為《現代文藝》《現代青年》《改進》、《抗戰戲劇》等刊物撰寫文章,創作了四幕話劇《麒麟寨》等作品,宣傳抗日,反對投降。
1941年主編《文化雜誌》,創辦《青年文藝》,積極扶持文藝新作,對青年作者做了大量的輔導工作。創作集有:短篇小說集《英雄》(1942)《宿店》(1946)、獨幕劇集《喜酒》(1942)等,受到文學界的重視。
抗戰勝利后,主編《大眾文藝叢刊》,參與領導香港和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運動,積極從事文藝界的統一戰線工作,團結爭取了大批愛國的文藝工作者回大陸參加祖國建設。

社會活動


1953年起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中共黨組書記、作協創作委員會第一副主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委員。
1962年7月,他在大連主持召開了“農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強調“現實主義深化”,提倡人物形象多樣化,除正反兩類人物形象外,還應該寫中間狀態的人物。這對於克服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的浮淺單調現象起了積極作用。

社會任職


邵荃麟
邵荃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中共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兼教育處處長。
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文化大革命”中遭殘酷迫害,於1971年6月10日含冤病死獄中。

個人作品


《糖》《英雄》《車站前》《宿店》
《喜酒》《麒麟寨》《邵荃麟評論選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陰影與曙光》《對於運用文學上統一戰線的認識》《東南戰線》《意外的驚愕》
《游擊隊員范思加》《黨與文藝》《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方向前進》《文學十年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