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朝

漢語詞語

內徠朝指的是古代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和休息的場所。古代皇帝為加強皇權,選用一些親信侍從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內朝。出自《禮記·玉藻》。

詞語解釋


(1).古代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和休息的場所。對外朝而言。“內朝”有二:一在路門外,為天子、諸侯處理政事之處,亦謂之“治朝”;一在路門內之路寢,為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後休息之所,亦謂之“燕朝”。卿、大夫治其邑事之處也稱“內朝”。《禮記·玉藻》:“朝服以日視朝於內朝。”鄭玄 註:“此內朝,路寢門外之正朝也。”又,《周禮·秋官·朝士》 鄭玄 註:“周 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宋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賜宴滌爵》:“孝宗 錫宴內朝,丞相 王淮 涕流於酒。”《國語·魯語下》:“自卿以下,合官職於外朝,合家事於內朝。”韋昭 註:“家,大夫。內朝,家朝也。”
北宋視朝制度:文德殿為外朝;垂拱殿為內朝。(出處見《春明退朝錄》)
(2).指中宮。皇后住處。《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伏維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正位內朝,流化四海。”李賢 註:“《易·家人》卦曰:‘女正位乎內,正家而天下定矣。’”宋 岳珂 《愧郯錄·孝明后制》:“貽謀百世,正位六宮,可立為皇后。爾其佐佑興運,恢張內朝。”
(徠3).指中原朝廷。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一:“己酉春,虜移文境上曰:‘皇帝生日,本是七月。今為內朝使人冒暑不便,已權改作九月一日。’”

歷史來源


舊時朝官有內朝外朝之分。大體屬於丞相系統的正規官職稱外朝官,君主的近臣如大司馬諸將軍等稱內朝官。《漢書·劉輔傳》“於是中朝左將軍 辛慶忌 ……俱上書”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設立內朝,利用內朝與外朝對峙,並分奪外朝權力,這是漢武帝削弱相權的又一重要的權術。他常常從民間拔擢地位低微的儒學之士作為侍從。漢武帝常常同他們商量朝中大事,徵詢他們的意見。他們來自民間,了解民情,對社會的弊端也比較了解;同時,他們學識淵博,思想開明,積極進取,支持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因此漢武帝對這一批人非常信任,讓他們預聞政事,托為心腹之臣,成為漢武帝改革的智囊團。但是他們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員,也沒有固定的官職,有時天子甚至把他們當做賓客看待。但他們經常代表皇帝在朝廷發表意見,有時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在朝廷上與大臣辯論,詰責朝臣,駁得朝廷大臣啞口無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與朝廷正式職官系統不同的內朝官系統。這一內朝官系統,當時稱為“加官”,有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等名稱。除了天子的心腹、親信和賓客,外朝大臣中為皇帝所信任者,也可以加戴“侍中”等名號在內朝預聞政事,成為內朝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