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象管

析象管

析象管,用於可見光和紅外線成象的設備主要有顯微密度計(micro-densitometers)、析象管(imagedissector)、視象管和對光子敏感的固態陣(solid-statearrays)等

基本介紹


茲沃里金(Zworykin,VladimirKosma)俄國-美國物理學家。1889年7月30日生於蘇聯莫羅姆。茲沃里金是一個內河船商的兒子,於1912年在彼得格勒(即如今的列寧格勒)工學院獲得電機工程學位。然後他旅居法國,在朗之萬的指導下攻讀研究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爆發,他便回到了俄國。在戰爭期間,他在俄國軍隊里服役,擔任無線電軍官。十月革命的發生又使他離開了祖國---這一次是永遠的。他1919年到美國,1924年加入美國國籍。他一面在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工作,一面到匹茲堡大學聽課。1926年,他在匹茲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茲沃里金對陰極射線管著了迷,他意識到電子束的運動是如此之快,因此,只要加上一個適當方式變化的磁場,就能使它在短暫的時間內對一幅圖象進行掃描(即把電子束送遍圖象的每人部分)。1928年,他取得了有關的專利權,1929年成為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的研究室主任。1938年,他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電視攝像機,他把它叫做光電析象管。在光電析象管的背面塗有大量銫-銀微粒所組成的塗層。當光線掃射到每一個微粒上時,微粒就按掃描光線的強弱,按比例發射出或多或少的電子,而電視顯象管里的電子束就由光電析象管中的電子束來控制。當電子束在熒光屏上掃描時,被光電析象掃描的原始畫面就又被複現出來了。後來美國無線電公司花了四百萬美元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工作。最後,電視才成為實用的家用電器。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延誤了不少時間,但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電視還是取代了將近一半的收音機和電影。茲沃里金還對一種原理相近的儀器發生了興趣。這種儀器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制出來,但很不完善。這種儀器用磁場來改變電子束的運動方向,其目的倒不是為了進行掃描,而是用於將電子束聚焦。德布羅意的理論表明電子本身具有波動性,其波長要比普通光波的波長短得多。由於對物體的放大倍數取決於用以觀察這個物體的射線的波長,因此採用電子束比採用光波能得到高得多的放大倍數。茲沃里金對這種儀器進行了改進,使它成為一種實用的重要設備---電子顯微鏡。到1939年,他制出了一台放大倍數比最好的光學顯微鏡還要高50倍的電子顯微鏡。這種裝置使得生物和生化學家進入了病毒分子和蛋白質分子的世界,第一次親眼看到了它們。1947年,茲沃里金就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的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