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樂時間
1967年雅克·塔蒂執導的喜劇電影
影片採用一種接近單色的色調和70毫米的巨大畫卷,用風格化的方式將現代文明的冷漠轉化成超現實的意象。影片幾乎沒有對白,純粹利用演員的肢體動作表現出與身邊的玻璃世界的格格不入,有較濃厚的早期默片風格。
已經基本擺脫了戰爭陰影的巴黎,正在為世界博覽會向世界敞開大門,一夥美國女遊客剛剛到達巴黎落成不久的國際機場,她們都在為巴黎和博覽會興奮著。
玩樂時間 劇照
出了博覽會大樓,于勒先生很快進入巴黎熱鬧的街道中。下了電車,于勒先生遇到了以前軍隊中的戰友,這個胖子看來如今已經是有錢人了,他邀請于勒先生去“參觀”他的家、他的妻子、女兒和各種先進的傢具家電。出了門,天已經黑了,旁邊的公寓正在裝修,于勒先生也看了一會子熱鬧,忽然他又看到了白天怎麼也找不到的負責人,於是兩個人去談了一會兒公事。
不遠處的夜總會剛剛裝修好,從入夜開始就已經賓客滿堂了,所有客人興緻都很高,但裝修的質量可實在不怎麼樣,到處是小毛病,好在也沒有人太挑剔。吃吃喝喝已經讓所有夥計和老闆應接不暇了,後面是更加熱鬧的歌舞玩樂。于勒先生也來了,他是被以前軍隊的熟人,如今夜總會的司機硬拉進來的,上午在大樓里顯得沒頭沒腦的于勒先生看起來對這樣的環境和氣氛倒不陌生,很快和興緻勃勃的客人們玩鬧起來,還結識了一位漂亮的美國女遊客。于勒先生一時興起,為女士服務,誰知卻把剛剛裝修的屋頂裝飾搞了下來,餐廳里一片狼藉。但所有的客人非但沒有掃興,反而玩得更加瘋狂。這個時候想起來,也許這間熱鬧非常的夜總會就是白天裝修夜裡拆吧。
狂歡了一夜,凌晨的巴黎顯得有點冷清,但也別有一番韻味。很快,就在玩了一晚的人們喝杯咖啡的功夫,巴黎又再度熱鬧起來。
法國五六十年代喜劇大師雅克·大地的於洛三部曲的第三部,前面兩部是《於洛先生的假期》(Monsieur Hulots Holiday)和《我的舅舅》(Mon Oncle)。法國人於洛來到超級現代化的巴黎,體會到一個鋼筋玻璃世界的冷酷。這個非人化的場景故意在攝影棚里搭建,真正的巴黎建築只出現在玻璃的反照中。
角色介紹
於洛
演員雅克·塔蒂
來巴黎辦事的男人,身材高大、兩鬢斑白,煙斗和雨傘從不離身,語言木訥,在光鮮亮麗、正在舉辦國際展會的大城市巴黎,他就像冒著傻氣的火車頭誤闖進磁懸浮軌道,東倒西歪,跌跌撞撞,險象環生。
芭芭拉
演員Barbara Dennek
從美國來巴黎遊玩的年輕女遊客,有意無意之中,她和同伴捲入了於洛先生的小麻煩之中,她性格中的美式自由很快被於洛帶動,投身於狂歡之中。
吉法德先生
演員Georges Montant
玻璃大廈里的辦事員,於洛來找他辦事,但他忙碌碌地穿梭在整棟辦公樓之間,幾分鐘就忘記了於洛的事,後來,他也試圖尋找於洛,卻三番兩次錯過。
於洛的朋友
演員Yves Barsacq
生活富裕的中產階級。在路上偶遇於洛,熱情地邀老朋友到自家作客,向於洛展示家中奇妙的傢具、設備。他家的公寓在一棟玻璃房子中,屋中生活完全呈現給外人。其實,他就住在吉弗德的隔壁,而於洛卻不知道自己要找的人近在咫尺。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Jacques Tati | Monsieur Hulot | |
Barbara Dennek | Young Tourist | |
Rita Maiden | Mr. Schultz's Companion | |
France Rumilly | Woman Selling Eyeglasses | |
France Delahalle | Shopper in Department Store | |
Valérie Camille | Mr. Lacs's Secretary | |
Erika Dentzler | Mme. Giffard | |
Nicole Ray | Singer | |
Yvette Ducreux | Hat Check Girl | |
Nathalie Jem | ||
Jacqueline Lecomte | Young Tourist's Friend | |
Oliva Poli | ||
Alice Field | ||
Sophie Wennek | ||
Evy Cavallaro | ||
Laure Paillette | 1st Woman at the Lamp | |
Colette Proust | 2nd Woman at the Lamp | |
Luce Bonifassy | ||
Ketty France | ||
Eliane Firmin-Dick | ||
比利·基恩斯 | Mr. Schultz | |
Tony Andal | Page Boy | |
Yves Barsacq | Hulot's Friend | |
André Fouché | Restaurant Manager | |
Georges Montant | Mr. Giffard | |
John Abbey | Architect | |
John Abbey | Mr. Lacs | |
Reinhard Kolldehoff | German Businessman | |
Michel Francini | 1st Maitre D' | |
Grégoire Katz | German Salesman | |
Jack Gauthier | The Guide | |
Henri Piccoli | An Important Gentleman | |
Léon Doyen | Doorman | |
Douglas Read | ||
Bob Harley | ||
Jacques Chauveau | ||
Gilbert Reeb | ||
Marc Monjou | False Hulot | |
Billy Bourbon | ||
Madeleine Bouchez | Bit Part (uncredited) | |
James Campbell | Bit Part (uncredited) | |
Marie-Pierre Casey | (uncredited) | |
François Viaur | Bit Part (uncredited) |
職員表
總導演 | 雅克·塔蒂 Jacques Tati |
---|---|
製作人 | Bernard Maurice ....producerRené Silvera ....associate producer |
編劇 | Art Buchwald ....additional English dialogueJacques Lagrange雅克·塔蒂 Jacques Tati |
影片採用一種接近單色的色調和70毫米的巨大畫卷,用風格化的方式將現代文明的冷漠轉化成超現實的意象。影片幾乎沒有對白,純粹利用演員的肢體動作表現出與身邊的玻璃世界的格格不入,有較濃厚的早期默片風格。
幕後花絮
導演雅克·塔蒂始終希望該片可以打破銀幕與觀眾的界限,該片原劇本中曾經有一場戲,他設計了一個劇院,以此讓影片中的觀眾可以和真實的觀眾一同走進劇院,這樣觀眾可以感同身受,而並非假他人之口來講述 。
該片是塔蒂作為主演出場次數最少的影片,全片沒有任何特寫鏡頭,長鏡頭與全景完成了終篇敘事 。
製作公司:
Jolly Film [義大利]
Specta Films [法國]
發行公司:
標準收藏 [美國] (DVD)
Continental Distributing Inc. [美國] (1973) (USA) (theatrical) (dubbed)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巴西] (Brazil) (DVD)
其他公司:
Studio Devault [法國] music recording
Paris Studios Cinéma [法國] sound re-recording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法國 France 1967年12月16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68年8月14日
瑞典 Sweden 1968年10月29日
芬蘭 Finland 1969年9月12日
美國 USA 1973年6月27日
芬蘭 Finland 1979年12月7日......(re-release)
匈牙利 Hungary 1998年4月16日......(re-release)
法國 France 2002年7月3日......(re-release)
希臘 Greece 2003年3月28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3年9月4日......(re-release)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4年7月14日......(limited)
美國 USA 2004年7月15日......(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restored version)
奧地利 Austria 2004年10月1日......(re-release)
芬蘭 Finland 2004年11月12日......(restored 70mm version)
美國 USA 2004年12月29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restored 70mm version)
觀眾每次觀看該片時幾乎都能發現新的笑點,影片的場面調度和場景設計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準,說雅克·塔蒂是拍喜劇的庫布里克毫不為過 。(時光網評)
時隔多年後,該片所帶來的啟迪仍舊具有現實意義。影片敘事情節散漫,沒有一個聚焦點,以多方面人事交織成寫實的喜劇,雖非默片,但是對白相當之少,更多的是通過肢體動作來製造幽默。雖然語言被擯棄,但是雅克·塔蒂的幽默卻並不等同於卓別林略顯誇張的表演,他用寫實的鏡頭來捕捉日常生活場景,以觀眾不易察覺的視角來呈現幽默。片中人物眾多,更有巧妙暗喻、文化衝突等內涵 。(《海峽都市報》評)
該片繼承了《摩登時代》工業背景下機械式發展的荒誕,但它不如卓別林體現出的那樣悲傷,而是隨時隨地流露出明艷的感情。全片的色調降低飽和度,偏冷的單色調帶出極強的工業感,菲林中的包豪斯建築則充滿著後現代的質感。如果一味將目光停留在積木般的樓房上,執拗於主人公漫無目標的行為動作,那該片就被徹底剝離了靈魂。影片焦點散漫,意在讓觀眾自己選擇視角,沒有在鏡頭上給予主次之分。人物在表演上不如美式喜劇那般誇張,更帶有法式寫實風格。塔蒂利用啞劇肢體語言讓該片產生另一種視角,諷刺、客觀而不失童真。整體來看,該片所用的音效都是寫實的,利用不同聲音和層次來達到響度上的失真,從而讓嘈雜反襯出一個無聲的空間。如果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影片表現的就是一個與平常生活格格不入的鋼筋水泥森林,但如果回歸童真的視角,則會發現影片始終都在流露出美好的光輝。塔蒂的電影語言缺少了像對白這樣的直接敘事,卻讓整個世界的聲音成為一篇優美的散文 。(《看電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