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米

小站米

小站米,產自天津小站地區的一種特產稻米。小站開發,僅有120年。但小站稻卻是自北宋以來,千餘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歷代先哲墾拓北海,法式南方的實踐遞鍃推進下,得以問世的,是整個天津屯墾史上的一個突出環節。

形成歷程


詞義:曾以江淮粳稻為母本,但結果卻優於江淮稻;曾以韓國、日本的稻種為籽種,而品位卻超越了韓國稻和日本稻;其前驅是葛沽稻,但比葛沽稻更勝一籌。“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南運河水夾帶著漳河從黃土高原捲來的泥沙和氮、磷、鉀等有機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鹼成腴,構成了獨特的優質稻生長條件。至1948年津南解放前,小站稻一直是靠限制馬廠減河上游用水,才保證了收穫的,特產也有特殊的局限性。?
小站稻米質優異,膾炙人口。周盛傳小站屯墾成功,始有小站稻的稱謂,其後成為津沽名特產品。日本侵華奉為高級軍糧,強禁稻農食用。50~60年代,曾以特二級優質米銷往日本、東歐、東南亞、古巴等國家和地區。1956~1957年,全國20多個省市引調小站稻良種,各地遠來學技,老農頻出指導,年調籽種數萬公斤,支援各地,振發了山東、寧夏等省區水稻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到公社化以前,小站稻種植面積,單產,品種進化,都達到空前高峰。其後,馬廠減河、海河上游各河系,攔河截流,建庫蓄水,九河下梢的天津,水量逐漸減少。1968年,獨流減河切斷了馬廠減河,南運河水絕源,靠海河水維持。1973年,全區“稻改旱”。1975年以後,境內小站稻局部恢復。80年代末,津南區重新開發優質小站稻成功。21項有毒物質指標監測,18項為零,3項低於國家要求的數值,被命名為綠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