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流減河

獨流減河

獨流減河,海河流域大清河下遊人工排洪河道,因靠近天津市靜海區獨流鎮而得名,以泄大清河和子牙河系入東淀之水。獨流減河初建於1950年代,經1966至1970年擴建,全長68.8公里,河道西起於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堡(對岸為獨流鎮),流經天津市靜海區、西青區和濱海新區南部,於天津市濱海新區古林街上古林村東入渤海。減河上口建有獨流減河進洪閘、入海口建有獨流減河防潮閘(工農兵閘)。

主要擔負著大清河洪水和瀝水入海的任務,以確保天津及津浦鐵路的安全,汛后蓄水用於工業及農田灌溉。獨流減河流經地原為天津市南部的蓄洪窪淀,減河建成前,大清河、子牙河等洪水在海河幹流無法排泄時,積聚與此,漫流入海。建成后,大多成為耕地。同時減河大堤,保護了大港油田大港電廠、石油化工廠以及大港油田天然氣田等國民經濟重要設施。

簡介


獨流減河(Duliujian River)是天津市一條重要的行洪河道和南部防洪的重要防線,屬大清河系,引泄獨流減河大清河和子牙河洪水直接入海的人工河道。因上口在獨流鎮附近,故名獨流減河,也有單獨流入大海之意。
獨流減河
獨流減河
獨流減河位於天津市區南側,是大清河主要入海尾閭河道,河道從靜海縣開始,流經靜海、西青、大港三個區縣,至海口防洪閘,全長67公里。同時也是靜海縣的主要泄洪河道之一,由西至東貫穿縣境北界。從獨流進洪閘始,緩緩向東流淌經過岳家園、四小屯,管鋪頭、團泊窪生活基地,達大港區,河道寬闊順直。

基本數據


獨流減河進口建有8孔進洪舊閘一座,設計流量3200 m³/s。河道從第六堡開始至萬家碼頭,與馬廠減河平交后經北大港入海。原設計流量1020m3/s,河道全長43.5km。1969年治理大清河中下游時,進口建獨流進洪新閘一座,設計流量2360m3/s。並對獨流減河按3200m3/s規模進行了擴建。上段獨流進洪閘至管鋪頭長約18.5km進行了深挖、展堤和復堤。兩堤堤距850m,下段管鋪頭到萬家碼頭進行了疏浚和堤防加固,河內開闢了南、北兩個深槽。其中管鋪頭18+450~32+000深槽底寬各260m,32+000~43+500(萬家碼頭) 深槽底寬各為320m。兩堤堤距1020m。萬家碼頭以下北大港段辟有寬5km的行洪道,行洪道長18.7km,其南北兩側分別開挖了一個40m和35m 寬的深槽。行洪道下口東千米橋以下至獨流減河防潮閘河道長5.6km,堤距1000m。河內辟有底寬各為120m的兩個深槽。海口建有設計流量為 3200m3/s的防潮閘一座(1994年按原規模改建完畢)。防潮閘以下獨流減河尾渠長2km,底寬260~50m。
整個河道自獨流減河進洪閘至獨流減河防潮閘,全長67km。其左堤為天津市的南部防線,堤防長度67.2km。1994年以來,對獨流減河左堤東千米橋以上堤防進行了加高加固。設計堤頂超高:西千米橋以上按3200m3/s水位以上超高2.8m;東西千米橋段按3600m3/s水位超高2.3m;左堤頂寬均為10m。右堤為次堤,堤防長度70.2km。設計堤頂超高1.5m,頂寬8m。

水文特徵

獨流減河是人工河道,其流量由人工控制,入口進洪閘處設計主要技術指標:上游水位6.56米;下游水位6.36米(黃海高程)。設計流量1020立方米/秒(擴建進洪新閘時核減為840立方米/秒)。建閘后最大過閘流量568立方米/秒(截至1980年28年共泄洪水327.806億立方米)。1956年8月8日最大泄量1190立方米/秒。1963年8月27日最大泄量1220立方米/秒。
出徠口(入海口工農兵防潮閘,即獨流減河防潮閘)處主要技術指標:設計水位閘上2.86米,閘下2.26米,相應流量3200立方米/秒。校核水位閘上4.01米,閘下2.56米,校核流量4660立方米/秒。 
1970年代擴建后的獨流減河設計泄洪流量3200立方米/秒,相當於20年一遇防洪標準。西起獨流進洪閘,東至工農兵擋潮閘,左河槽長67.07公里,右河槽長69.92公里。上段為單槽,中下段為雙槽,單雙槽之間以1.1公里的漸變段相連接。完成主要項目還有:自進洪閘以下1~18公里段新展右堤,建橋13座,其中公路橋5座,良王莊揚水站1座。總工程量:挖方659.25萬立方米,填方17.74萬立方米,砌石2.85萬立方米,混凝土3.24萬立方米,總投資6000萬元。
1953年8月下旬,獨流減河進洪閘上超過警戒水位,由李光漢主持分洪,過閘流量約600立方米/秒。部分工程技術人員沿河進行監測、調查,結果實際水位與設計水位基本一致。由於獨流減河清流與馬廠減河濁流在萬家碼頭相互頂托,再加斷面擴大,流速降低,使減河入北大港口附近普遍淤積;獨流減河兩堤迎水坡嚴重沖刷。1954年閘上最高水位為8.28米,最大泄量1390立方米/秒。1956年最大泄量1190立方米/秒。1963年最高水位8.39米時,左堤岌岌可危,遂炸開右堤3個口門向團泊窪分洪。經1953~1963年11年運用,河道中段淤積嚴重,最大淤高3.1米。1963年汛期,洪水在設計水位時,相應泄量為800立方米/秒,未能達到設計標準。據統計,1953年建成后至1968年河道共淤積386萬立方米,北大港進口淤積670萬立方米。1969擴建后至1985年,多年未發生大洪水,河床逐年淤積,蘆葦叢生,堤頂高程下降0.3~0.6米,最大1米以上。經“三查三定”可通過流量2000立方米/秒左右。 

主要支流

獨流減河是子牙河、南運河、大清河的泄洪河道,上述三條河流可以視為其支流。
大清河,水系支流繁多,多發源於西部太行山脈或山麓地帶,自然分為南、北兩支。北支馬河發源於淶源盆地,在張坊西南鐵鎖崖分流為南、北拒馬河。南拒馬河在北河店以上有北易水、中易水匯入。北拒馬河在東茨村以上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匯入,下稱白溝河。南拒馬河、白溝河在白溝大橋以上匯流後下行到新蓋房樞紐,分別由白溝引河泄入白洋淀,由新蓋房分洪道、大清河泄入東淀。南支有瀦龍河唐河、清水河、漕河、瀑河、府河、薄河等河,均分別流入白洋淀。白洋淀是大清河水系中部的滯洪滯瀝、蓄水灌溉、漁鹽生產、綜合利用的窪淀。白洋淀水經棗林庄樞紐分別泄入棗林庄行洪道和趙王河,在苟各庄北入趙王新河,到史各庄大橋以上入趙王新渠,於左各庄村西入東淀內大清河,至第六埠與子牙河匯流。東淀為大清河緩洪區,同時承納子牙河,南運河部分滯洪任務。東淀泄水出路一經西河閘入海河幹流再經海河二道閘、海河閘泄入渤海灣。另一出路是獨流減河進洪閘樞紐入獨流減河,由工農兵防潮閘泄入渤海灣。 
子牙河,子牙河水系位於大清、漳衛南運河水系之間,其上源有兩大支流,北為滹沱河,南為滏陽河,流至獻縣臧家橋匯流后稱子牙河。子牙河由河北省獻縣流經河間、大城、天津市靜海縣,在靜海十一堡納入南運河上改道,於天津市西郊區第六埠與大清河匯流,同時分流獨流減河,后又稱西河。至天津市區新紅橋下游會北運河,至金鋼橋上游再會南運河於三岔河口處入海河幹流。1963年發生特大洪水后,1966年至1967年又開挖了子牙新河。該河始於獻縣樞紐,至天津大港區馬棚口入海。子牙河水系流域面積為46868平方公里,其中滹沱河流域面積為25168平方公里,滏陽河流域面積為14660平方公里,滹滏區間為6466平方公里,以及滏陽新河和子牙新河的河道面積574平方公里。在行政區劃上,滹沱河山區大部屬山西省,滏陽河流域絕大部分屬河北省。 
南運河,是漳衛南運河水系的末端,漳衛南運河水系的漳河自岳城至徐萬倉與衛河匯流,河道長119公里,泄洪能力1500立方米/秒;衛河幹流始於河南省新鄉縣合河,於河北省館陶縣徐萬倉與漳河匯流,河道全長283公里,擴大治理后,設計行洪能力從700~850立方米/秒提高到2000~2500立方米/秒;自匯流口至山東省武城縣四女寺稱衛運河,河道全長157公里,設計行洪能力4000立方米/秒;四女寺至無棣縣二道溝以下入渤海,稱漳衛新河,河道全長243公里,設計泄洪能力3500立方米/秒;四女寺至天津市靜海縣十一堡稱南運河,經上改道閘匯入子牙河。河道全長309公里,四女寺至捷地閘段設計相機行洪流量為300立方米/秒,捷地閘至九宣閘河段設計流量120~140立方米/秒,九宣閘至十一堡南運河河段設計流量30立方米/秒。 

工程背景

獨流減河位於大清河尾閭——東淀的下游。開挖獨流減河工程的目的,是解決大清、子牙兩河洪水出路,以保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安全。 
大清河流域處河流域心腹地帶,中下游是京、津、保三角地區,歷來洪澇災害嚴重。大清河與子牙河在第六埠會合后,均經西河由海河幹流入海,因海河泄量有限,常使東淀水位居高不下,影響脫地及周邊瀝水排入。日寇侵華時,曾在現獨流減河以南預留二十五橋,以備緊急情況下使洪水東泄,以保障津浦鐵路和天津市的安全,但亦未修泄水河道和控制工程。
為擴大東淀以下的泄洪能力,1952~1953年在良王莊開挖了獨流減河。減河從第六埠經管鋪頭到萬家碼頭匯入北大港,全長43.5公里,設計流量1020立方米/秒。兩堤堤距從第六埠至管鋪頭為400米,管鋪頭到萬家碼頭為1020米。減河除上段稍加挖深外,其餘均為平地起堤,河底隨地面起伏,以減少工程量。進洪閘位於第六埠村南,共8孔,每孔凈跨13.6米,閘底高程2.26米。北大港是獨流減河的入海通道,1953~1956年築成了大港圍堤,此後成為蓄水之處。1954年減河最大泄量為1390立方米/秒,1956年最大泄量為1190立方米/秒,均超過了設計標準。
獨流減河進洪閘樞紐工程
(一)進洪舊閘工程:位於天津市西郊區第六埠村南,大清河與子牙河匯流處獨流減河上口。由原水電部北京勘測設計院設計,水電部工程總局施工,1952年10月開工,1953年7月竣工。採取明槽式,共8孔,單孔高4.5米,寬13.6米,弧形鋼結構閘門。兩岸牆間距122.8米,人力啟閉(1981年改固定電力卷揚啟閉機8台)。閘墩和圍牆下游側留有進水孔,使其內部水位與下游水位相平。設有消力池消能。建有公路橋一座,長160.7米,寬7米,跨度7.8米。啟閉運用原則:提閘與新閘聯合運用,啟閉時8孔同步啟閉,保持同高均速。採用分兩組啟閉時應先2、4、5、7孔,后1、3、6、8孔閘門,閉時相反,相應高差不允許超過0.3米。 
(二)進洪新閘工程:獨流減河進洪舊閘不能滿足泄洪要求,故需增建新閘一座,位於老閘以南減河上口(新、舊兩閘軸線相距450米)。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揮部勘測設計院設計;天津地區海河指揮部與河北省海河指揮部工程局聯合組織施工,1968年11月開工,1969年6月竣工。大閘規模:屬明槽式,25孔,單孔高3.8米,寬10米,閘門採用鋼結構平板翻轉門,設消力池消能。設計過閘流量2360立方米/秒,閘上游水位6.56米,下游水位6.36米。按二級建築物標準,8度地震烈度校核。主要工程量:土方16.1萬立方米;石方1.82萬立方米;混凝土1.8萬立方米。主要材料:鋼材719.52噸;水泥5588.8噸;木材527立方米。投入勞動力:合計64.395萬工日,其中民工51.3萬工日,民技工10.8萬工日,技工2.295萬工日。國家投資:325萬元。 
(三)低水引水工程:一是包括低水閘、揚水站、低水渠、公路橋的渠首引水樞紐。二是自低水渠出口以下至北大港揚水站間的低水輸水渠道(簡稱子槽)與其交叉橋樑的加固工程等。該工程之興建目的,是因獨流減河新、舊進洪閘底高程較高。在閘上水位比較低時,向獨流減河輸水困難,為使西系來水導入獨流減河便於減河、北大港水庫、團泊窪水庫存蓄,而興建該工程。由天津市水利局水利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並有靜海縣水利局部分人員參加。電力工程中的輸變電工程由市、縣電力局共同負擔;閘站部分機電設計則由設計院及縣水利局共同完成。管理所房屋由縣水利局設計。本工程施工單位先為靜海縣根治海河指揮部承擔,1976年11月開工,至1977年10月改由靜海縣水利局承擔,其中輸變電工程由靜海縣電力局負責進行施工,1978年汛前除子槽全部完成。北大港工程指揮部部分人員參加本工程的施工,主要配合施工作技術檢查及試驗工作。 
工農兵防潮閘工程
工農兵防潮閘,又稱獨流減河防潮閘,由河北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設計,天津市市政工程公司施工,1967年3月開工,1967年11月竣工。工程規模:開敞式共22孔,總寬286米。深孔設18孔,高6.9米,兩側各設兩邊孔,高分別為5.9米,3.7米。閘門型式鋼結構平板翻轉門,(另兩端各有兩個死孔為單列)。上游側設有公路橋,橋寬7米,高程為6.5米,標準為汽—13,拖—60;閘墩上部為機架橋,頂高程8.5米,有4台移動式2×15噸的啟閉機,工作門上3台,橋修門上1台,3條軌道。檢修門共3扇,高4.8米,后在檢修門上另加高2米的空箱式疊梁。閘門全長共174米。其中閘室15米,上游65米,下游94米。防潮閘落成后在泄洪、擋潮、蓄淡方面都發揮了作用,1977年8月15日最大泄洪量1070立方米/秒。(該閘地處濱海,混凝土碳化以及閘門腐朽都很嚴重,1993年進行工程改造)。

歷史


獨流減河於1953年開挖,為東淀分流入海的泄流工程。從靜海縣獨流鎮起至萬家碼頭,與馬廠減河平交后經北大港的馬棚口閘入海,全長43.5公里。1966至1970年對獨流減河進行擴建,擴建后的河道由萬家碼頭向東延長,河道由43.5公里增到67公里,設計流量提高到3200立方米/秒。同時擴建了進洪閘,入海口修建了工農兵防潮閘。它主要擔負著大清河洪水和瀝水入海的任務,以確保天津及津浦鐵路的安全,汛后蓄水用於工業及農田灌溉。
獨流減河東西走向,基本沿著靜海縣北部邊界而行,所經地段為典型的低平原,地貌系由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所組成。地形較平緩,總的趨勢是西高東低,平均地面高4.0米。因其重要的防洪功能,河道曾多次整治。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大水,漫卷運河而入海,從獨流下抵西沽。1726年(乾隆四年),怡親王水利議疏,提議在獨流地方開河。1727年(乾隆五年),築東堤中在岳家園子北建了滾水石壩減泄漲溢洪水,下入寬河,因處獨流地方,名獨流河。所以《靜海縣誌》(民國版本)說:“獨流河,下入寬河。”滾壩日久淤積堵塞,寬河改為瀝水疏泄水道。1917年(民國六年)海河流域大洪水,海河兩岸幾乎全部被淹,為防治水害,次年成立順直水利委員會,在其《治本計劃》中,規劃了獨流開減河。初設想直接入渤海,后改為鹹水沽以北入海河,但20餘年未能實施。1939年海河流域又發生大洪水,南運河多處決口,天津市大部被淹,洪水過後,日偽統治者為保護其在華在津利益,命令偽建設局、天津工程局操辦開挖減河。他們參照了《治本計劃》中規劃方案,開挖獨流減河,自第六埠對岸格淀堤開口,經岳家開平交南運河,東行海河達渤海,於1942年動工,1944年春,因勞力、資金困難被迫下馬,半途而廢。
建國以後,為了減輕天津以南洪水對其的壓力,1951年秋,獨流減河工程再次動工。1953年7月10日,包括70公里河道和8孔進洪閘的獨流減河工程全線竣工,當年就分洪生效,不僅大大減輕了大清河下游的水患,也基本解除了海河流域汛期洪水對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威脅,實現了老百姓多年來的夙願。1963年特大洪水過後,海河水系綜合治理,又於1968年進行擴建。獨流減河工程是當時華北地區第二大水利工程。周總理在1954年政府工作報告就說獨流減河工程是“過去幾年內修建的很多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之一。一屆二次全國人大《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也將獨流減河工程列為“兩年中完成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
減河水(右)與自來水的比照
減河水(右)與自來水的比照
獨流減河堤防在靜海縣境內只有右堤,從進洪閘至大港區界,長38.6公里。為保證獨流減河防洪安全,經市水利局批准對工程老化的管鋪頭揚水站排水閘進行拆除重建。2006年,由靜海縣水務局承建的獨流減河右堤管鋪頭揚水站排水閘重建工程開工,該工程總投資180萬元,清淤土方1355立方米,槳砌石710立方米,混凝土1231立方米。

河況


整個河道自獨流減河進洪閘至獨流減河防潮閘,全長67km。其左堤為天津市的南部防線,堤防長度67.2km。1994年以來,對獨流減河左堤東千米橋以上堤防進行了加高加固。設計堤頂超高:西千米橋以上按3200m3/s水位以上超高2.8m;東西千米橋段按3600m3/s水位超高2.3m;左堤頂寬均為10m。右堤為次堤,堤防長度70.2km。設計堤頂超高1.5m,頂寬8m。

作用


獨流減河於1953年開挖,為東淀分流入海的泄流工程。從靜海縣獨流鎮起至萬家碼頭,與馬廠減河平交后經北大港的馬棚口閘入海,全長43.5公里。1966至1970年對獨流減河進行擴建,擴建后的河道由萬家碼頭向東延長,河道由43.5公里增到67公里,設計流量提高到3200立方米/秒。同時擴建了進洪閘,入海口修建了工農兵防潮閘。它主要擔負著大清河洪水和瀝水入海的任務,以確保天津及津浦鐵路的安全,汛后蓄水用於工業及農田灌溉。

治理


獨流減河東西走向,基本沿著靜海縣北部邊界而行,所經地段為典型的低平原,地貌系由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所組成。地形較平緩,總的趨勢是西高東低,平均地面高4.0米。因其重要的防洪功能,河道曾多次整治。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大水,漫卷運河而入海,從獨流下抵西沽。1726年(乾隆四年),怡親王水利議疏,提議在獨流地方開河。1727年(乾隆五年),築東堤中在岳家園子北建了滾水石壩減泄漲溢洪水,下入寬河,因處獨流地方,名獨流河。所以《靜海縣誌》(民國版本)說:“獨流河,下入寬河。”滾壩日久淤積堵塞,寬河改為瀝水疏泄水道。1917年(民國六年)海河流域大洪水,海河兩岸幾乎全部被淹,為防治水害,次年成立順直水利委員會,在其《治本計劃》中,規劃了獨流開減河。初設想直接入渤海,后改為鹹水沽以北入海河,但20餘年未能實施。1939年海河流域又發生大洪水,南運河多處決口,天津市大部被淹,洪水過後,日偽統治者為保護其在華在津利益,命令偽建設局、天津工程局操辦開挖減河。他們參照了《治本計劃》中規劃方案,開挖獨流減河,自第六埠對岸格淀堤開口,經岳家開平交南運河,東行海河達渤海,於1942年動工,1944年春,因勞力、資金困難被迫下馬,半途而廢。建國以後,為了減輕天津以南洪水對其的壓力,1951年秋,獨流減河工程再次動工。1953年7月10日,包括70公里河道和8孔進洪閘的獨流減河工程全線竣工,當年就分洪生效,不僅大大減輕了大清河下游的水患,也基本解除了海河流域汛期洪水對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威脅,實現了老百姓多年來的夙願。1963年特大洪水過後,海河水系綜合治理,又於1968年進行擴建。獨流減河工程是當時華北地區第二大水利工程。周總理在1954年政府工作報告就說獨流減河工程是“過去幾年內修建的很多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之一。一屆二次全國人大《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也將獨流減河工程列為“兩年中完成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獨流減河堤防在靜海縣境內只有右堤,從進洪閘至大港區界,長38.6公里。為保證獨流減河防洪安全,經市水利局批准對工程老化的管鋪頭揚水站排水閘進行拆除重建。2006年,由靜海縣水務局承建的獨流減河右堤管鋪頭揚水站排水閘重建工程開工,該工程總投資180萬元,清淤土方1355立方米,槳砌石710立方米,混凝土1231立方米。

污染


2004年,在獨流減河從靜海縣獨流鎮與西青區辛口鎮之間,河水污染嚴重。在西流城鄉,大大小小的化工廠很多,由於亂排亂放,獨流減河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