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宣閘

九宣閘

它位於本市大運河的最南端,也是大運河出津的最後一道閘口。它的成名除了多次承擔引黃濟津分流入境的角色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清直隸總督李鴻章的關係密切。九宣閘旁至今立有李鴻章書寫的碑文,保存完好。

歷史由來


“九河下游,三泛既淹,有川而無澤”,靜海史料中的這段記載向我們描繪了歷史上這一帶的水患。光緒年間建成的九宣閘位於該縣唐官屯鎮轄區,為緩解這一帶的水患起了重要作用,是天津市現存最早的水閘。當年,清軍提督周盛傳親自率軍開挖減河,意在分泄南運河洪水,當時的糧食、絲綢等物資都是從這裡運往天津,或走水路沿北運河到京城。在海河流域大大小小几萬道閘口中,九宣閘的名氣數一數二。碑中記述了當時修建九宣閘的緣由,稱這一帶“每當伏秋,河水盛漲,眾流薈萃數百里,浩渺汪洋,一望無際……泛濫淹沒,有害民生,其患尤倍於他水”。李鴻章上書修建九宣閘,並提出在這一帶“仿南方稻田之制,廣為開闢,其阡陌縱橫、河渠復繞,尤堪限戲馬之足,於海防局勢亦不無裨益”。可見當時九宣閘這一事關民生的水利設施多麼受重視,有多重要了。
有史料記載,九宣閘初建時為石質5孔大橋閘,閘墩底板、翼牆為漿砌條石結構,疊梁式木閘門,無啟閉機架。後進行了多次改造,或增設木結構機架橋,或改建平板式鋼木混合結構閘門,或增設電動啟閉機,直到今天的形制,使保持著最初基礎結構的九宣閘經過多次改造后堅固了許多。如今,這座百餘年的老閘已歸於平靜,卻仍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併發揮著它故有的功用,風采依舊。

位置


九宣閘位於天津市靜海縣南部,馬廠減河首端。主要分泄南運河洪水,經馬廠減河導洪入海,設計流量為150m3/s。為解決天津市用水,黃河水曾多次經該閘進入天津市內。

結構


九宣閘水閘結構型式為開敞式條石砌築。孔數為5孔。設計過閘流量為150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