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毫洋的結果 展開

毫洋

毫洋

毫洋,舊 中國 廣東廣西 等省通行的本位貨幣。其實際使用貨幣為雙毫(即二角銀幣)。以雙毫五枚為毫洋一元。此外也有單毫(即一角銀幣)流通。當時兩 廣 所發行紙幣,亦以毫洋的元為單位。通行至三十年代後期。

貨幣簡介


háo yáng ㄏㄠˊ ㄧㄤˊ
毫洋
銀毫也叫毫洋或小洋,是一種銀輔幣,一般直徑22毫米,厚度1.4毫米,重量5.2克,銀制。光緒十六年(1890年) ,首先在廣東開鑄,分為5角、2角、1角、5分4種,簡稱"東毫"。其中1角銀幣,稱"單毫",2角銀幣稱"雙毫",粵語的意思的"兩角錢"大洋。廣東鑄造的大量是雙毫。因其大小適中,交易稱便,兩廣境內,作為主幣,廣泛流通。同治五年(1866年)英國在香港大量鑄造的2角和1角銀幣,俗稱鬼頭毫,也早流入兩廣使用。民國元年(1912年)以後至民國24(1935年)年,廣西一直是以銀毫為本位幣,稱西毫,自成一家(比東毫稍微便宜一點)。雙毫,也就是兩角大洋,相當於20%的一枚大洋,但實際上,鑄造毫洋的目的是獲得“鑄幣稅”,也就是摻假,5枚雙毫的含銀量低於一枚大洋的含銀量,初期政fu還有權威的時候,可以等值流通,待到軍閥混戰,則按一定行市進行兌換。因單毫鑄造利益不如雙毫,本埠與外埠紛紛仿鑄廣東雙毫以牟取私利,成色更為低劣,單毫遂無形淘汰。民國19年(1930年)前後,上海地區流通的銀角輔幣90%以上是廣東雙毫。1936年*法*幣改革后,毫洋退出流通。
1926年在上海的毫洋的行市如下:
名稱 取名意義 形色 市價每洋計 單毫或雙毫
普通 即市上通行者 為廣東雙毫 照兌換掛牌十二毫左右 雙毫
新九 民國9年造之新幣故名 與普通雙毫版同 十六毫二分 雙
新十一 民國11年造之新幣故名 與普通雙毫版同 二十毫左右 雙
老十一 民國11年造之老幣故名 與普通雙毫版同 十二毫五分 雙
新十二 民國12年造之新幣故名 與普通雙毫版同 十三毫五六分 雙
新十三 民國13年造之新幣故名 與普通雙毫版同 二十二毫余 雙
老十二 民國12年造之老幣故名 與普通雙毫版同 十三毫五六分 雙
老十三 民國13年造之老幣故名 與普通雙毫版同 十三毫五六分 雙
汕頭毫 汕頭幣廠造故名 未詳 十三毫 雙
備註:市價每洋計是袁大頭銀元一枚等於若干毫“毫洋”,十二毫即是6枚雙毫。
即大洋1元等於1.2毫洋元(也有毫洋紙幣毫洋券),毫洋雖然沒有一元的硬幣,但本位幣仍然是“元”,一毫洋元*法定就是5枚雙毫。
毫洋樣板圖片
毫洋樣板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