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蓑鮋的結果 展開

蓑鮋

鮋形目鮋科動物

蓑鮋(學名:Pterois volitans,拼音:suō yóu)別名獅子魚、火魚等,體長,25-40厘米,鮋形目鮋科蓑鮋屬魚類的通稱。典型特徵就是大大的扇子一樣的胸鰭。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食。多產於溫帶靠海岸的岩礁珊瑚礁內,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為小型海洋魚類。棲息於岩礁或珊瑚叢中,有的見於深水。常成對游泳。非常危險的魚類,不僅對小魚非常危險,對於人類而言也有威脅,其背鰭上的刺毒性很強。遇敵時,即側身以背鰭鰭棘向對方衝刺。鰭棘具毒腺,人被刺后劇痛,嚴重者呼吸困難,甚至暈厥。

蓑鮋是鮋科,蓑鮋屬硬骨魚。體長25-40厘米,體表黃色,布有紅色至棕色條紋。背部有毒棘,胸鰭羽狀,背鰭、臀鰭和尾鰭透明。兩眼上方有數根觸鬚。吻長而狹,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眼間隔狹而凹入。口端位,上頜中央有一凹刻。鰓蓋骨具一扁棘;鰓孔寬大。鱗片被圓鱗或櫛鱗。

多棲息於溫帶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內,也在橋樁樁、沉船殘骸、水草叢中生活。性格孤僻,喜獨居。以甲殼類動物、無脊椎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繁殖為卵生。分佈的海域為印度洋及太平洋、大西洋。

物種簡介


深海幽靈

蓑鮋實圖
蓑鮋實圖
獅子魚是地球上棲息地最深的脊椎動物,在太平洋其他海域的海溝,人們也發現了這種動物的身影。
已知棲息地最深的獅子魚於2008年在日本海溝發現,棲息地深度達到4.8英里(約合7700米)。蘇格蘭阿伯丁大學海洋實驗室負責人蒙特·普萊德表示:"令人感到吃驚的是,我們拍到了一幅非常清晰的新種獅子魚照片。在此之前,沒有人見過這種動物,也沒有人拍到過它們的照片。"普萊德是此次海溝考察的聯合發起人。
海洋實驗室指出,這條新發現的獅子魚生活在海洋深處,身長6英寸(約合15厘米),能夠承受住相當於1600頭大象站在Mini Cooper車頂上產生的壓力,不可謂不驚人。普萊德說:"如果在水族館看到這條魚,你一定不會說'哇!長得真怪異'。但如果在分子層面上了解其生物化學特徵的細節,你就不會這麼說了。經過長時間的進化,這種動物已具有極高的適應能力,能夠在高壓環境下生存下來。"

形態特徵


蓑鮋實圖
蓑鮋實圖
蓑鮋(suō yóu),英文名Lion fish,別名獅子魚、火魚等,鮋形目鮋科蓑鮋屬魚類的通稱。
典型特徵就是大大的扇子一樣的胸鰭。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食。多產於溫帶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內,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為小型海洋魚類。棲息於岩礁或珊瑚叢中,有的見於深水。常成對游泳。非常危險的魚類,不僅對小魚非常危險,對於人類而言也有威脅,其背短促的身型,體長25-40厘米,背鰭、臀鰭和尾鰭是透明的,上面點綴著黑色的斑點,除了身披一件白、褐色相間的"綵衣"外,身上還裝飾著眾多的鰭條和刺棘,看上去就如同京劇演員的戲裝一般:頭插鵰翎、身背護旗,一幅威風凜凜的大武士的樣子。
吻長而狹,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上側位。眼間隔狹而凹入。口端位,斜裂,上頜中央有一凹刻。上下頜和犁骨具牙,齶骨無牙。鰓蓋骨具一扁棘;鰓孔寬大。鱗片被圓鱗或櫛鱗。側線高位。背鰭很高,鰭棘細長,鰭膜深裂;胸鰭甚長大,伸越尾鰭基,鰭膜深裂;腹鰭胸位。尾鰭圓形。
鰭條的根部及口周圍的皮瓣含有能夠分泌毒液的毒腺,能毒暈甚至毒死其它的小魚。
蓑鮋又稱獅子魚,在海水魚類中屬鮋科,多產於溫帶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內。
體延長,側扁,頭側扁,具棘棱和皮瓣。吻長而狹,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上側位。眼間隔狹而凹入。口端位,斜裂,上頜中央有一凹刻。上下頜和犁骨具牙,齶骨無牙。鰓蓋骨具一扁棘;鰓孔寬大。鱗片鱗片圓鱗或櫛鱗。側線高位。背鰭很高,鰭棘細長,鰭膜深裂;胸鰭甚長大,伸越尾鰭基,鰭膜深裂;腹鰭胸位。尾鰭圓形。體色華麗,多為紅色,具暗色橫帶。夏季產卵,卵浮性,粘連。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食。蓑鮋的肉可食用。
蓑鮋的典型特徵就是大大的扇子一樣的胸鰭,但不善於游泳,往往躲在礁縫中,等獵物接近時便立刻捕捉。其背鰭上的刺毒性很強,平常由一層薄膜包圍著,當遇到敵害時,膜便破裂,而用毒刺攻擊對方。
它鰭條的根部及口周圍的皮瓣含有能夠分泌毒液的毒腺,能毒暈甚至毒死其它的小魚。平時它喜歡生活在海底的礁盤、石縫中,如果人類不小心被它刺破皮膚,雖不至於被毒死,傷口也會疼痛難忍、腫脹發炎。
體長25-40厘米,體表黃色,布有紅色至棕色條紋,側線高位,背鰭、臀蓑鮋鰭和尾鰭透明,有黑色斑點。
背部有13根毒棘。背鰭很高,鰭棘細長,鰭膜深裂;胸鰭羽狀,甚長大,伸越尾鰭基,鰭膜深裂,14枚;腹鰭胸位;臀鰭6-7枚,刺有3根;尾鰭圓形。鰭條的根部及口周圍的皮瓣含有能夠分泌毒液的毒腺。
有1跨臉頰的骨質脊和部分覆蓋眼和吻的襟翼;兩眼上方有數根觸鬚。吻長而狹,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上側位。眼間隔狹而凹入。口端位,斜裂,上頜中央有一凹刻。上下頜和犁骨具牙,齶骨無牙。鰓蓋骨具一扁棘;鰓孔寬大鱗片鱗片被圓鱗或櫛鱗。

棲息環境


多棲息於溫帶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內,也會在在橋樁、沉船殘骸、水草叢中生活。活動深度範圍通常為1-50米深,但也有棲居於深海300米左右的蓑鮋。

生活習性


蓑鮋實圖
蓑鮋實圖
蓑鮋是世界上最美麗、奇特的魚類之一。美麗的外表,紅褐相間的條紋,使得它顯得非常奪目,與海底色彩繽紛的珊瑚、海葵相映成趣。它飄動在紅色的珊瑚叢中,小魚不容易發現,它會緊盯住目標,猛地把四面飛揚的長鰭條收緊,嗖的一下子竄過去,張嘴一咬,那些小魚就成了它的美食。要是失去珊瑚的保護,蓑鮋就很容易暴露自己,成為大魚的目標。但是,危險來臨時,就會盡量張開它那長長的鰭條,使自己看起來就顯得很大,同時用鮮艷的顏色警告對方。在自然界有個規律,一般體色越是鮮艷的動物,就越是可能有危險的。如果真遇上膽子大的魚,蓑鮋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和大魚周旋,全身的鰭條收放自如,一會兒展張開,一會兒收回,即使十分不幸被大魚吞掉,也會因為它全身的鰭條而難以吞到腹中,再吐出來時還會被它刺傷,中毒而死。蓑鮋可謂為海洋中的武士。
蓑鮋雖鰭大但並不善游泳,往往躲在礁縫中,等獵物接近時便立刻捕捉。
主要以甲殼動物為食。多產於溫帶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內,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為小型海洋魚類。棲息於岩礁或珊瑚叢中,有的見於深水。常成對游泳。

行為

夜行性,海水魚,夜晚於黑暗的水中緩慢地起伏背部和臀部的鰭條進行蓑鮋遊動,太陽升起后則會躲藏於珊瑚及岩石的陰影中。白天休息時會將頭部低下,完全靜止不動。之間的交流交流通過觸覺、氣味及分泌化學物質。
性格孤僻,喜獨居。當遇到危險時,蓑鮋會盡量張開長長的鰭條,使自身顯得很大,同時用鮮艷的顏色警告對方。如果遇到同樣膽大的魚,蓑鮋就會不停地伸縮全條和全條和全身身的鰭條,一會展開,一會收回。即使該種掉入掠食者的口腔內,掠食者也會因為蓑鮋全身的鰭條而難以進行吞咽,將它吐出的時候還會被毒棘刺傷,導致中毒。

食性

蓑鮋處於珊瑚礁環境中食物網的最高級別。主要以甲殼類動物、無脊椎蓑鮋動物和小型魚類為食。幼年蓑鮋每天進食5.5-13.5克,成年蓑鮋每天進食14.6克。一條成年蓑鮋每年會吃掉等同於其自身體重8.2倍的食物。
日落時分是蓑鮋的最佳捕食時間。在該時間段魚類及魚類及魚及無脊椎動物都會回到其休息的地點,夜行性魚類則出來覓食。因為周圍的動物都已經準備休息,所有蓑鮋不需要耗費過多精力去尋找獵種植物會種植物會該種會靜悄悄地在珊瑚礁周圍遊動,不經意間突然進行攻擊並捕捉受害者。當蓑鮋企圖獵食小魚的時候,通常會展開胸部的所有鰭條來遮住自己尾鰭的運動,加上自身鮮艷的顏色與珊瑚礁背景融為一體,獵物就不容易受到驚嚇。從而令捕獵變得更容易。
蓑鮋以大口吞噬的方法襲擊獵物。由於此過程太過迅速而圓滑,與受害蓑鮋的嘴者一同的其他魚可能都沒有反應過來。因此蓑鮋可以繼續追捕其他不知情的魚。
該種有時也會在空曠的海面進行捕獵。其會在離水面20-30厘米深度的區域觀察小魚群,當小魚群躍出水面企圖躲避另一位捕食者時,蓑鮋會游到它們的下方等待它們落回水中,然後進行攻擊。
如果兩條雄性蓑鮋在捕食時相遇,那麼更具有攻擊性的雄魚會變暗自己的體色,並將自己的毒棘指向另一條雄魚。而弱者則會折起胸鰭,然後遊走。

分佈範圍


蓑鮋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海洋中,在中國的西沙群島、廣東沿海地區也有分佈。
該種自然分佈的地區有: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汶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聖誕島,科科斯群島,庫克群島,沙群島,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關島,印度尼西亞,日本,吉里巴斯(吉爾伯特島,吉里巴斯島島,鳳凰島),韓國,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皮特凱恩,薩摩亞,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泰國,東帝汶,托克勞,湯加,吐瓦魯,美國(貝克島,萊恩群島),萬那杜,越南,瓦利斯和富圖納。
該種自然分佈的海域為:東印度洋,東、西太平洋中部,西南、東南太平洋。

生長繁殖


蓑鮋一次產卵2000-15000枚。夏季產卵,卵浮性,粘連。

繁殖方式

只有在繁殖期,蓑鮋才會和其他同類有所接觸。在這種情況下,一條蓑鮋雄魚會被多條雌魚追求,數條魚一起行動,形成一個有3-8條魚的魚群。
當蓑鮋準備繁殖的時候,其兩性之間的外貌差異會變得較為明顯。雄魚體色變暗,發黑,顏色顯得更均勻,白色條紋不明顯。已經孕育成熟魚變變得得體色會變得蒼白,腹部、咽部及吻會變成白色。這樣的顏色變化對雌性找到雄性更加容易。
求愛會在黑夜即將來臨的時候開始,一般是由雄魚發起的。當一條雄魚找到一條雌魚的時候,雄魚會躺在海底面,眼睛望向水面,同時用腹鰭支撐著自己,然後圍著雌魚轉圈。轉了幾圈后,雄魚開始游向海面,雌性尾隨其後,途中還會抖動自己的胸鰭。在交配產卵之前,兩條蓑鮋可能會在水中沉浮升降數次,最後一次結束時兩條魚會在水面下盤旋遊動。雌蓑鮋隨即釋放出它體內的卵。卵囊中有2根中空的粘液管,因此它們可以緊貼著水面漂浮。約15分鐘后,卵囊的粘液管被海水灌滿,其變為直徑2-5厘米的橢圓體。在這些粘液構成的卵囊中,有1-2層的獨立卵體,每顆卵囊含獨立卵子數量2000-15000枚不等。當雌魚產卵完畢后,雄魚便釋放自己的精子,精子會穿透粘液質卵囊並使內部的卵受精。
在求偶期。雄性蓑鮋的性格會變得異常激動和易怒,當有其他雄性蓑鮋或非同類物種進入其領地的時候,此雄魚會將自己的毒刺指向入侵者並靠近,然後在毒棘對準入侵者的情況下在它的周圍四處遊動。接下來,兩條雄魚會面對面“坐”在一起,攻擊者會用捕食時抖動脊椎的方式向著入侵者示威,隨後攻擊者晃動頭部,試圖去咬入侵者的頭部。此時攻擊者要麼被嚴重刺傷,要麼會進行下一輪攻擊,直至入侵者逃離。

人工品種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系的研究人員已經培育出一種蓑鮋新品種,這種蓑鮋能用改變自身顏色的方法來顯示水中存在的有害物質,從而提醒人們水受到了污染。

亞種分化


中國產5種,見於南海和東海南部:
中文名形態特徵
1
勒氏蓑鮋
2環紋蓑鮋
體被圓鱗,胸鰭鰭條13,側線上方縱列鱗少於65,前者眶下棱約有2小棘,後者眶下棱有多不規則鋸齒狀小棘;
3翱翔蓑鮋
體被圓鱗,胸鰭鰭條14,側線上方縱列鱗95;
4
輻蓑鮋
5觸鬚蓑鮋
體被櫛鱗,前者尾柄有3縱行暗色寬頻,後者尾柄無縱帶。肉可供食用。

種群現狀


蓑鮋在其原生地內引引入大西洋入西大西洋,在那裡該種的數量增長十分迅速。沒有已知的嚴重威脅,因此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無危”。

保護級別

蓑鮋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主要價值


美味食物

佛羅里達海洋保護機構專門編寫了一本配有45個菜譜的“獅子魚烹飪指南”。據稱,這種魚“味道很好,肉質細嫩多汁,而且加工方法簡單”。佛羅里達海洋保護機構稱,獅子魚味道與河豚類似,但卻不像後者那樣容易讓食客中毒。據悉,獅子魚的毒素只存在於“脊椎”(魚刺)內,而且普通加熱烹調方式就可以完全將其破壞掉。如果在宰殺時將魚刺剃掉,就更不用擔心是否會中毒的問題了。在巴哈馬、多米尼加和墨西哥的餐館早就將獅子魚列為“必吃的土特產”了。

主要危害


蓑鮋食量驚人,一條蓑鮋半小時內可吃掉20條小魚,會嚴重危害當地生態環境。不過,蓑鮋對人類危害不大,人被其刺到會感覺非常疼痛。
蓑鮋原分佈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16年前席捲美國邁阿密一家水族館的一場熱帶風暴導致蓑鮋“流竄”到加勒比海。如今,蓑鮋在加勒比海分佈廣泛,並已現身一些漁業資源稀缺、潛水者眾多的區域,如古巴、海地及美國佛羅里達州沿海。
美國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海洋生物入侵,“可能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完全抵禦”。

防治方法


刺傷處理

獅子魚是一種頗為危險的魚類,因為獅子魚的刺含有毒素,而且它也比較敏感,你稍微接近它,它會感覺受挑釁,會主動發起攻擊,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被刺,雖然毒素會引起疼痛,但不用慌,自己應先採取應急措施,然後馬上求醫:首先檢查一下有沒有斷刺留在傷口中,如果有就要拿出來,一般來說斷刺是比較容易取出的。但是要小心,取斷刺的時候也許會很疼。很可能受傷的是你的右手,而你又不習慣用左手來完成這樣一個精細的工作,這時你可以找別人來幫忙,用鑷子會更方便一點。如果斷刺靠近血管或神經,建議不要自己動手,還是找專業的醫療人員比較好。
處理斷刺之後,就要進行熱水治療,所有鮋科魚類的毒液都是由對熱很敏感的蛋白質構成的,所以當毒素暴露於熱的地方會很快分解,你可以將受傷的部分浸入熱水中,這個溫度不要太熱,大約在43-46攝氏度左右。溫度太高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儘快去醫院,向醫生說明發生的事情。不要期望每個醫生都碰巧是獅子魚專家,所以可能的話盡量解釋清楚。醫生一般都會先對傷口進行一個30-90分鐘的熱敷處理,和之前進行的預處理一樣,這樣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痛苦。之後醫生可能會給你一些內服外敷的葯。目前沒有什麼專門對付獅子魚的抗毒血清。謹記,在醫生對傷口進行處理之後,你要時刻關注傷口的變化,防止細菌感染及毒素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