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鎮

中安鎮

中安鎮位於富源縣境北部,地處東經103°56',北緯25°,是縣委、政府機關駐地,為富源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與貴州平關為鄰;西與沾益縣白水鎮相連;南依墨紅鎮、大河鎮;北抵后所鎮,歷為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古有滇黔鎖鑰之稱。土地總面積495.0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6.5平方公里。2208鐵路線,320國道線從境內穿過,曲勝高速公路、富法、富墨、富興、牛板公路在鎮內相互交織,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網路。境內有森林、煤炭、鐵、黃金、石灰石等。

人口民族


中安鎮轄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7個村民委員會,182個自然村,14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15萬戶,總人口11.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27萬人,非農業人口45.06萬人,佔總人口的38.2%;少數民族人口6168人,佔總人口的5.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8.3人;有耕地5.36萬畝,人均佔有耕地0.65畝,境內最高海拔2650米,最低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13.9℃,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無霜期235~241天,日照時間1980小時。

經濟發展


2004年,中安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8.24億元,比上年增長10%;鎮內生產總值完成4.35億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工業總產值2.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53%,農業總產值2.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 %;一、二、三產業比為50:12:38;鄉鎮企業總收入10.3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6元,比上年增長7.4%,農民人均純收入2003元,比上年增長8.09%。糧食及烤煙:2004年,中安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68萬畝,總產量3.33萬噸,比上年增長2.94%,人均有糧416公斤;經濟作物種植5萬畝,其中烤煙種植1.6萬畝,收購煙葉總量170萬公斤,總產值2100萬元,中上等煙葉比例達100%。

城鎮建設


中安鎮
中安鎮
抓住地處縣城的區位優勢,著力實施“建設縣城、服務縣城、經營縣城”的城鎮化戰略,全力支持縣城鳴鳳路和縣一中、縣職中擴建改造,拆遷安置居民557戶,拆遷房屋610間,面積3.34萬平方米;自主開發的金牛小區完成投資3500萬元,小區主街道、地下停車場、一期工程商貿樓已經完工,曲靖交通集團富源高快客運站建設基礎工程已全部完成;二期工程已啟動;投入資金170萬元建設的王家屯大牲畜交易市場已投入使用;勝境關景區搬遷安置群眾110戶;大龍潭、白家灣、東門、大柳樹等縣城拆遷安置小區建設初具規模。2004年新增農村住宅面積3.87萬平方米,新增縣城街道500米。
農田水利:2004年,中安鎮完成農田水利建設工程179件,總投入812萬元,其中群眾投資120萬元,投勞78.5萬個,開挖土石方66萬立方米,維修小塘壩2件,建設人畜飲水工程20件,安裝管道2.09萬米,完成小流域治理13平方公里,坡改梯975畝,治理河道9.6公里,改善灌溉面積6200畝,改造中低產田地30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平方公里,解決和改善了5369人、1685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
扶貧攻堅:廣泛開展社區結對幫扶村委會,易地搬遷、安居工程和溫飽村建設活動,完成溫飽村建設3個,扶貧攻堅村1個,易地扶貧搬遷自然村1個。改擴建塘壩3個,修溝渠731米,建水池水窖120個,建成高穩產農田4000畝;安裝管道3.45萬米,建蓄水池18個,解決3260人、3500頭大牲畜飲水問題;維修村莊道路7.5公里,硬化水泥路面5.8公里,完成安居工程4戶,解決12人的住房問題。城市3720戶6943人領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103.57萬元,定期定量補助437人36.55萬元。
勞務輸出:2004年,中安鎮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11萬人,其中輸出國外11人,省外1008人,縣外5100人,縣內企業轉移4984人,實現經濟收入4000萬元。
交通郵政及通信:2004年,投入資金108.8萬元,新修通村公路84.8公里,惠及15個村(居)委會38個自然村3646戶1.43萬人,實現了所有自然村通公路的目標。安裝鐵通程式控制電話860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遍及所有村(居)委會。郵電事業健康發展。

農村農業


農技推廣:專用型玉米良種推廣2.45萬畝、旱作生物多樣性優化種植技術1.05萬畝、脫毒馬鈴薯及加工型品種推廣1200畝,馬鈴薯雙壟高產栽培技術推廣600畝,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7000畝,土壤配方及施肥專用肥推廣1萬畝,魔芋種植1129畝,拋擺秧推廣960畝,千畝包穀雜交樣板7塊8100畝。
畜林果菜:畜牧產業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完成22個村(居)委會畜牧獸醫室建設,建立牛羊養殖協會2個,新建20頭以上大河烏豬養殖戶1戶,50頭以上規模戶1戶,新建廈格養羊示範村1個,回隆養牛示範村得到鞏固。全年肉類總產達9617噸,大牲畜出欄4632頭,生豬出欄9.16萬頭,山綿羊出欄1.77萬隻,家禽出欄14.4萬(羽),畜牧業總產值達7609萬元。林業生產共計完成珠防工程造林3000畝,補植補造珠防工程造林9200畝,封山育林6700畝,補造退耕還林8100畝。建150畝的花卉苗圃基地1個,培育造林苗木450萬株。栽植果樹新品種80畝,乾果1500畝。山地蔬菜種植6000畝,樣板蔬菜種植500畝。

科教文衛


科技教育進一步加強。全年綠證培訓完成2期142人,各項科技推廣措施全面完成,建成了清溪北墳山農業科技示範園。初等教育、職成教育、民辦教育取得進展,投入資金432.2萬元,完成19所小學危房改造8334平方米。全鎮現有教職工742人,有初級中學2所,職成教學校1所,在校學生4803人,小學62所,在校生1.08萬人,幼兒園、學前班62個,在園兒童2224人。農村衛生合作醫療進一步鞏固,全鎮有衛生院1所(正在建設中),村級衛生所22個,有醫務人員115人,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鞏固完善。
計劃生育工作穩步推進,“黃紅牌”警告制度進一步得到落實。全年完成一胎放環863例,占任務數的107.9%,二胎結紮720例,占任務數的109.2%,計劃內出生998人,計劃生育率達99.4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5‰。認真推行計劃生育“獎、優、免、補”政策,發放《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353戶,創建計劃生育合格村12個,建立計劃生育協會22個,在7個村(居)委會設立了流動人口專職管理人員。

鄉鎮企業


2004年底,中安鎮擁有鄉鎮企業2399戶,從業人員1.21萬人,私營企業396戶,從業人員4176人,個體工商戶2003戶,從業人員7929人。鄉鎮企業總收入10.36億元,比上年增1.18%;完成鄉鎮企業增加值3.43億元,比上年增1.6%;完成鄉鎮企業稅金1557萬元,比上年增1.11%;生產煤矸石頁岩磚3200萬塊,比上年增1.02%。生產原煤33萬噸,焦煤26萬噸,白雲石3萬噸,全年實現安全生產。財貿金融稅收:中安鎮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33.2萬元,比上年增長5%;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198.1萬元,比上年增10%,農村存款餘額達700萬元,比上年增長20%;貸款餘額達360萬元,比上年增長15%。

所轄村屯


中安鎮
中安鎮
中安鎮回隆村民委員會是富源縣內唯一以回族為主體的回漢雜居民族村委會,地處中安鎮西部,距富源縣城9公里。全村轄6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共698戶2609人。其中回族1878人,佔全村總人口的72%。勞動力1560人,外出經商、務工260戶1046人。全村設黨總支一個,黨支部6個,有黨員70名,回族黨員42名,外出流動黨員21名。回隆村最高海拔2298米,最低海拔2157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年日照時數1900小時,無霜期230天。有耕地1973畝,人均佔有耕地0.756畝;林地7051畝,森林覆蓋率達40%;有庫容13萬立方米的小Ⅱ型水庫一座。入村道路與曲勝高速公路相通,自然村均實現水、電、路“三通”。2005年,回隆村民委員會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回隆村產業以種植、養殖、工商業為主。其中種植以玉米、烤煙、蔬菜為主,養殖以大河烏豬、牛、羊為主,全村常年外出經商務工人員260戶1046人,其中從事築路建橋的8人,從事運輸服務業的48人,從事商飲服務業的960人,從事批發零售擺攤設點的9人,從事汽車修理的2人,省外務工的4人,從事其他行業的15人。
中安鎮
中安鎮
村委會立足發揮區位、生態、交通三大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念好經濟發展經,促進農民增收。一是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年均種植烤煙320畝,運用地膜覆蓋實用技術種植水果包穀100畝、蔬菜300畝。利用本地優良青菜,走訂單農業路子,發展蒲菜加工戶40戶。二是結合本地青飼料豐富、適宜放牧的特點,回漢群眾積極發展個體養殖。回族村大力發展菜牛、黑山羊特色養殖,努力做到年出欄黑山羊1000隻,菜牛500頭。村黨總支積極捕捉髮展機會,牽線搭橋,於2007年8月成立了大河烏豬養殖協會,促成漢族村與富源東恆經貿公司“聯姻”,走“企業+支部+協會+農戶”的路子,在三個漢族村建設“三配套”養殖廄舍5077平方米,大力發展大河烏豬養殖,大河烏豬養殖年存欄達3500頭,年出欄達3200頭。三是積極鼓勵村民外出經商務工,發展非農經濟。從事商飲服務的回族村民戶均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為規範經商務工行為,加強自律,實現“內求團結髮展,外樹回隆形象”的目標,先後成立了流動黨員服務聯絡站、穆斯林經濟發展促進會,與外出流動黨員加強聯繫,對外出經商人員進行管理,現已發展會員50人。四是打好“山水牌”,結合交通便捷,生態環境優良的實情,興辦綠色農家樂4家,在把回隆打造為縣城人民休閑娛樂的後花園的同時,帶動經濟發展。五是採取請進來策略,先後協調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鱒龍漁村,引資100萬元建設了龍吟山泉水有限公司,引資300萬元建設了德祥科工貿有限公司,既轉移富餘勞動力20餘名,又拓寬了集體的收入渠道,村集體每年均有3萬元左右的收入。2007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315萬元,人均純收入為2027.6元,糧食總產量114.3萬公斤,人均有糧43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