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

漢語辭彙

走馬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為zǒu mǎ,意思是平地上騎著馬走;也指善跑的馬。

基本解釋


騎馬疾走;馳逐。
《詩·大雅·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王先謙集疏:“《玉篇·走部》:‘趣,遽也。
《詩》曰:“來朝趣馬。”言早且疾也。’知 韓 ‘走’作‘趣’。”
杜甫《去秋行》:“去秋 涪江木落時,臂槍走馬誰家兒?”
宋 孔平仲《孔氏談苑》卷一:“本猶慮其變也,檥舟三十裡外待之。密約云:若事諧,走馬相報。”
鄧家彥《獄中感事》詩:“登樓有客非吾故,走馬何人傲乃公。”
杜甫《醉為馬所以墜諸葛亮公攜帶酒相看》:“何必走馬來為問。”
良馬,善走的馬。
《老子》:“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屍子》:“買馬不論足力,而以白黑為儀,必無走馬矣。”
《漢書·燕剌王劉旦傳》:“旦 遣 孫縱之 等前後十餘輩,多齎金寶走馬,賂遺 蓋主。”顏師古註:“走馬,馬之善走者。”
孫犁《風雲初記》九:“再不就叫他們備上一匹走馬,腳手不沾地,就送你到了 高陽城。”
《漢書。東方朔傳》:“推甲乙之帳燔之於四通之衢,卻走馬示不復用。”
指馳馬稟報軍情或傳遞文書之人。
韓愈《與鄂州柳中丞書》:“不聞有一人援桴鼓誓眾而前者,但日令走馬來求賞給,助寇為聲勢而已。”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七:“應機 至州,未幾,有走馬入奏事。”
比喻時間短暫。
元 商衟 《玉抱肚》曲:“更做道走馬兒恩情,甚前時聚會,昨宵飲宴,今朝祖送,來日離別。”
比喻匆促;快速。
《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十三妹 在 黑風崗 能仁古剎 救了公子的性命,全了 張金鳳 的貞節,走馬聯姻,立刻就把 張金鳳 許配公子。”
郁達夫《雁盪山的秋月》:“我們因為走馬游山,前後只有三日工夫好費。還要包括出發和到著的日期在內,所以,許多風景都只能割愛。”
見“走馬燈”。

游牧民族


基本的意思是牧民常說的走馬、跑馬。
馬在蒙語里叫角拉慕容,哈語裡面是角勒噶阿特,走馬快而平穩,同時地形上允許馬跑的地方不是那麼多,所以走馬相對受歡迎。在蒙古族,哈薩克族,藏族,等等游牧民族裡面有大量的走馬愛好者。

詞語


走馬常與其他詞合成,形成具有特殊意義的合成詞。
走馬燈:一種供觀賞的燈,用彩紙剪成各種人物騎著馬的形象(或別的形象),貼在燈里特製的輪子上,輪子因蠟燭的火焰形成的空氣對流而轉動,紙剪的人物隨著饒圈兒。
走馬換將:指調換將領,泛指掉換人員。
走馬看花: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也說 走馬觀花。
走馬上任:走馬:騎著馬跑;任:職務。舊指官吏到任。現比喻接任某項工作。也說走馬上任
走馬章台:章台:漢長安章台下街名,舊為妓院的代稱。原指騎馬經過章台。后指涉足妓間。

出處


《去秋行》、《孔氏談苑》、《雁盪山的秋月》、《與鄂州柳中丞書》等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