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香港滙豐銀行大廈的結果 展開
- 屬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
- 滙豐總行大廈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屬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英語:HSBC Main Building)位於香港中環,屬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
第四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夾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輔道中之間,鄰近皇后像廣場、渣打銀行大廈,亦接近港鐵中環站。由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由構思到落成歷時6年。整座建築有46層樓面及4層地庫,總高180米,用鋼30,000公噸及鋁4,500公噸建成。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前的昃臣爵士銅像20121021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註冊地址為“皇后大道中1號”;大部分香港人以為銅獅所在處是正門,其實面向長江集團中心的入口才是大廈正門。
第一代香港滙豐銀行大廈其實是位於獲多利街(現稱銀行街)以及皇后大道交界的獲多利大廈,在1865年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租用,當時皇后大道仍為海旁。1866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決定購入該地皮。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第三代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於1935年落成時,滙豐仿照上海滙豐銀行大樓門前也擺放兩尊銅獅,並以上海的一對銅獅複製鑄造了兩尊同樣的獅子,安放於香港總行門前。在1942年日軍攻佔香港后因物資緊張,日軍曾試圖將港滬兩地的銅獅運至日本回爐取銅。香港的兩尊銅獅連同維多利亞女王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班昃臣(Sir Thomas Jackson)的銅像被運至橫濱,存放於碼頭倉庫,準備熔為軍火材料。1945年日本投降后,兩尊獅子被美軍發現,在麥克阿瑟命令下運回香港。當第三代總行於1981年7月拆卸重建時,兩隻銅獅被安排擺放在對面的皇后像廣場,直至1985年6月8日遷回第四代總行為止。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隨著戰後經濟發展,建築物已不敷應用,所以由1981年7月起重建,並於1985年5月20日落成,1986年4月7日正式啟用(而總行則暫遷往怡安華人行),並由同年12月去世的港督尤德爵士主持開幕儀式。這座第四代的總行大廈耗資52億港元重建,是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及首幢耗資10億美元的大樓。1991年,滙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后,初期仍然以該總行大廈作為滙豐集團總管理處,直到1993年,滙豐控股將集團總管理處遷往英國倫敦為止。
在香港的心臟地區,維多利亞城,矗立著 1986 年建成的香港滙豐銀行大廈,它恢宏的氣勢使得它即使是身處大會堂、香港會、高等法院、新郵政總局、康樂大廈、文華酒店、太子大廈、渣打銀行等眾多或出色或著名的建築的包圍中,也絲毫不顯得稍為遜色。它身上洋溢著簡單優雅的風範與重技派風格的同時,亦不缺乏新穎靈活的結構理念,這一切使得建銀行之初要求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銀行的想法真正轉化為現實。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大廈建造所用的配件絕大部分是預製的,結構用鋼件在英國製造,玻璃、鋁製外殼以及地板在美國製造,服務設施組件在日本製造。
設計風水局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當初找地方的時,特意找對準尖沙咀的角的地方,並把前面的地皮一併買下交給政府管理,前面建了遮打公園,後面建銀行。尖角衝來,這叫“三煞位”,而中間有個公園,就有了緩衝區(樹木可以擋煞,另外做生意一定要煞,要快發,斗三煞,住宅便不能有煞,否則會生病)。經過緩衝區才到銀行門前,不僅如此,滙豐銀行還有一對很出名的獅子(獅子也可用來擋煞),但還害怕這樣不夠,再建幾個梯級才能走上銀行大門(把煞氣彈散)。
下面穿底,煞氣在下面流動
滙豐的內部是個很空的大堂
而滙豐銀行地處扯旗山山腳的「龍穴」,曾有風水大師喻之為「天馬飲水穴」,皆因山坡貌似低垂的馬頭,在維港飲水。此位置是精挑細選才確定的。
傳說
銀行舊址的以前曾是大會堂,屋頂有一座躍馬雕刻。據說一夜,附近的居民聽見馬蹄聲,探頭一望竟看見一匹駿馬低頭在維港飲水。
滙豐以炮對劍。
無獨有偶,每次這對銅獅移位,香港便遭殃。第一次是1941年至1944年的日據時期,香港渡過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日子。戰後,香港如有神助,這對銅獅竟在日本一家鍊鋼廠尋回,兩頭雄赳赳的獅子又再返回原位。然而到了1983年,舊滙豐銀行大廈拆卸,銅獅暫時遷離地盤,香港即發生股災,股市狂瀉。
為什麼滙豐銀行又被稱為獅子銀行呢?因為它的銀行總部大廈門外放著一對銅的獅子坐鎮門口。這兩個獅子有名字,張開嘴的叫Steven史提芬,另外一隻叫Stitt施迪。
風水大戰
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為了站穩腳跟把建築物的上半部分設計成三角形,其中的一側銳利牆角恍如一把鋒利無比的利劍或似大刀,直接劈向遠方的港督府和滙豐銀行。而另一側銳利的牆角則劈向李嘉誠的長江大樓總部,中銀大廈所形成的煞氣非常嚴重,影響著四面八方的其它建築......
滙豐為作出應對,便在樓頂對著中銀設了兩門大炮,以炮對劍。
整個設計的特色在於內部並無任何支撐結構,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撐結構均設於建築物外部,使樓面實用空間更大。而且玻璃幕牆的設計,能夠善用天然光;地下大堂門向著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涼爽,節省不少冷氣費。加上其設計靈活,可按實際需要輕易進行擴建工程而不影響原有樓層。樓內還有一部文件運輸帶,可每天自由傳送數噸重的文件。
建築重點是“衣架計劃”的設計方案。整個地上建築用四個構架支撐,每個構架包含兩根桅杆,分別在五個樓層支撐懸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雙高度空間,成為每一群樓層的焦點,同時還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間。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鋼管組合而成,在每層樓使用矩形托梁相互連接。這種布局使桅杆違到最大承載力,同時把桅杆的平面面積降到最小。
既然從大樓的外側可以看見構架,設計團隊自然想乾脆把基本結構暴露出來。不過基於耐久性和抵抗力的需要,還是必須加上一層保護,因此自然得做某種形式的覆面。
銅獅
置放在總行門前的這兩頭雄獅,張嘴吼叫的是“史提芬”(Stephen),此名得自1920-24年的香港總行總司理史提芬(A. G. Stephen),而鑄造銅獅也來自他的倡議。另一頭銅獅稱為“施迪”(Stitt),是當時上海分行經理施迪(G. H. Stitt)的名字。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原件其中一隻張嘴吼叫的“史提芬”在上海外灘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內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中展覽。原件另外一隻“施迪”則存放在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在 2007年11月 28日至2008年3月24日期間,上海把“施迪”借予香港歷史博物館來舉行專題展覽 ---“從錢莊到現代銀行:滬港銀行業發展”。
最新結構技術
大廈採用超高層建築史上首次運用的最新結構技術,整幢大樓垂直偏差僅2厘米,樓頂部的晃動連半米都不到,這是世界高樓中最出色的,還可以保證12級大風不倒,同時能抗7級地震。大廈的外牆由大塊的玻璃牆組成,反射出似銀非銀、深淺不一、變化無窮的色彩。該玻璃牆由美國進口,每平方米500美金,玻璃分為兩層,中間有低溫傳導器,外面的氣溫不會影響到內部。大廈共有79台電梯,觀光高速電梯一次可乘35人,速度為每秒9.1米,由下到上只要45秒。香港滙豐總行大廈的大廳採用圓拱式的門框,給人高大寬敞明亮的感覺;牆面選用地中海有孔大理石,能起到良好隔音效果;地面大理石光而不亮,平而不滑。前廳內的八幅銅雕壁畫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它通過漢字,從甲骨文、鐘鼎文,一直到篆、隸、楷、草的演變,反映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往宴會廳的走廊,更是一條藝術長廊,體現出一種高雅的品位和豪華的氣派。
商品砼和散裝水泥應用技術
該技術應用於地下連續牆,鑽孔灌注樁,基坑圍護、支撐,主樓核心商、複合巨型柱。樓板等工程部位。應用的總量達到了157000立方米。大廈使用的商品砼用散裝水泥。機械上料、自動稱量、計算機控制技術,外加劑和摻合料“雙摻”技術,攪拌車運輸和泵送澆築技術,不但提高了土建施工生產的機械化和專業化程度,而且增強了施工現場的文明標準化程度。並創下了一次性泵送混凝土382.5米高度的世界記錄。
粗直徑鋼筋連接技術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整個工程錐紋接頭共計58296隻,通過對接頭的試驗及抽檢結果均符合A級水平。應用數量見下表:
新型鋼筋冷軋錐螺紋工藝從七個方面改進了鋼筋冷軋錐螺紋工藝:改進刀具、滾絲輪的材質;改進了工具夾;增加自動定位裝置;設置滾動上料架;端頭冷處理,提高強度,保證A級接頭標準。使應用達到了高速、優質、低耗的目的。
新型模板與腳手架應用技術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在巨型柱施工中,我們創新設計製造了“跳提式爬模系統”,成功地解決了巨型柱施工時。上部鋼樑已安裝就位,傳統的模板腳手體系均無法圓滿完成混凝土施工后的爬升問題。該體系創新設計了伸縮吊臂,斜面滑板,頂伸式伸縮架,翻轉開啟式附牆等一系列專門的構件,使爬架能順利跨越鋼樑。通過這些新型模板腳手的研究和應用,安全、可靠地完成了主樓核心筒和複合巨型柱連續施工。經專家鑒定,該模板腳手體系的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
諾曼·福斯特生於1935年,在曼徹斯特大學學習建築學和城市規劃,1961年畢業后獲亨利獎學金去耶魯大學學習,在那裡取得了碩士學位,1963年開設自己的事務所之前,他一直在美國東西海岸從事城市更新和總體規劃項目。諾曼。福斯特獲得過全世界許多大學和組織的榮譽學位門獎金。他於1990年被女王封為爵士,1983年獲得皇家金質獎章1994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他是眾多學術團體的成員,在世界許多地方進行教學和講學。他曾任建築協會的副主席以及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客座審查委員。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