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琴魚的結果 展開

琴魚

鱸形目蝦虎魚科動物

琴魚是一種蝦虎魚,屬鱸形目徠,蝦虎魚亞目。琴魚是安徽省皖南山區地方特有魚類,也是安徽省二級保護動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涇縣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有很多的名優特產並深受歷代皇親國戚所喜歡,成為貢品。琴魚便是其中之一。

琴魚產於涇縣的琴溪河,並因此而得名,遠在唐、宋時已是名貴珍奇的特產。

物種簡介


宋代詩人梅
琴魚
琴魚
堯臣賦《琴魚》詩一首,詩中曰:大魚人騎天上去,留得小魚來按觴。吾物五鄉不須念,大官常饌有肥羊。琴魚,鱸魚目,"虎魚科,是名貴的小型魚類,其形狀頗為奇特。魚體細長,短小,一般長約5厘
琴魚
琴魚
米,前部略呈圓頭柱狀,後部略側扁。口出龍鬚,嘴寬,形似龍首蛇尾,重唇四鰓,槎頭禿尾,鰭下尾曲。4~6月產卵,一次產卵數百,產後母魚守護在魚卵附近,直到仔魚孵出為止。人們用竹編的“籠”、“簡”具來張捕琴魚。琴魚的時令性、地方性比較強,令人驚奇的是,每年的農曆三月,此魚只能在琴高溪水中一段地方可以捕得,逾期異地皆不可得,別處也不見蹤影,故在當地有“三月三,琴魚出”之說。
宋歐陽修《和梅公儀琴魚》詩,其中有“淡鱗佳味自可愛”句,對琴魚的美味,備加稱讚。據史志記載,歷代王朝,都把琴魚列為“貢品”,當地百姓歲歲都要撈制琴魚送入官府。
琴魚在每年農曆三月初前後捕撈,魚長不盈寸,龍鰭果腹,鱗呈銀白。琴魚經過製作成魚乾,鮮美多味,細嫩酥脆,色澤明潔,不焦不黯,作湯或做飲茶佐料,都別有風味,如果置數尾於茶杯中,鰭乍尾曲,睜眼張口,背脊向上,魚肚朝下,宛若魚在水中蝶詠,栩栩如生,堪稱奇觀。
琴魚產於涇縣琴溪河中,相傳歷史上的趙國隱士琴高,曾在這小溪河畔的獅子山修仙煉丹,常將丹渣倒于山下溪水中,不知丹渣是吸了天地之靈氣,還是納了日月之精華,丹渣竟幻化成一條條小魚。據說午夜子時,小魚遊動的潺潺溪水中不時溢出陣陣的琴聲,悠揚悅耳,這可能是琴魚在彈琴作樂吧。一日,琴高“修鍊道成,控鯉上升”。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山下石台叫“琴高台”;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則稱為“琴魚”。
琴魚棲生在涇縣琴溪一帶,形狀十分奇特,琴魚長不過寸,口生龍鬚,“龍目鷺首”、“槎頭禿尾”,“重唇四腮”,鰭窄尾曲。它的味道十分鮮美,有解毒養生之效,早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琴魚雖是魚類,卻很少作為菜肴烹制,而是以飲茶精品著名。每年清明前後,琴溪橋兩岸的村民,便用竹簍、篾籃在琴溪灘頭張捕。琴魚捕獲后,被放入鹽開水中,並佐以茴香、茶葉、食糖,然後將魚熗熟,再用炭火烘乾,精製成琴魚乾收藏起來。平時或逢年過節可用來沏茶,作為杯中佳茗,招待上門客人。
琴魚
琴魚
陽春三月,琴魚以動聽的琴聲迎來了越來越多山外人,如今的古鎮琴溪遊客如雲,人們紛紛爭相購買這種罕見的沏茶奇品——琴魚,琴魚成為了當地獨特的旅遊商品。琴溪鎮也因琴魚而聞名遐邇,老百姓也因捕撈經營琴魚獲取了一部分經濟效益。

形態特徵


琴魚外形細長,前端呈圓柱狀,後部呈側扁形,雌魚體長和體寬的比例較雄魚略小,且體色比雄魚淺,體被大櫛鱗,頭部無鱗、腹部無鱗,無背鰭前鱗,無側線,胸鰭透明無色,基部無黑色斑點,展開呈圓形,與琴魚形態學特徵最為相似的是褐吻蝦虎魚和波氏吻蝦虎魚,但波氏吻蝦虎魚的胸鰭鰭條數比琴魚多2-3條,且第一背鰭上有一藍黑色斑,而褐吻蝦虎魚第一背鰭高聳呈三角形。

主要價值


琴魚
琴魚
琴魚茶茶味較淡,更有咸、腥、鮮味,品起來別有一番風味,琴魚茶飲完之後再將琴魚食用,真是飲食齊全,小魚在杯中的姿態也頗具觀賞性。琴魚茶和蟲茶糯米香、雪茶並稱為“四大奇茶”。

傳說

關於琴魚的由來,有著許多美麗的神奇傳說。流傳較廣的有:在晉朝時期,有一名叫“琴高”的隱士,來到怪石嵯峨的獅子石洞里煉丹,丹渣棄入溪水之中,便化成了“虎頭蛇尾”的琴魚,從此,每到午夜,潺潺流水中就有了錚錚的琴聲,後來人們便把這條小溪取名琴溪,溪里的小魚取名琴魚。

特點

特點:琴魚乾,是一種罕見的小魚乾,為涇縣獨有的著名特產。這種魚乾一般不作食用,多用來泡水代茶飲,故有“琴魚茶”之稱。琴魚長不過寸,口生龍鬚,重唇四腮,鰭乍尾曲,嘴寬體奇,龍首鷺目,味極鮮美。飲用時,將琴魚乾放入杯中,沖入開水,魚乾上下遊動,栩栩如生,似活魚躍於杯中;入口則覺清香醇和,沁人心脾;喝罷茶湯,再將琴魚吃在口裡細品,鮮、香、咸、甜,別具風味。

功效

有解毒養生之功。

工藝

琴魚
琴魚
每年“清明”節前後,是捕撈琴魚的旺季。當地漁民使用竹簍、竹籃在琴溪捕撈。所捕獲的琴魚放進鹽開水中,再加入茴香、茶葉、食糖等佐料熗熟,然後以炭火烘乾,即為成品琴魚乾。

安徽佳味

在安徽省涇縣的山溪里,有一種小巧玲瓏的魚叫琴魚,每年清明節前後,當地人喜歡捕琴魚製成“茶”喝,據悉;這種奇特的魚茶味道醇和,茶香濃郁,沁人心脾,更有趣的是;杯中的琴魚千姿百態,樣子十分乖巧,令人賞心悅目。
琴魚自古有名,縣誌上便記下了宋代梅堯臣的詩句;“古有琴高者,跨鯉上青天,小鱗隨水至,三月滿江船......”這也說明了北宋時琴魚的名貴,產量之可觀,梅堯臣的好友歐陽修,對琴魚也十分喜愛。
徠他在詩中說;“琴高一去不復見,神仙雖有亦何為。溪鱗佳味自可愛,何必虛名務好奇”真是把琴魚看得比神仙還可貴。如今,每年都有眾多的遊客,慕名而來琴溪把盞品嘗“溪鱗佳味”。
琴魚有黃黑兩色,以黃色為佳,捕撈后精工細作為乾魚,使其尾順鰭張。經過加工製作的琴魚,鮮美酥脆,富有營養,人們一面喝茶,一面品嘗,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