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板腔
干板腔
干板腔是山西省的地方戲曲曲種之一。起源於晉南全國百強市之一的河津市汾河北岸沿山一帶。在明代元宵紅火熱鬧中就開始表演。因它無需伴奏,全憑演員一張巧嘴干說,所以叫“撂干嘴”1964年,在晉南文藝匯演中被正式命名為“干板腔”1973年被列入山西地方曲種。流傳於晉南、傳播到陝西、甘肅、河南、四川等地。著名演員有楊玉林、王忠科、馬秀海、董朝元、武躍海等。
短小精悍、生動活潑、風趣幽默。因不需要樂器伴奏,演員在表演時要用無形的節拍,有板有眼的表演。所以,節奏要求較嚴。一般為七字句,四三句式。和六字句,三三句式。比如拙作《離婚》中的“各級領導 反覆講;上崗先把 安全想”和“叫花香,聽仔細;”也有超過七個字的,這就要在表演時把有的字順口代過。如拙作《離婚》中的“可一到家裡就變了樣;氣嘔心煩沒發講。”中“可”與“就”都可順口帶過,回到四三式“一到家裡 變了樣;氣嘔心煩 沒發講”而“準備好咱把手續辦;從今以後少見面!”中,“咱把”佔一個位元組,還是四三式“準備好咱把 手續辦;從今以後 少見面!”也有少數三四句式的,在演出時,要努力把它變為”三三“式。如:“十多天不進這門;好像不是這屋裡人?!”中,將“這”輕讀“十多天 不進(這)門;好像不是(這)屋裡人”還有“在單位,不好好乾;領導批評 大家怨。”中“好好”就連讀為一個位元組,變為三三式“在單位,不好(好)干”。
干板腔在表演上,過去全採用一人多角,表演難度大,近幾年來出現了干板腔劇,多人分角色表演,豐富了這一藝術形式。
河津電視台每周都有【干板腔節目】播出,喜歡干板腔的聽眾可以隨時收看。
另:山西長治地區也有“干板腔”流行,后加進弦樂,成為“潞安大鼓"
晉南干板腔代表人物:楊玉林 1936年6月生,山西省河津市人。河津市文化館中級館員。山西省曲藝家協 會理事,運城地區曲協副主席,河津市曲協主席。50年的表演經歷,40多年的創作表演生涯, 通過自己艱辛的努力,精心鑽研、改革。把原來粗俗的只限於街頭巷尾地攤表演的形式,搬 上大雅之堂,並贏得專家學者讚賞,正式列入山西省地方曲種。在河南、陝西、甘肅等省廣 為流傳。40多年來,曾50多次參加省、地、市文藝調演,均獲得獎勵。多次為中央、省、地 領導表演,經常贏得群眾的掌聲和領導的讚譽。如今,河津干板腔已成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可 與相聲、小品、數來寶相媲美。代表作有《皇協偷油》、《觀看老鼠運動會》、《地道戰 》、《麻將迷》等。作品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及省廣播電台播放。在國家級、省、地等 數十家刊物登載作品20餘篇。曾參加省電視大獎賽並獲得獎勵。已出版的《河津干板腔》 一書,錄音磁帶上下集,錄像帶上下集,深受廣大群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