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干板腔

河津干板腔

河津干板腔俗稱撂干嘴,是一種新興的傳統戲曲劇種。1973年被中國曲藝協會山西分會正式列為新的曲種。

起源


河津干板腔是一種新興的戲曲劇種。在1973年被中國曲藝協會山西分會正式列為新的曲種。干板腔發源於汾北沿山一帶村莊,本屬勞動人民上山取炭砍樵時的口頭創作,後來漸漸引入“社火”表演,以至登上舞台。表演時無須伴奏,但聽起來卻有板有眼,快慢有致,抑揚頓挫,強弱分明。其句式一般為七字句,節奏為四三。其用韻為方言韻,但十分嚴格,不僅要求上下句同韻,即上平下亦平,上仄下亦仄,而且韻腳還須同一聲調,在平聲韻中要區別陰平、陽和,在仄聲韻中,要區別上、去、入,不同聲調一定不能相押。干板腔的傳統段子有《轉柬》、《走滿月》、《熬活》、《小女婿》等,在四五十年代較出名的表演者有史進生、史二窩、王蠻蠻等。

現狀


至六七十年代,干板腔曲目的時代精神日強,多為宣傳政策,諷刺落後,表揚先進。代表人物有楊玉林、董朝元、馬秀海、李法元、王合立等,在社火節目中,干澗、固鎮二村的干板腔節目頗受人們歡迎。70年代后,堪稱干板腔大師的楊玉林,通過自身的勤奮實踐和不斷探索,將干板腔發揚光大,使其形式日臻完美,題材更加豐富,表現力越發增強,他的作品及表演生動形象、引人入勝,不僅為河津人傾倒,而且蜚聲全區,聞名省城。他的創作曲目有《黃協偷油》、《老王剃頭》、《老鼠運動會》、《植樹造林》等千餘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