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官

漢語詞語

冗官,漢語辭彙,拼音是rǒng guān,指無專職而備執行臨時使命的官吏。亦指閑散無事的官員。

事例


唐代每屆取進士三四十人,宋朝動輒四五百人。公元991年,朝廷取士總計竟達一萬七千三百人。宋朝對宗室、親信弟子特為優寵,隨意授官,皇朝宗室男孩七歲便可以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也有官階,並領取俸祿;宗室之外,其它旁支、異姓、門客,都可以得蔭補官,每年成千上萬的人湧入官僚隊伍。唐太宗時曾將中央政府官員從兩千多減至六百三十四人,宋仁宗時代中央內外屬官已超過一萬七千人,而北宋所轄疆域僅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是因為官與職是兩回事,官是虛名,宋朝稱為寄祿官,用以表示一定級別與領薪俸,職才是管理具體事務的,宋朝稱為職事官,後來因官員膨脹,許多職事官也不管具體事務了。只有特別差派負責某事時的官員才有事做和有實際職務。例如“吏部郎中、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這一官號,吏部郎中是官,龍圖閣學士是職,知開封府才是實際職務,前兩項為空頭銜,而這樣的高官充斥中央和地方政權機構。

宋朝腐敗原因


宋官僚機構中的怪事之一是本官常常不管本職事務,“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不與朝政,侍郎、給事不領有職,左右諫議無言責,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執記筆之事,……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七八。”究其原因,封府才是實際職務,前兩項為空頭銜,而這樣的高官充斥中央和地方政權機構。
宋朝有識之士很早就看出了機構臃腫、用人太濫的弊端。葉適說“自古濫官,未有如此之多”,宋祁則說,“州縣不廣於前,而官五倍於舊”。
臃腫是潰爛的開始,宋朝官場十分腐敗,效率很低。照理說宋朝湧現的人才數量不少但其效能不是被埋沒,便是在官僚機構中被銷蝕。由於吏治腐敗和人才政策的失誤,使宋王朝積貧積弱,顯示出封建王朝末路的本色。

背景


在中國古代,人浮於事、機構臃腫常成為社會沉重的負擔,北宋時期尤為嚴重,歷史教科書上就有北宋的“冗兵、冗官、冗費”的記載。歷北宋一朝,官員泛濫成災始終困擾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