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草蜢的結果 展開

草蜢

昆蟲名

草蜢,無脊椎動物,昆蟲綱徠,直翅目,蜢科,棒角蜢亞科昆蟲的統稱。中國常見的為中華蚱蜢(Acridachinensis),如用手握住,2條後足可作上下跳動。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動物,多生活在田邊、草叢中。分佈廣泛,但南方各省分佈較多。

中國蜢總科


草蜢
草蜢
中國蜢總科有3個科、4亞科、13個現生屬、36個現生種及1個化石屬、2個化石種,3個科分別是脊蜢科、蜢科和枕蜢科。發現新種3個,分別是阿壩褶蜢、詹氏小烏蜢和林氏小烏蜢。3個新種的發現,為分析褶蜢屬和小烏蜢屬的適應性和進化奠定了基礎。
中國蜢總科分佈於世界動物地理區系中的古北和東洋兩大界。古北界的種類全部分佈在中亞亞界,共12種,全部是蜢科的代表,占現生種的33.3%,其中青藏區屬級水平多樣性程度高,共6個屬,5屬是我國特有屬,分別是褶蜢屬、華蜢屬、五刺蜢屬、蟻蜢屬和角蜢屬,另一個屬即棒角蜢屬在中亞國家也有分佈,表現出一定的滲透現象。東洋界共有24種,包括脊蜢科和枕蜢科種類,佔66.7%,體現了蜢總科多屬於亞熱帶和熱帶種類的特點。在東洋界內,中國的一些烏蜢屬種類如幕螳秦蜢、變色烏蜢和多氏烏蜢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有分佈,表現出有翅類脊蜢科具有很強的擴散和滲透能力。
中國蜢總科種類分佈較多的省份是河南省、浙江省、湖北省、江西省、雲南省和青海省。中國蜢總科的特有屬有7個,分別是比蜢屬、褶蜢屬、小烏蜢屬、華蜢屬、五刺蜢屬、蟻蜢屬和角蜢屬,在世界蜢分類中佔據重要的地位,說明我國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利於蜢總科的物種分化。分化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大陸漂移、板塊分裂移動形成的造山運動與冰川形成等因素引致,導致了不同物種適應於不同的地理環境而分佈於其應歸屬的生態位,這在蜢總科種類中表現的尤其突出。
中國分佈的3各科種類分界相對明顯,形成5個中心。分別是:
(1)脊蜢科中的烏蜢屬、秦蜢屬、平蜢屬和布蜢屬,分佈於我國動物地理區系中的華南區、華中區和西南區。(2)台灣小烏蜢屬分化中心。
(3)徠華中區比蜢屬分化中心。
(4)青藏高原蜢科多屬種分化中心,明顯的表現為屬級水平具多樣性,除褶蜢屬外,多為單種屬。
(5)天山山地中亞種類分化中心,分別是草蜢屬和棒角蜢屬。第1、2個中心的蜢為有翅種類,第4、5個中心的蜢則是無翅種類,第3個中心還是枕蜢科無翅種類比蜢屬和脊蜢科有翅種類的混生區。
按照中國蜢總科的地理分佈和分化中心,結合我國地理自然區劃,將我國蜢總科的地理區劃分為4個區,分別是:(1)華南西南脊蜢科區。
(2)華中比蜢屬—秦蜢屬—烏蜢屬混生區。
(3)青藏高原多屬蜢混生區。
(4)天山山地草蜢屬—棒角蜢屬區。

形貌特徵


草蜢腿部發達,用後腿可以跳比身體長數十倍的距離,后翅呈半透明,體色有綠色和褐色(與品種無關;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雌蟲較比蟲大,體綠色或黃褐色,頭尖,呈圓錐形;觸角短,基部有明顯的複眼,後足發達,於跳躍,飛時可發出“札札(ZhāZhā)”聲。草蜢屬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和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草蜢口大、下顎發達,主要以植物葉片為食,常在田間、草叢間出沒。也有一些雜食性的品種,會吃昆蟲屍體。一些種類的雄蟲會以磨擦翅膀和後腿發出聲音,吸引雌蟲,與蟋蟀用前翅的發音器官發聲的方式不同。
草蜢
草蜢

主要分佈


多分散在田邊、草叢中活動。南方各省分佈較多。

變異品種


有一些種類的蚱蜢的也稱為蝗蟲,在繁衍過剩,以致種群密度極高,食物短缺的情況下,便會改變體色、行為和生活型態,成群結隊遷移至新的地方尋找食物。某些種類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也有一些種類甚至已喪失飛行能力,如“菱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