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狐蝠

印度狐蝠

印度狐蝠(學名:Pteropus giganteus):體長為20-25厘米,沒有其他蝙蝠所具有的尾巴,體重約為300-400克。頭和顏面部狹長,吻尖而突出,耳長且直立,結構簡單,沒有耳屏,眼大而圓,牙齒尖銳,整個面部看起來很像狐狸,因此得名“狐蝠”。頸部較長,前肢特化成翼,掌骨和指骨除第一指外,均特別延長;達60-70厘米,僅具1指,指的末端有爪。前後肢與體側張有彈性的飛膜,後肢扭轉,比前肢短得多。

棲息於果實豐富的森林地帶,屬於夜行性動物,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就從棲身之所傾巢而出,尋找食物。以植物的果實和花蜜等為食,特別是香蕉等軟質的果實尤為喜食。吃果實的時候總是倒懸著頭,大口地咬食。主要產於亞洲南部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緬甸和斯里蘭卡等地。

形態特徵


印度狐蝠
印度狐蝠
印度狐蝠體長為20-25厘米,沒有其他蝙蝠所具有的尾巴,體重約為300-400克。頭和顏面部狹長,吻尖而突出,耳長且直立,結構簡單,沒有耳屏,眼大而圓,牙齒尖銳,整個面部看起來很像狐狸,因此得名“狐蝠”。
頸部較長,前肢特化成翼,掌骨和指骨除第一指外,均特別延長;達60-70厘米,僅具1指,指的末端有爪。前後肢與體側張有彈性的飛膜,後肢扭轉,比前肢短得多,約為12厘米,具5趾。膝向背側;第一指不包在翼膜內,很短,該指的爪和後足各趾的爪都很發達,呈鉤狀,便於將身體倒掛著休息。前肢和後肢完全由張有彈性的皮膜聯結在一起,皮膜展開時,寬達150厘米。頭部及皮膜均呈深棕色,頸部及腹部為淺棕色。耳廊相當大,有發達的耳屏;尾巴被於股間膜之間,這些遊離膜以起自跟部的軟骨或骨質距所支持;沿距的基部有延展的小片皮膜稱距緣膜。乳頭有1對,位於腹部。
頭骨癒合程度很高,輕而堅固,吻部較短,聽泡特別膨大,頜間骨通常發育不良甚或缺失。牙齒屬於異型齒,比典型的原始獸類缺少第一對門齒及第一對前臼齒,下門齒非常弱小,犬齒(特別是上頜的)較大,為典型的肉食型牙齒;原始的第二、三對前臼齒為小前臼齒,呈圓錐形,僅有單一齒尖,最後一對前臼齒為大前臼齒,其齒尖幾乎達到犬齒的高度,典型臼齒的齒冠有“w”形的切緣,具二枚齒根。

棲息環境


棲息於東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果實豐富的森林地帶。

生活習性


印度狐蝠棲息於果實豐富的森林地帶,屬於夜行性動物,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就從棲身之所傾巢而出,尋找食物。白天則用長而彎曲的爪鉤住樹枝、屋檐、石縫或洞穴的牆壁等,倒掛著睡覺或休息,靠著足腱的特殊構造,鉗握得非常緊,甚至死去時還在這樣懸掛著。喜歡集群生活,常常數百隻,甚至上千隻聚合在一起。印度狐蝠以植物的果實和花蜜等為食,特別是香蕉等軟質的果實尤為喜食。吃果實的時候總是倒懸著頭,大口地咬食。它的食量很大,在果實豐盛的情況下,幾個小時內所吃進的食物總量居然能達到體重的兩倍以上。
印度狐蝠的胸肌十分發達,胸骨具有龍骨突起,鎖骨也很發達,這些均與其特殊的運動方式有關。它非常善於飛行,但起飛時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難以再飛起來。飛行時把後腿向後伸,起著平衡的作用。外出覓食的時候,往返飛行的途徑往往是固定的。它在休息的時候,也經常抖動身體,拍動皮膜。與其他蝙蝠不同的是,據說它的視覺也相當靈敏,能夠在夜間靠視覺的幫助進行活動、覓食。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習性,冬眠時新陳代謝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鐘僅有幾次,血流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泄和進食,驚醒后能立即恢復正常。

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不丹、中國、印度、馬爾地夫、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
印度狐蝠分布圖
印度狐蝠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時並不發生受精,精子在雌獸生殖道里過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後,經交配的雌獸才開始排卵和受精,然後懷孕、產仔。印度狐蝠的發情期不固定,孕期約為6個月,每胎產1-2仔。壽命為20-25年。它也是動物園中的觀賞動物之一。

亞種分化


印度狐蝠(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印度狐蝠馬爾地夫亞種Pteropus giganteus arielAllen, 1908
2印度狐蝠青海亞種Pteropus giganteus chinghaiensisWang & Wang, 1962
3印度狐蝠指名亞種Pteropus giganteus giganteusBrünnich, 1782
4印度狐蝠白頂亞種Pteropus giganteus leucocephalusHodgson, 1835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