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號子

茅山號子

茅山號子是起源於江蘇興化茅山地區的一種漢族民歌,是茅山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用號子形式配以號詞,激發情緒,抒出胸意。茅山號子源頭可追溯到秦滅六國,統一四海的時候。為鞏固萬世之基,秦始皇大征民夫,修築長城,以防匈奴人侵,傳說孟姜女尋夫送寒衣,行到山海關的傳說。

歷史淵源


興化勞動號子發源於興化百里水鄉,追溯到秦始皇時代。秦始皇為了統一中國,大征民夫,修建長城。孟姜女尋夫送寒衣到長城,看到民工們“哼唷”的號子聲,消除疲勞,尋求樂趣。幸有的茅山籍民夫回到家中,便將民工們在築長城時哼的號子傳回家中。千百年來,民間口傳代代相襲,不斷創新,茅山號子應運而生,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韻味。
圖
由於茅山地處偏隅澤國,軍閥混戰,未受累及,茅山人民以生產為主,每逢生產季節,田裡場頭依舊號子此起彼伏,還絕於耳。“七七蘆溝橋事變”后,茅山地區人民投入抗日鋒火之中,茅山號子消沉了。直至1944年茅山解放,茅山人民在歡送參軍時,茅山號子才又中響起在田頭巷尾:“當兵要當新四軍,保家保國衛人民”。
1956年,我鎮民歌手朱香琳隨省歌舞團赴京參加全國第一屆音樂周,併到中南海演唱,后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銀質獎,灌成唱片發行,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接見,朱香琳還赴朝鮮慰問。演唱了“中朝攜手打敗美帝野心狼”的茅山號子,1954年,朱香琳和茅山民歌手7人在上海與法國歌舞團聯歡,茅山號子輝煌演繹至今。1986年,民歌手時彬一曲茅山號子榮獲省青年農民“田野之春”歌手比賽一等獎。1997年,茅山鎮舉辦“茅山號子”大賽,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予以報道。2005年,陸愛琴演唱的茅山號子榮獲江蘇省水鄉青年大賽優勝獎。2007年,在中央電視台“歡樂中國行魅力泰州”的舞台上,陸愛琴等三位茅山民歌手,亮開嗓門打起茅山號子,與著名台灣歌星周杰倫、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同台演出,贏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2007年參加江蘇省“群文新作”大賽榮獲銀獎接著《茅山號子》又參加守望家園暨第三屆江蘇文物節開幕式文藝演出,得到省領導的高度讚揚。茅山號子進校園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將茅山號子39首曲調編印成冊,在興化市廣大中、小學生中演唱,讓茅山號子代代相傳。茅山鎮每年還舉辦一次茅山號子大家唱競賽活動,不斷提高演唱水平。1997年舉辦的“茅山號子”大賽《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都作了報道。

藝術特色


茅山號子
茅山號子
作為民歌《茅山號子》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在江蘇民歌中所謂稱得上民族音樂的一朵奇葩。她以舒緩悠長的音調旋律,明快有力的音樂節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協調、詠嘆自好的獨特的民歌風格。
從表現勞動的形式的上看,茅山號子可分為車水號子、栽秧號子、薅草號子、挑擔號子、碾場號子、摜把號子。
從音樂結構上看,可分為長號子、短號子。根據人們的性別和勞動分工,有男青壯年號子,如車水號子、挑擔號子等,其特點是粗獷豪放,急促有力;有女青壯年號子,如栽秧號子、薅草號子等,其特點是清脆甜美,婉轉悠揚。
在演唱風格上,茅山人打號子行腔穩健、咬字有力、吐音清晰,富有彈性,真正體現了民族演唱方式的特色。
茅山號子在不同的農活中,有不同的曲調,多半是自編自唱。後來,經過茅山地區文人的加工潤飾,旋律日臻完美,窗帘也是日趨豐富,其中有唱忠孝節義古代人物的,有唱愛國惜民英雄武士的,有唱農家四季悠然自得生活的,還有表達男女之間純真愛情的,每逢農忙季節,茅山地區田間場頭,處處號子嘹亮,笑語飛揚。

傳承意義


茅山號子傳遞感情、理想,解放前為革命鬥爭服務;解放後為重大歷史事件服務,土改、合作化、大躍進;改革開放以來,著重歌頌經濟騰飛,農民新生活。具體唱法是一人領唱,眾人應和。激越的歌聲與勞動節奏和諧交融,鄉音鄉情與人們樸素的感情願望相交匯,有調節情緒、增添幹勁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