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喀爾巴阡戰役
西喀爾巴阡戰役
西喀爾巴阡戰役是蘇德戰爭後期蘇軍發動的進攻戰役。1945年1月12日至2月18日,由烏克蘭第2、第4方面軍實施。東喀爾巴阡戰役后,蘇軍繼續向西喀爾巴阡山進攻,1月19日解放科希策,2月中旬前出至俄斯特拉發工業區接近地,推進170—230 公里,解放波蘭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大部,並從南翼保障了華沙-柏林方向的主攻。經蘇軍總參謀部1987 年審定,列為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的51個戰略性戰役之一。
東喀爾巴阡戰役后,“海因里希”集群沿著翁達瓦河和原捷匈邊界與蘇軍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對峙,近兩個月的拉鋸戰已經讓蘇德雙方疲憊不堪,冬季的來臨使得斯洛伐克方向暫時平靜了下來。德軍為對付跡象已經非常明顯的蘇軍對波蘭的大規模進攻,11月,在杜克拉之戰中表現出色的第24裝甲軍被調往駐波蘭南部的第4裝甲集團軍“海因里希”集群中的三個裝甲師(第1,第8和第24裝甲師)也被陸續抽調前往匈牙利,用以解救被圍困在布達佩斯的守軍。到12月底,“海因里希”集群名義上還轄有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但屬下已經沒有一支裝甲師,而山地師的數量卻已佔到“海因里希”作戰師總數的約40%。
“海因里希”集群序列(1944.12.31)
第1裝甲集團軍:
第11軍:第253,第75步兵師,第100獵兵師,匈牙利第5後備師
第49山地軍:第254步兵師,第1滑雪獵兵師,第97,第101獵兵師,匈牙利第2後備師
匈牙利第1集團軍:
第17軍:第208步兵師,第3山地師戰鬥群,第4山地師戰鬥群
匈牙利第5軍:匈牙利第16,第24步兵師,匈牙利第1山地步兵旅
“海因里希”集群總預備隊:第154訓練師(由原第154後備師改編而成)
M-1936(F-22)型76.2毫米野戰炮
西喀爾巴阡戰役
1945年1月12日,隨著蘇軍在波蘭宏大戰役的打響,蘇聯稱為“西喀爾巴阡戰役”的進攻也在這天爆發:烏克蘭第4方面軍第18集團軍首先對德軍第49山地軍的防線發起了衝擊。不過,和3個多月前的東喀爾巴阡戰役開始時一樣,最初的突擊並不順利,德軍山地獵兵的抵抗異常頑強,而山林條件和惡劣的天氣也讓蘇軍吃盡了苦頭,在最初的幾天里“部隊行進十分艱難”。
在北方,戰況則順利得多,1月15日,經過加強的第38集團軍在“海因里希”集群和第17集團軍的結合部展開了進攻,由於配備了強大的裝甲突擊集群,炮兵群和航空兵(在戰役的頭幾天,空軍第8集團軍的幾乎所有飛機都配屬給了第38集團軍),而且第17集團軍正被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強大突擊所摯肘,第38集團軍很快就渡過了維斯瓦河,並在第17集團軍黨衛軍第11軍的正面打開了一個寬達16公里的缺口,蘇軍從這裡潮水般湧入,在當天就向縱深推進了13公里。在其後的幾天里,第38集團軍勢如破竹,在16,17日兩天分別拿下了亞斯沃和戈爾利策。到17日日終時,第38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已向西突進了60公里並進抵杜納耶茨河。
西喀爾巴阡戰役開始時蘇聯蘇克蘭第4方面軍各集團軍部分數據對比
作戰正面每公里火炮密度 | 每個師平均兵員 | 彈藥基數 | |
第38集團軍 | 207門 | 5000-6000人 | 1.9-3.7 |
近衛第1集團軍 | 110門 | 4600-5000人 | 0.4-2 |
第18集團軍 | 83門 | 3500-4500人 | 0.4-2 |
資料來源:《蘇聯版12卷本二戰史》
蘇軍在進行西喀爾巴阡戰役時,參考了東喀爾巴阡戰役的教訓,沒有貿然在冬季山林條件下在西喀爾巴阡山正面投入重兵強突,而是選擇在地形條件相對較好的克拉科夫方向協同烏一發動主攻,這應當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為打退蘇軍第18集團軍在第49山地軍正面的進攻,德國人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了這裡,到15日,已經陸續向科希策方向增調了3個師。這給在北面的近衛第1集團軍的進攻創造了條件,這個集團軍的司令是曾在高加索戰役中展露頭角,具有豐富山地作戰經驗的格列奇科上將。一月十八日,近衛第1集團軍和配屬旗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第1軍向沿翁達瓦河右岸的德軍第11軍發起了進攻。近衛第1集團軍的這次突擊隱蔽而有力,致使德軍防線大亂。兩天里,近衛第1集團軍就得以向縱深推進了30至50公里,一舉攻克了德軍的後方重鎮巴爾德約和普雷紹夫。鑒於德軍在普雷紹夫—科希策一線以東的守軍有被包抄的危險,海因里希只得下令德軍向西撤退,科希策也在19日落入蘇軍手中。
正當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的部隊向波普拉德方向且戰且退之時,海因里希發現蘇軍在波蘭南部的閃電般的推進已經開始出現威脅整個“海因里希”集群的徵兆。一月十八日,德軍放棄了克拉科夫,次日這座古城便被蘇第59和第60集團軍的部隊佔領。克拉科夫城如此快的落入友軍之手迫使烏克蘭第4方面軍改變部署,因為克拉科夫—維斯瓦河上游一線是烏克蘭第1和第4方面軍的戰區分界線,克拉科夫被蘇軍提前收入囊中使第38集團軍一下子失去了目標,如此一來,正在向克拉科夫急進的第38集團軍只得改變進攻方向,指向別爾斯科-比亞瓦,防守斯洛伐克山區的“海因里希”集群的側后。到一月二十二日,第38集團軍的前鋒已前出到近衛1集和18集以西80公里的地方。此刻,烏克蘭第4方面軍的另外兩個集團軍也變更了部署:近衛第1集團軍奉命開入波蘭南部,沿第38集團軍進攻路線的南側向新松奇-日維茨方向進攻,斯洛伐克境內的作戰則完全交由第18集團軍和捷克第1軍負責。烏克蘭第4方面軍的這個變更計劃很大膽:用少量的兵力從西喀爾巴阡山正面牽制德軍,而將主力用於西喀爾巴阡山北坡(這一地區位於“海因里希”集群和第17集團軍的結合部,防守相對薄弱,正是突破的好地方),直搗德軍的深遠後方,威脅俄斯特拉發工業區。經驗豐富的海因里希是不會對這一變化視而不見的,在他的堅持下,一月二十四日,希特勒終於下令向貝斯基德山撤退,從而放棄大部分斯洛伐克。
蘇軍 IS-3 重型坦克
2月17日,蘇軍最高統帥部鑒於在西喀爾巴阡山當面難於突破,而在俄斯特拉發方向佔有有利戰機的形勢,下令從2月18日起,烏克蘭第4方面軍在斯特魯緬、日維茨、雅勃朗卡、里普特、聖米庫拉什一線轉入了防禦,將重點轉移到俄斯特拉發方向,準備在3月發起俄斯特拉發戰役,至此,歷時一個多月的西喀爾巴阡戰役落下了帷幕。蘇軍在這次戰役中充分吸取了東喀爾巴阡山戰役中的教訓,並沒有在山區正面和德軍展開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而是利用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波蘭的強大突破將主力投入上西里西亞高地,直接威脅德軍的後方,迫使德軍自行後撤,從而有效減少了傷亡。和東喀爾巴阡戰役12萬人的高昂代價相比,在西喀爾巴阡戰役中,蘇軍的傷亡減少到不到8萬人。而在德軍一方海因里希大將在各方面處於劣勢且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利用有利的地形氣候條件,成功的遲滯了蘇軍的正面進攻和包抄,在那個小敗即算勝利的時期,海因里希的表現應當說是相當不錯的,加上他在東喀爾巴阡戰役中的出色指揮,因此在西喀爾巴阡戰役結束後半個月,3月3日,海因里希大將的騎士鐵十字勳章上被加上了雙劍飾,他成為了第136位雙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的獲得者。
此戰,烏克蘭第4、第2方面軍重創敵5個集團軍,前進170—230公里,(烏克蘭第4方面軍)解放了波蘭南部地區和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國土。戰鬥中擊潰敵17個師和1個旅。烏克蘭第4方面軍在克拉科夫以南實施的突擊從南面保障了蘇軍在華沙—柏林方向的進攻。烏克蘭第4、第2方面軍取得了在冬季條件下實施山地進攻的豐富經驗。蘇軍42個兵團和部隊被以“科希策”、“普雷紹夫”、“戈爾利采”、“波普拉德’、“亞斯沃”命名。莫斯科先後8次為烏克蘭第4、第2方面軍鳴放禮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