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省人事

漢語成語

不省人事,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xǐng rén shì,意思是指昏迷過去,也指不懂人情世故。該成語出自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無名氏〈張協狀元·勝花氣死〉。

釋義


省:知覺。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出處


宋·汪應辰《與朱元晦》:“問其無所苦否,則曰‘無事,無事’。尋即不省人事。”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無名氏〈張協狀元·勝花氣死〉》:“緊閉牙關;都不省人事。”

典故


失去知覺。多指昏迷。《三國演義》四八回:“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諸將急救起時,卻早不省人事。”《紅樓夢》二五回:“他叔嫂二人,一發糊塗不省人事,身熱如火,在床上亂說,到夜裡更甚。”也指不懂得人情世故。《水滸傳》五○回:“小妹一時粗鹵,年幼不省人事,誤犯威顏,今者被擒,望乞將軍寬恕。”魯迅《集外集拾遺.報〈奇哉所謂……〉》:“大作又說我‘大聲急呼’之後,不過幾年,青年就只能說外國話。我以為是不省人事之談。”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喪失知覺,沒有意識

例句

大作又說我“大聲疾呼”之後,不過幾年,青年就只能說外國話。我以為是不省人事之談。★魯迅《集外集拾遺·報“奇哉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