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謙

清初通政使、左都御史

劉謙(1649年—1733年),字益侯,號思庵,武強縣劉南召什村人。性聰穎沉靜,13歲游鄉校,為名諸生,已悟科舉業與理學。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內閣中書,后歷任禮部主事、員外郎、郎中、鴻臚寺少卿、正卿、右通政光祿、通政使、左都御史等職

相關事件


劉謙從授官禮部就任,總是晨人暮歸、隨身攜卷。曾前後三次出使蜀中,並制定了劍南學約十八則”,使蜀中文教為之一振。此前蜀中鄉試者不足千人,謙到后增至五六千人,因其選拔有方,所拔之人皆為名士。
在工部亦盡職盡責,考校度支出入疏通錢法。在台省任職時平反冤案,整理制定國家鹽法,頗得民心。其視人才為國家元氣,重視選拔和使用,大學士朱軾、尚書勵廷義、大里寺卿汪隆等名臣皆系其推薦選拔。對失職或違法官吏,劉則不畏權勢,嚴加懲辦。其博筍多聞,康熙帝多次召其共商國是,聽其講河圖洛書、道學及自然之理,或誦《太極圖兌》、《西銘》等名著,並令他修撰《尚書傳》。常贊其“有閣老之才”,親書“廉平堂”匾頡贈他,同時賞賜對聯:
青雲白石聊同趨,
霽月光風更別傳。
劉謙精於書法。據傳,他奉旨書寫“太和殿”匾,“太”字未點點,即懸掛殿門,當觀者愕然之際,劉謙擲筆補點於大字之下,且遒勁有力,渾然一體,觀者無不嘆服,“飛筆劉謙”之譽隨之傳開。

作品一覽


劉謙在朝為官40年,后因談論道學失當被彈劾辭職。辭官后在家15年,衣著儉樸,閉戶著述,教授生徒,始終講學不倦,人稱“碧峰先生”。其著述有《四書朱傳綱目》、《周禮瀹義》、《廉平堂文集》、《制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