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大教堂
德國新教教堂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建造於1894年~1905年,位於德國柏林市博物館島東端,菩提樹大街上(Am Lustgarten 10178 Berlin (Mitte) ),是威廉二世徠皇帝時期建造的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新教教堂,也是霍亨索倫王朝的紀念碑。很多王室成員都長眠於此。
柏林大教堂
室內
徠早在1465年,柏林大教堂的現址附近已經有一座教堂,當時是霍恩措倫(Haus Hohenzollern)王宮的一部分。1747年,在此基礎上,約翰·鮑曼(Johann Boumann)又設計建造了一座巴羅克式風格的大教堂做為普魯士王室的宮廷教堂。
1822年它被卡爾·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改造成古典主義風格。
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毀這座教堂,並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重新設計建造了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大教堂,作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宗)的大教堂與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相抗衡。這座教堂始建於1894年,1905年建成。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視這座教堂的建造,親自參加了該教堂的開幕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嚴重破壞。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棚子來保護大教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直到1993年。
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重建后教堂原先的很多設計和裝飾被簡化了。
2005年2月10日,為紀念柏林大教堂建成100周年,德國郵政發行了一枚面值0.95歐元的紀念郵票。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大教堂,突出的三個大圓頂明顯的詮釋了這一特點,不同於哥特教堂的尖屋頂,它的圓頂將原本很高的教堂從視覺上給人一種圓潤豐盈的感覺。從建築外型上,它仿照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又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教堂的拱頂不僅僅是對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簡單模仿,它使教堂的內部顯得明亮而寬敞,這與教堂陰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對比。
柏林大教堂
教堂可以容納500人左右。地上建築有4層,最高處高達114米。
教堂中最令人難忘之處是高達74米的穹頂,以西里西亞沙岩製成,並由安敦·馮·維訥(Anton von Werner)設計,飾以耶穌登山傳福音的鑲嵌畫;遊客可以登上270級台階,一直上到拱頂部分進行參觀,但是需要另外收取費用。
大穹頂
教堂的二層的模型展示了柏林大教堂在各個時期的不同樣式以及當時的設計方案。樓梯牆壁上的照片記錄了教堂在二戰時被轟炸和損毀的情景。
教堂中有中文宣傳冊《歡迎光臨柏林大教堂》,教堂偶爾也有風琴演奏會(另外收取費用)。
管風琴
教堂穹頂的參觀結束時間為17:00,16:00時便停止入場。
電話:+49-30 / 20 26 9-0
彩色天窗
公共汽車:100, 157, 348
有軌電車:2, 3, 4, 5, 6, 15, 53
輕軌(S-Bahn): S3, S5, S7, S9, S75 Hackescher Markt;
博物館島在柏林市中心,由新博物館、國家畫廊、佩加蒙博物館、博德博物館組成。因位於施普雷河的兩條河道的匯合處,故有博物館島之稱。這個小島街道整潔,綠樹成蔭,空氣清新,風景優美。島上的主要建築基本上都是博物館。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館最為著名。這裡展出了許多古巴比倫、埃及、波斯等地文物。佩加蒙是約公元前200年間小亞細亞一個王國的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博物館島受到極大破壞,戰後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工作。
室內
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 )
位置:德國柏林 博物館島
建造時間:1823年至1830年
建築風格:新古典主義
柏林新博物館採用古典的柱廊式正面,是博物館建築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新博物館建築的正面達到了完全統一,這都來源於垂直要素的表現,獨立式的柱廊嵌入到由端壁、基座和屋頂形成的框架內。建築的正面以牆壁結束,而不是立柱,運用古典的縮小斷面的方法,柱廊看起來就像一個實體,猶如在樹林前看整個森林一樣。
德國的老國家美術館(ALTE NATIONALGALERIE),1876年開館,是二戰後博物館島上的首個進行整體恢復的建築。
H G MERZ建築師事務所自1993年到2001年完成博物館的重新設計,安裝了現代化的設施,並擴大了展區,尤其是四樓。這所博物館展出的是19世紀的雕塑和繪畫。
名稱 | 柏林大教堂建成100周年紀念 (100 years citizen of Berlin cathedral) | 全套面值 | 0.95歐元 |
發行國家 | 德國 | 發行日期 | 2005-2-10 |
主題 | 文物 | 全套枚數 | 1 |
2005年2月10日德國郵政為該大教堂發行一枚由Barbara Dimanski設計的紀念郵票,面值為0.95歐元,郵票規格為5.00X 35.00 mm。 |